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重要政治理想.礼乐文化通过礼乐实践来培养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操,以此来达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和谐.与修、齐、治、平中以“修身”为基础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主张如出一辙.在礼乐文化体系下,礼与乐密切配合,在调节人心的同时和谐各种关系,既达到了修身的效果,又有着和谐秩序的作用.礼乐文化正是儒家实现修、齐、治、平政治理想的具体方法和途径,而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又是礼乐文化教化功能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2.
王育霖 《求索》2011,(5):116-118
孔子和墨子都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了自己的音乐观,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立场,依据当时他们苦难的境况,提出了"非乐"主张。这种"非乐"的主张是从实际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中概括出来的,带有直观性、功利性。孔子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乐"和"仁"、"礼"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于孔子充分认识到了音乐在人的精神建设上的作用和美感价值,只排斥当时的娱乐声色之乐——"郑声",孔子的音乐观尽管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但比墨子的音乐观要积极、合理得多。  相似文献   

3.
现存十五《国风》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早期中国的礼乐制度和政治文化传统。先贤以礼乐作为治理国家最理想、最有效的方式,古代君王往往将礼乐赏赐给有功德的诸侯,这成为风诗最主要的合法来源。随着礼崩乐坏,周王室音律标准被抛弃。最终,经过孔子删订,《诗经》成型,被奉为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4.
论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评柏拉图的文艺功用观李保林就文艺的社会功用说,柏拉图明确地肯定了文艺要为社会服务,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在这问题上他有两个极不正确的看法:第一是他因为要强调政治标准,就抹煞了艺术标准。其次他因为要使理智处于绝对统治的地位,就不惜压...  相似文献   

5.
杨高男 《湖湘论坛》2006,19(3):42-44
天命、德、礼是中国上古社会政治文化的内质,也是孔子确立理想社会与政治的三个理论维度。正是在寻求和“损益”传统政治文化价值资源的过程中,孔子架构起以仁为价值原点、以心性伦理为价值工具和以政治伦理为价值目的的伦理政治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门类在不断丰富发展,艺术的社会功用也随着人们对某些文化要素的广泛认同逐渐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沿着艺术无限拓展的历史痕迹,结合现实,从精神功效、现实功效、市场功效三个方面考察艺术的社会功用,可以丰富人们对艺术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实质上就是礼乐文化,“礼”所以修外,“乐”所以修内,礼和乐共同指向道德教化,在社会功能上殊途同归.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礼乐教化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传统启蒙教育中,礼乐教化是教育的主要形态.诗言志,歌永言,诗教与乐教以其艺术化的形式成为了德性教化的理想工具.传统启蒙教育重视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主张通过以“诗教”和“乐教”为主要实施形态的美乐教育,旨在培养出美善合一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个政治保守主义者,恋旧而反对社会改革,其制度层面的思考唯有礼制和德治(人治),没有"法"、 "法治"诸概念,存在着极大的时代局限.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正进入激烈动荡而开始缓慢转型时代的知识分子.孔子对中国政治文化方面的贡献是负面的,在后人的演绎下对传统社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求索》2014,(0)
澧阳平原史前聚落外围常见有壕沟。分析八十垱、城头山、优周岗和鸡叫城诸聚落的壕沟材料,可知其最初是先民为适应地理气候环境,改善聚落日常栖居生活条件而造,旨在排涝和沥湿。城头山聚落大溪文化时期,壕沟在防御和对外水上交通方面也开始发挥功用,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护城河,防御功用退化,但又有水源地的功用。石家河文化时期之鸡叫城聚落群,随着聚落的等级分化和集群化,壕沟发展为聚落群间以中心城址聚落为中心的复杂的网状沟渠系统,增添了规划各次级聚落生产生活区的社会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10.
长久以来,中国古典小说处"末技"地位,中国近代小说的质变仍要待到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产生以及"小说界革命"发生后才得以实现.晚清小说的变化虽是各种因素交互着力的结果,但枢纽人物梁启超的出现、晚清小说政治功用性的被赋予确是起了关键性作用.梁启超之所以大力鼓吹小说并非有意重构文学格局,而是"发现"了启蒙大众的有效工具.自此启蒙之志渗透至小说,中国文学的历史也开始逐渐谱写以小说为中心文体的写作体系.  相似文献   

11.
《乐记》一书以“乐”为用.以“礼”为体,系统地阐释了儒家传统的礼乐文化。强调以音乐感化人心、陶冶性情:以音乐移风易俗、凝聚人心:以音乐和谐社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大乐”完美。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对传统礼乐文化及其现代性的宣传与应用,加大对具有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文艺作品的宣传.寓教于乐地在文艺活动的组织中潜移默化地引导文明风尚的形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网络化使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实现宣传地域全球化:互联网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毫无国家和民族界限,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有可能迅速波及全球各地,辐射到各个角落。 ——实现宣传功能多样化:网络集传播与吸收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现代通读功能、娱乐欣赏功能于一体,给宣传思想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实现宣传内容丰富化: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同整个网络世界的网民进行交往交流,交往内容日益丰富,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到体育、影视、股票、音乐、卫生等等,将会涉及各个领域和内容。  相似文献   

13.
传统儒家士人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礼治"的社会,而"教化"则是这一理想的实践层面。通过"教化"移风易俗,建立一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社会秩序,一直是儒家所追求的"道"。道德与政统在意识形态层面的结合,对王权构成一定的调节,但王权的专制性决定了它注定要超越这种调节,成为用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政治化儒家道德符号,这不是儒家知识分子教化政治的本意。儒家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在王权政治下从来都是有限的,但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古代儒士阶层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道"——一个沉浸在礼乐之中的世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庸的理想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的政治伦理诉求,而从孔子到子思的《中庸》,因为吸收了道家思想,实现了形而上的本体论开拓,这使中庸立意高远,历久弥新,成为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灵魂。中庸所具有的主体性和宇宙论的全体视野,使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温华 《理论月刊》2008,(3):121-124
本文在阐明当代视觉文化与大众审美意识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的教育功用与"娱乐功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的娱乐功用是以教育功用为前提的,娱乐的观看快感满足了人们低层次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人们的价值需要是会沿着一定的层级需要上升的.人们已经逐渐地在追求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求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由初始的耳目愉悦逐渐走向精神愉悦,反映了受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审美需要,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解读能力与审视能力.本文还对图像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关系与审美创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张挺 《前沿》2014,(3):61-62
《大学》是儒家论大学教育的文章。本文通过分析蕴含在《大学》中的思想教育理论,进一步研究其理论的现代启示及其社会功用,对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亦体现了史学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美国著名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总结传播学先驱们有关研究观点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四大社会功能:社会雷达,协调和管理,指导与教育,娱乐同享受.我对此的理解是:第一功能实施对社会环境的监视,传播有关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给出公众议题,是新闻性传播;第二功能行使社会的舆论控制,协调公众的不同意愿,确立公共观念,构成一种传播管理,是操纵性传播;第三功能在于传承社会文化知识、遗产及习俗等,促进社会成员的社会化过程,是示范性传播;第四功能有助于摆脱工作与现实烦扰,满足消遣、游戏等人性需要,是娱乐性传播.由于与人类天性的共通同构,娱乐功能使得媒介与大众之间极易产生亲合性,达成一种非权力意志的契合关系.而前三种功能主要是为了持续现存社会发展进程的需要,是体现某种特定人为权力意志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故而说传播媒介的权力是一种政治权力,也是一种文化权力,是一种广义价值的强力灌输式的社会传播管制.尤其是对大众影响面最广、最具诱惑力的电视,其政治文化功能于当代社会与人的作用如何,尚待足够地认识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多元化和去权威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二分法遭到拒斥和质疑。在后现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界限有所模糊,更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主体间多向互动的教育新模式。运用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解构和重构"与"对话和复调"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概念进行解读,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与生成,增强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礼宜乐和的理想社会状态自古就备受推崇,但不同的学派实际上对待礼乐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尤其在社会秩序失范的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们为了重组社会生活,对传统礼乐褒贬不一.儒家极力倡导恢复礼乐秩序,而当时与儒家并称显学的墨家,对于礼乐的看法就与儒家大相径庭,提出了"兼以易别"、"明鬼神"和非乐的主张.对此,先秦的最后一位大儒苟子进行了全面的理论回应.在这一过程中礼乐的存在价值被凸显出来,从中我们也能发现其对今天和谐社会建立的些许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