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应从时代化了的"现实的人"出发,来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分析"现实的人"的发展的时代条件,提出"现实的人"的发展目标以及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时代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
略论"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进平  张剑锋 《理论导刊》2005,20(12):32-34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和起点,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和结果.因此,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人格的主体.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关键在于对"人"的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主要关注人的共同性,这并不意味着它等同于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在于以人为本不是一个普适性的原则,它在各种利益主体在利益上有共同性时具有确定性,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运用.  相似文献   

3.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人的"物化"、"异化"。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当代性质及矛盾需要运用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人的困惑进行辩证地分析。马克思对人的关照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思想起点,以人的"生存实践性"为基础,以"资本的非人化"为思想核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思想归宿。认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对"需要"范畴的研究。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需要"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而且还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从三种不同视阈深刻揭示了"需要"范畴的本真意蕴:从本体论上看,人的需要是现实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的彰显,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内在尺度;从认识论上看,人的需要是自然、历史、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过程;从价值论上看,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化解特定现实矛盾的价值实现过程,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必须通过主观目的和实现的客观过程二重标准来判定。  相似文献   

5.
现实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某些人的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责问,你们不是讲以人为本吗?到了我这里怎么就不以人为本了呢?这种把以人为本的“人”理解成为以自己为代表的个人的观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曲解。在共运史上,类似的曲解早已有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哲学层面对人所有社会行为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给我们实际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素质教育的理念也顺应了时代要求,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现今教育中的实践探索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将"现实的个人"确定为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同青年黑格尔派、特别是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斗争的结果,是清算抽象的"人"的结果。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准确认识和把握"现实的个人"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的基础上,对"现实的个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现实的个人"既是唯物史观的前提与出发点,也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前提与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是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提出实践和现实的人的。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规定、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赋予现实的人以现实性根基;而现实的人则赋予实践以丰富内涵。脱离实践,现实的人就会被抽象;而脱离现实的人,实践同样会陷入抽象化、甚至神秘化境地。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初步展示了这种新思维方式,也进一步显示了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理解马克思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树立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否则,依然会陷入传统哲学的抽象思辨。  相似文献   

9.
论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一切价值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价值.对人的价值的理解,歧义颇多.要搞清楚人的价值,必须搞清楚入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的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人的潜在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或现实价值及人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内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潇 《理论探索》2007,3(2):22-24
如何科学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理论界还存在不同的理解。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平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和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为本,它是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弄清以人为本的科学含义,必须划清它与以民为本、人本主义、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的界限,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理论误读。  相似文献   

11.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人的"物化"、"异化".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当代性质及矛盾需要运用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人的困惑进行辩证地分析.马克思对人的关照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思想起点,以人的"生存实践性"为基础,以"资奉的非人化"为思想核心,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思想归宿.认真梳理和研究马克思"人"的发展思想对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以人为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心鉴 《理论探讨》2004,23(5):10-13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的最高境界,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包含着丰富内涵,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一个重大的现实任务,是在加快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注重提升人的素质,建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与怀特海把哲学的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立足有机论、整体论和过程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二元论的实体思维与抽象主体性,诉诸感性活动主体——"现实的人"和"现实实有",重建了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基于实践观点、关系思维和历史逻辑强调主体对世界改造与认识的能动性与受动性、自律与他律、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寻求主体性与客体性原则的统一,最终将主体的主体性之生成与实践、认识以及价值评价内在地协同起来。怀特海则在有机宇宙论立场之下,基于泛经验论、泛主体论,认为任何可感的现实存在都是内在关系下"现实实有"这一终极经验主体的"结合体",而拥有主体形式的现实实有的主体性显现借助摄入与合生,以客体性为前提,互为主客体——客体是曾经的主体、主体必将客体化,进而演进到"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原则。因此,马克思与怀特海既在存在论上超越了抽象主体,又在认识论上澄清主体认知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更在价值论上彰显着生态文明意蕴。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保:“以人为本”抑或“生态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究竟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为本",这已经成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一个敏感的话题,也是建构生态话语需要明确的一个现实问题。"以人为本"并不等于"人类中心主义",它坚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生态为本"的主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境,但它的某些理论主张对于弥补"以人为本"的局限也有借鉴意义。以"生态为本"为内核的"人本"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为旨归,"生态为本"为内核,是探讨和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5.
高延春 《学理论》2014,(1):75-76
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尊严为本。其中,以人的自身目的为本是人的尊严的必要条件;以人的需要为本是人的尊严的客观内容;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本是人的尊严的实现途径;以人人公平为本是人的尊严的现实保障。  相似文献   

16.
翟楷男 《学理论》2015,(1):76-77
实践是一个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而且实践的主体是人,发展必然要以人为主体,发展的最终目的也要回归到人本身。西方世界以资本主义视角作为基点的发展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发展的主体论和客体论。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它们都有一个主题"以人为本",这是对人主体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17.
"人"作为人权的主体是人权的基础。在西方"天赋人权"已经显示出理论和实践缺陷的当下,挖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人"的法理对发展人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以"现实的个人"作为人权的逻辑起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的方法论,揭示出人权之"人"是个体的存在、社会中的存在和历史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揭示出人的政治解放限制了人的普遍权利,而人类解放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普遍权利。马克思主义"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命题揭示了人权的根本目的,实现了人权主体、内容和价值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钱"、"权"都是人的某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神本"、"物本"、"官本"都是人以人的某种片面性的本质为本.以人为本不能归约为以民为本和以人民为本.在全球视域中,人作为同一性和同质性的类,人为本意指人是人的世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根源和根基,世界、社会、历史和人自身是以人为本的.在社会和阶级视野中,人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人,以人为本则是具体的、历史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展现出它的完整的形态.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依赖一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安排,依赖于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客观社会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人"是研究"以人为本"的逻辑起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人"提供了钥匙;实践的动因——人的需要和利益是科学分析"以人为本"的"本"的关键;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我的实践关系为正确实现"以人为本"指明了路径。  相似文献   

20.
"问题意识"是人们关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观点,它本质上是一种问题观,反映的是主体如何"观"问题。树立问题意识是理论需要、历史需要和现实需要。要从唯物史观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出发去理解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科学的世界观。它是实践第一的通俗表达,是坚持顶层设计的内在要求,是深刻的解放思想和深刻的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