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岑乾明  宋卫琴 《求索》2010,(9):100-102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与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与思想的钥匙。分工使生产力进步,私有制产生,从而有了"代表城市"的利益与"代表乡村"的利益的分裂,这致使城乡走向分裂与对立;近现代城市分工的结果——大工业的出现使城市战胜了农村;当代分工的逐渐均衡即分工向农业部门发展促使农业逐步工业化,从而又使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最终随着分工的消除,城乡对立消失,城乡走向融合。马克思主义城乡观对城乡统筹有着重大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认为,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这一科学论断为正确理解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及其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旧式的劳动分工导致了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未来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只有这种全面自由的教育才能真正造就出全面发展的人。当前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切实推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应当将公正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提出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第 582页 )我们应当“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第 224页 )随着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4.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推进重庆教育事业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重庆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教育必须为重庆实现"加快"和"率先"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一、坚持"一个统领",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必须全面落实"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首先是人学",最人性化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作为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树人育人。在促进人的发展上,教育比任何领域都更直接、更具体、更影响深远。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  相似文献   

5.
浦东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载体及其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隔离与对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的理论对我们认识和处理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浦东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实际进程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实践中建立了消除二元结构的载体:功能区域、新市镇、新郊区,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载体体系。功能区域发挥从整个新区层面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功能;新市镇发挥从单个功能区域内消除二元结构的功能;新郊区发挥从郊区发展层面消除二元结构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是扎实推进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设西部地区教育高地和长江上游教育中心的战略举措;是提供公平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办人民群众满意教育的客观需要;是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逐步消除"大班额",缓解择校矛盾,保障学生安全,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坚持走内涵特色发展道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上新台阶的内在要求。通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实现"资源配置更优化、学校发展更均衡、学生就学更方便、接受教育更公平"的目标。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到2015年,全市各类幼儿园由现在的4114所调整为4700所左右,稳定目前无建制的园点2900所左右。原则上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街道有2所公办社区幼儿园,60%的行政村有幼儿园(班),实现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全覆盖。大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基本稳定在6300所左右,其中小学约5200所、初中约1100所。通过2—3年的努力,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大力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到2015年,全市普通高中学校由现在的263所调整为300所左右,其中"一圈"约210所、渝东南约35所、渝东北约55所。大力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融合发展,到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由现在的236所调整为180所左右,其中"一圈"约130所、渝东南约10所、渝东北约40所。  相似文献   

7.
在城乡对立的根源和发展趋势上,马克思、恩格斯与西方学者既存在着分歧也有一致。通过梳理社会主义城乡"分"与"合"的历史经验,探索社会主义城乡关系形成与曲折发展的历史规律,对推进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马克思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城乡由分离走向融合,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对立。  相似文献   

8.
《群众》2016,(6)
正促进城乡文化和谐共生,是消除城乡文化二元结构、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多年来,江苏尤其是苏南在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发展实践的行动指南。站在"十三五"发展的新起点,我们要以  相似文献   

9.
正从历史发展来看,城市与农村是人类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聚集区域,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关系等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分离的原因主要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马克思认为,城市和乡村间的分离与对立是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同步的,二者间的对立或矛盾关系将会随一国或地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得到改善,并达成相互融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统筹",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在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抽象的、一般人的错误观点,将人放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放到特定的历史阶段考察。马克思指出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工业化社会,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就在于消除这种对立状态。马克思的人学为我们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人的异化即人的本质和各种特性发生的异化,主要是指人的物质、精神活动本身及其产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转过来反对、支配和统治人本身,其根源在于人的实践的双重效应所造成的消极后果。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旧式分工、世界市场力量对个人的支配等,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产生的必要条件。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与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路,因而异化具有暂时的历史必然性。就资本主义异化的消除来看,社会关系的革命化是必要前提,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都是异化的消除和克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正>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0多年前,以改革开放为起点,昆山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走出了一条举世瞩目的"昆山之路",实现了从农业大县到现代工商城市的飞跃;30多年后,面对城市化的浪潮,昆山人突出"以人的现代化提升城乡一体化,以人的幸福感衡量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坚持从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入手,着力打破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开辟了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的"昆山之路"。八化同步,丰富城乡一体化发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21,(12)
正近年来,淄博市教育系统以信息化和"智慧教育"作为解锁全市教育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优质均衡发展的钥匙,在打破城乡教育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为应对疫情等各种挑战储备了资源和能量。"加快智慧教育全面覆盖薄弱区县和学校的步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将是我们一项光荣而伟大的长期工程。"淄博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恒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这样说道。  相似文献   

14.
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释放乡村活力的迫切要求,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山西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三篇光辉文献"精神,以规划一体化促进城乡空间融合、以产业链重组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以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促进城乡社会融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乡要素融合,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育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共建共享,具有了同构共生的互动关系。用好乡土资源,让乡土资源有效融入中小学劳动教育契合了当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有利于构建"校园+田园"城乡融合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也对促进乡村产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构建统筹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德敏 《中国发展》2008,8(4):17-21
构建统筹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乡产业发展现存问题众多,因此要充分依托新型工业化推进城乡产业整体发展;协调城乡产业分工,优化城乡产业布局;通过构建连接城乡的贸工农产业链,加强城乡产业的联系与互动;培育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构建有利于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城乡一体化正是一种在现代条件下建立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市已基本具备加速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争当全省排头兵的现实基础。在文明创建角度,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如何更好地发挥文明创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从意义、现实、举措三个层面对此进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民生幸福、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彰显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对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承诺.狡义的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社区自治,以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实现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分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考察了分工与生产力、所有制的关系,剖析了分工与意识形态、阶级和国家的内在联系,论述了"消灭分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分工范畴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而对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的研究又有利于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同时,对马克思、恩格斯分工思想的研究应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上去把握。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去探索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分工理论主要探讨了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出分工的历史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社会分工程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的解放程度有着密切联系,并明确了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消灭分工"。马克思关于分工与人的发展理论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推动生产力、人类解放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中都具有重要影响。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向着造就全社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发展空间、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转变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