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法院审判程序及裁判结果的信任与尊重的心理态式,以及对法院司法认同和信仰的程度。当前我国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状况还不容乐观,本文从公众对司法的评价视角,透视公众对法院工作所持的心理状态,揭示司法现状与公众需求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并从提升法官素质、改进司法作风、严格依法办案、推进司法公开等方面,提出推进基层法院司法公信力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司法公信力,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人民群众对法院、法官、裁判文书的信任度。对法院和法官而言,司法公信力是个大问题。司法公信力不仅体现在以事实为根据上,更体现在以法律为准绳中;不仅体现在裁判文书里,更体现在法官的言行中;不仅体现在法律效果上,更体现在社会效果上。一个良好的社会状态要看社会诚信,  相似文献   

3.
钱萍 《法制与社会》2013,(1):103-104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法院公正性和权威性所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司法公信力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法院的认可程度与信赖程度。司法公信力来源于法院严格、公正、文明、高效的司法活动,是建立诚信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形象系于公正,法威存乎民心",当司法具有高度的公信力,公众会习惯于寻求公力救济,执行不再是难事,法院的裁判将得到普遍的认可,公平正义将得到有效保障。近些年,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公正司法等专项教育活动,法院的公信力得到了明显地提升。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环节和方面,司法公信力仍面临不足的压力和挑战。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是全面实现司法为民宗旨的重要举措,是法治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司法必须要有公信力,因为这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4.
法院公信力是社会大众对司法制度以及司法裁判的信任程度.基于公信力衡量标准的多视觉思维的复杂性,要树立一种单一的衡量标准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违反法律运行的基本原理.法院公信力的衡量应当建立在以法院审判执行办案为核心的日常工作的精细化管理体系建设上,将主观认识上的法院公信力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工作常态指标.在审判实践中,要抓住法院管理中能够掌控的主要措施,筛选确立关键性工作质效指标,将司法判断力、裁判说服力、司法自律力、强制执行力等通过案件审判管理过程中的相应的指标予以评价和提升.其有效途径包括以事实的查明、实体法的适用、理性的判断三位一体来提升司法判断力;以正当的司法程序来提升裁判说服力;以制度保障和舆论监督来提升司法自律力:以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建设来提升司法强制力.  相似文献   

5.
民间调解的程序要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兵 《中国司法》2004,2(1):55-57
民间调解与诉讼有一种互动关系。民间调解是以强大的司法权威作为后盾的,司法裁判如果不能依法断案,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使债务人可能通过诉讼得到甜头,债务人对在法院外解决纠纷将失去兴趣,法院外纠纷解决机制难有存身之所。法院如果严格依法办事,会使民间对于纠纷如何解决有一个合理的预期。这种合理的预期相应地会成为法院外纠纷  相似文献   

6.
《政法学刊》2019,(3):33-39
在涉"一带一路"工程商业争端案例中,我国法院对被告为外国政府的案件行使管辖权,表明我国法院在实践中已经实际放弃了绝对豁免论,对限制豁免论进行了有益探索。绝对豁免论限制了我国企业通过本国法院进行救济的途径,也给司法实践带来困惑和障碍;限制豁免论符合世界趋势、正在成为习惯国际法,我国立法、司法实践中发生着豁免立场的缓慢转向,结合学术界主流观点,限制豁免立场更有利于保护我国利益。由于颁布统一国家豁免法的时机尚未成熟,判例确立限制豁免规则在我国的不可行性,通过制定单行法的方式解决我国"一带一路"项目纠纷中国家管辖豁免无法可依的问题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颁布限制豁免原则的单行法,一方面使我国企业在国内法院起诉外国政府具有可能性,为"一带一路"工程商业争端解决提供国内司法保障;另一方面使法官以法为据,提高裁判文书质量和法院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信任和服从的基础,对法院的司法裁判的信服度和对其公正性、法律权威性的评价,它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标尺。影响法院公信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法院内部的原因,也有法院外部的原因,并与社会经济、文化及法制环境密不可分。相应地,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加强队伍建设,有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探索司法创新,强化司法宣传,优化司法环境,加强法院与外界沟通等都是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提高司法公信力将对司法工作、政治体制、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社会道德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它是法官的事情,也是全社会的事情,维护司法权威是所有法律职业者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和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8.
基于法社会学的角度,法院的权力取决于其所作出的裁判能在多大程度上赢得认同。从理论上讲,法院的裁判宜从总体上权衡多个阶层之间的利害得失,实现多边认同,真正建立起司法积极主义的立场。同时,这一立场还可以获得历时性的经验证成,也具有恰当地推动纠纷解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锴 《法学研究》2020,(1):67-82
司法实践中存在对给付判决作扩张解释的现象,这将导致给付判决与其他判决类型在适用范围上发生重叠,致使新增给付判决的立法目的落空。行政诉讼法“监督行政—纠纷解决”的立法目的,塑造了“低强度审查模式—高强度审查模式”的司法审查强度区间,要求法院对程序性裁判与实体性裁判作出区分。履行判决原则上只能是程序性裁判。给付判决的制度功能在于确立实体性裁判的裁判方式,弥补履行判决在功能上的不足。现阶段,给付判决尚不能发挥“多用途武器”之功能,其适用空间应限于法律规范规定的给付义务、给付行政范畴内的给付义务、以金钱或财产为内容的给付义务。  相似文献   

10.
裁判文书是表明法院对其审理的案件处理最终态度的惟一载体,是法院裁判案件、维护法律尊严、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书。它既体现了司法权威与审判独立,也体现了法官的办案质量、执法水平与判案能力。裁判文书的质量关系到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法院的形象,关系到当事人服判息诉和社会安定。通过裁判文书,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和社会各界可以了解法院是如何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了解法院解决纠纷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裁判文书是能否实现司法公正和法院具有司法权威和公信力的晴雨表,承载了整个社会的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1.
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大局实效为标准,提出了"继续深化从严管理,着力抓实规范执法"的工作主线,在创新法院管理办法上下功夫,在提升法官司法能力上求实效,以事中规范和事前防范为重点,深入开展作风、庭审、裁判、文书评查剖析活动,确保办案质量和效率。为此,该院采用了一系列规范执法的管用措施,建立数字法院审判信息管理系统,派驻专职廉政监察员进入审判、执行工作一线,使两级法院的队伍素质,审判质效与司法公信力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2.
提高司法公信力被党的十八大确定为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司法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加强公信力建设是人民法院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本文拟从司法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探讨司法公信力的建设路径。一、主流话语中司法公信力影响因素"祛魅"我国司法公信力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  相似文献   

13.
论纠纷解决、多边认同与司法积极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纠纷解决需借入积极的司法,表现为法院的权力不仅依靠作出裁决和法律解释,亦取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赢得对解释和裁决的服从。法官在裁判过程的内外都应在相互冲突的价值之间谨慎地作出选择。但是,法院的裁决需要从总体上权衡多阶层之间的不同利益得失,而不是只关注几个主要阶层的评估,即积极的司法需要实现"多边认同",从而建立一种司法积极主义的立场。这一结论能够获得历时性的经验证成。此外,司法积极主义下的纠纷解决出现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与公共事件应对机制的引入两个新动向,仍有赖于运作机制设计上的一种复眼式结构或者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4.
一、管中窥豹:司法公信力不高且公众不能自觉遵从法律的实然状况"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与公众之间动态、均衡的信任交往与相互评价……这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①从司法对公众的角度看,司法的受众是公众,司法活动通过案件的审理过程和裁判结果对公众产生影响;从公众对司法的角度看,案件当事人通过对案件裁判结果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解思辛  张雨 《中国审判》2020,(2):100-101
民事申请再审程序作为在特定情形下适用的诉讼程序制度,是对错误裁判的特殊补救,这种补救应当是有严格条件和严格限制的。但近年来,当事人因不服生效民事裁判转而申请再审的案件数量逐年增长,这不仅增加了法院的工作负担,浪费了宝贵的司法资源,而且损害了生效裁判的公信力和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6.
苏盼 《财经法学》2020,(1):145-160
政策对司法裁判产生实然的影响,当司法政策与监管政策发生竞争时,作为裁判者的地方法院面临选择困境。信用卡民事纠纷实证研究表明,法院对"费率限定"的司法政策与"费率约定"监管政策的认同基本抗衡并受到政策解释路径的影响。改进政策在技术层面的适用,应发挥抽象规则的威慑力,关注政策可能的不利后果,加强个案裁判说理论证。而从根本上化解政策竞争,需要建立司法权与监管权协调机制。一方面,加强职能履行过程的协调,适用法律对政策竞争予以解释,运用消极司法审查发挥个案裁判灵活性;另一方面,加强政策制定程序的协调,横向上明确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程序,纵向上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程序,从而超越政策竞争,实现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7.
王建中  翁辉 《河北法学》2012,(2):192-194
法院民事执行工作的混乱、有效监督制度的缺失,使得实践中的大量执行问题难以解决,甚至严重损害法院权威和裁判公信力。通过分析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现状、问题、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希望对司法实践及改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从本溪县基层派出法庭的摸索试点,到辽宁全省推广的"本溪经验",本溪两级法院系统构建的司法协理网络已经运转了3年。事实证明,看似简单的司法协理网络,在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降低工作成本和社会成本、提高法院公信力等各方面都有长远价值。用最高人民法院的案件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来考察,这3年来,在最高人民法院通报的26项案件质量评估指标里,"本溪两级法院有19项优于全省法院平均值",其中"上诉率、信访投诉和进京访率远远低于全省平均值;调解率和撤诉率持续高于全省平均值"。"便民诉讼、便利审判、息诉服判、实现对接",在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道路上,本溪两级法院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民法院加强司法能力建设,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部分民众缺乏对法院的认同和信任,法院的司法公信力还不够高.本文从影响法院公信力的主要原因、基层法院培植公信力的重要性及基层法院培植公信力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对加强人民法院的司法能力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司法公信力就是公众对司法权利的预期收益。公信力越高,公众的预期收益越高,公众对司法的信任程度越高。当前人民法院加强司法能力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公众缺乏对法院的认同和信任,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不高。本文重点分析了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