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2009年农民工调查数据,文章研究了性别失衡背景下未婚农民工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未婚农民工心理失范存在性别差异,男性的心理失范水平要显著高于女性;婚姻挤压和社会经济地位对未婚男性农民工心理失范的影响要比未婚女性农民工显著。未婚男性农民工容易受到结构性婚姻挤压的影响,而未婚女性农民工也可能遭遇非结构性婚姻挤压问题。研究引入了性别失衡的情境,突破了单纯从社会角色来认识未婚者心理福利性别差异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0年福建省女性高层次人才发展战略研究的调查数据,描述了当前高层女性人才与男性人才性别意识的差异,并在综述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解释高层女性性别意识的理论模型并进行验证。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政治面貌、城乡背景、母亲文化程度与职业、夫妻社会地位差、单位类型、工作单位岗位变动、对工作自我现实满意度、所在单位女领导能力以及社团参与情况对高层次女性人才的性别意识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5年是北京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召开10周年,回头看10年来国际社会在推动性别平等,促进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方面取得的成就,不难发现其中最具有实质影响力之一的便是性别预算的广泛开展。预算是政策主张的体现,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导向。虽然它可能基于性别中性编制,但是,政府征收税费的方式及其分配支出会对男性和女性产生很不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家务分工看私人空间的性别界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使用2000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探讨在婚女性和男性家务分工的决定因素。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远远超过男性;家内劳动分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男性和女性各自的性别角色观念、时间可及性、结构性资源和家庭环境。因此,如果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男性和女性的绝对和相对资源进一步分化,那么,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家内劳动的性别差异会逐渐淡化。家务行为的分析结果表明,具有性别特征的宏观经济环境对私人空间行为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6年全国综合调查的数据,本文描述了农村女性与城镇女性和农村男性的性别角色意识差异,并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释农村女性性别意识的理论模型。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自己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状况、本村和外村人际交往以及社团参与情况对农村女性性别意识有显著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女性性别意识的现代化进程,就必须在注意提高妇女自身的教育素质和劳动参与率的同时,从社区和社会层面拓宽农村女性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09年、2010年、2011年出版的15本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材的分析,文章认为目前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材中存在缺乏社会性别视角、强化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强化男女双重性道德标准等问题,这是中国主流心理学界缺乏社会性别意识的反映,因此,中国主流心理学界应有意识地增加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了解和研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纳入社会性别视角,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和咨询团队也应接受全面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增强社会性别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通过对武汉市新洲区的实证调查,对农民的组织化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农民不仅组织化程度低,而且其组织化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男女有别的组织化是传统社会组织的家庭性与男性家长制相叠加、性别社会化所导致的女性组织能力不足以及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重视组织化中的性别差异,才能更好的推进农民组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应把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性别理论是妇女运动发展和女权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它关注男性与女性的社会性别差异和两性不平等问题,并由此深入揭示了这种差异和不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根源。社会性别理论的价值追求在于从两性平等开始的社会平等、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这一理论在西方的思想界、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社会性别理论对公共管理知识界和实践界的影响也日益明显,已深入到政府的各项政策实践和管理活动之中。但在我国,公共管理理论界和实践界对社会性别理论这一重要的社会观念和分析工具还了解不多,因此,有必要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公共管理的视野并对之加以消化和运用。本文在对社会性别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社会性别理论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将社会性别理论纳入我国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本土化和主流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将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纳入农村反贫困政策与实践的主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新审视了已有的贫困概念,引入社会性别意识,总结十年来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变化和社会性别差异,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农村反贫困政策和措施,反思了其中存在的主要的社会性别盲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庆珍 《桂海论丛》2004,20(4):76-78
文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性别公正问题的分析,指出社会的性别偏见甚至性别歧视仍然存在,且极有市场.建议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教育环境和舆论环境,建立一个不仅是法律上男女平等,而且是事实上男女平等的社会,为妇女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