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初二的社会发展简史教材,处处闪耀着“网点论”辩证思维的光辉。现不揣繁琐概列于下:教材既指出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又说明它不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既指出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又说明其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既指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所起的历史进步作用,又说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既指出奴隶制是一种最野蛮的剥削制度,又说明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次巨大进步;既指出商人具有对生产者剥削的一…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问题;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过程;这一历史过程的基本形式就是生产劳动。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统一,然而这个统一不久就被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对立所代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使人类的原始劳动发展成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生产,即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虽然这两种生产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作用,但是人们对物质’生产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而对精神生产的研究尚在辟地垦荒。这里,我们将通过对人类诞生,走向文明的历史的回顾,说明精神…  相似文献   

3.
宋卫琴  岑乾明 《求索》2012,(11):244-245,22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旧式分工是人全面发展的桎梏,并导致了城乡对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较为集中地论述了"通过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思想,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和产业教育来消除旧式分工给人们造成的畸形发展,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最终消除城乡对立。  相似文献   

4.
社会的精神文明是社会精神活动的积极成果,从哲学层次上对社会精神生产的质的规定性及其规律作科学探索,对于精神文明的建设是有巨大意义的。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物质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以外又一社会生产领域.严格意义上的精神生产,也即社会的精神生产,不是与人类物质生产同步产生的,而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历史分工、特别是当出现专业脑力劳动时才产生的。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论述这个问题时所加的边注中指出的:“与  相似文献   

5.
一、三次产业概念的形成三次产业的划分,反映了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顺序。人类要生存,首先必须生产食物,农业就是生产食物的部门。因此,各民族的经济活动总是从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的农业开始的。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当农产品除满足农业人口的需要以外有了剩余的时候,才从农业中分化出一部分劳动力从事制造生产工具的手工业(工业的前身)和其它生产或活动。当农业和工业充分发展了,劳动生  相似文献   

6.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从事的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其必备的道德品质,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相联系的。在人类历史上,随着个体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分工和交换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职业道德也就产生了。职业道德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又总是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人们在实际生活的各个领域内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就是各  相似文献   

7.
商品生产是个历史范畴,它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分工使各个生产者只从事某种使用价值的生产,为了满足自己多方面的需要,就必须相互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如果不存在社会分工,生产者之间也就没有交换的必要。因此,社会分工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马克思《资本论》第①卷第389页)但是,仅仅存在社会分工,还不能出现商品生产。马克思认为:“只有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  相似文献   

8.
<正>"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  相似文献   

9.
从土壤中来,到土壤中去。人类社会分工经历了最古老的历史生产方式,它随着人类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壮大,实现了人类经济史上的三次飞跃(即原始易货一金、银、贝壳一纸币)。第四次人类经济飞跃就是正在走近,即将到来的飞跃,即从纸币走向无纸化交易的飞跃,货币从有为到无为。在信息流发展进程的区域化到不断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阶段,当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从事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的时候,是没有知识分子的。只有到了原始公社崩溃,奴隶制社会产生之际,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开始有了若干剩余产品,文字也开始出现,从而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创造了前提,这才给知识分子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古代史上两次社会大分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对恩格斯的两次社会大分工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恩格斯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理论是把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作为其发生的主要标志,这样的大分工连同以独立商人的出现作为标志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古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起过重要的作用,且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只不过其在不同地区所发生的背景、经过和作用都不尽相同。我国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最早发生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与玉器的制作有密切的关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则出现较晚,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有较明显的表现。由于各种原因,这两次社会大分工在几乎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始终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并未能给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封建专制制度带来根本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要探索商品经济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社会分工。研究社会分工有三条思想线索。一、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分工都包含两方面基本内容;一方面是劳动客体的分工,另一方面是劳动主体的分工。所谓劳动客体的分工,就是劳动本身的分化和独立化,如社会劳动划分为不同的门类,在不同的劳动门类内又可以分化出不同的部门和行业。所谓劳动主体分工,就是劳动者在各个不同的劳动门类、部门、行业、生产单位间的固定分配。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是包含在同一种社会现象中的两个方面,但它们受不同规律的支配。决定劳动分工的是标志生产力水平的一个方面,即生产工具的性质;决定劳动  相似文献   

13.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农民不但生产自已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性强、排斥交换的闭塞的经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则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并在家庭内进行原始分工;二则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是这种结合的核心。但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  相似文献   

14.
阶级不是个政治概念而是个经济概念。首先,从阶级的产生来看,阶级从产生到消灭,都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马克思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是没有阶级的。阶级是怎样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就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阶级分裂。具体地说,第一,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第二,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私有制确立后,阶级的产生就由可能变成了现实。可见,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阶级的产生是由经济…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实现了分工理论史上的一系列的伟大变革:其一,马克思从生产劳动出发现实地考察了社会分工的起源;其二,马克思着重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分工的属性;其三,马克思辩证地看待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也将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高度而消亡。在人类社会开始后的漫长岁月中,并没有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原始公社的成员,在劳动中只有简单协作和以性别、年龄为基础的自然分工,他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们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的物品,除维持自己生存需要以外,没有剩余产品同别人交换。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劳动的社会分工和交换。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  相似文献   

17.
价值是由劳动生产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在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依赖于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介入。所以脑力劳动是价值增殖和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其含义没有什么不同。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就是指不占有生产资料,完全或主要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的,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并成为生产资料主人的无产阶级,应当说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无产阶级了。无产阶级是同资产阶级相对称的一个概念;工人阶级这个概念,我们也可以把它同农民阶级、手工业个体劳动者的概念相对应来理解。它们虽然都是属于劳动者阶级,但却又有差别。当将来社会发展到条件成熟而消除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差别,以及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之后,这些劳动者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本方法,具体体现为抽象性和现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批判性的二重逻辑交织并存的科学分工理论。首先,社会分工是抽象性分工和现实性分工的逻辑交织,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存在的两种样态;其次,社会分工是自然性分工和社会性分工的历史统一,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体现的两重维度;最后,社会分工是肯定性分工和批判性分工的价值并置,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具有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城市工人阶级结构的变化及特点王建华当前,我国城市职工队伍总数已达1.4亿人左右。以社会分工和社会职业为依据来分析这个阶级内部的变化,可以大致分为:工人阶层(指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体力劳动者);服务性工人阶层(大体指在流通领域中从业的体力劳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