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的哲学与诗学是体系完整且成熟的,哲学与诗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之间 是一种相互衍生、相互依存、相互烘托的关系。中国没有西方文化范畴中的“诗学”,而是文、史、哲 三者的巧妙融合。西方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中国则是儒释道的融合。中国的哲学、诗学、宗教、思想 文化和理念与西方人的整体思想文化理念存在的分歧不仅不会彻底消除,而且会越来越明显,这 表明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了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的一极。我们只要在面对外国文化的冲击之 时,构建起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大厦,就能开创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看中国的崛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人看中国的崛起阎学通一些西方人对中国的崛起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和恐惧。早在19世纪初,拿破伦就告诫西方人要“让中国沉睡”。他说:“那里睡着一个巨人。让她睡着,因为她一旦醒来,将震撼整个世界”。到了20世纪90年代,拿破伦的这句话便成了许多西方人的...  相似文献   

3.
聂槟 《东南亚纵横》2003,(12):54-58
越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曾不同程度地影响过该国。在历史上 ,越南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密切关系 ,中国文化对其影响可谓源远流长。越南 ,尤其是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古占婆在历史上曾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16世纪初 ,西方文化开始零星进入越南。到1858年 ,法国殖民者炮击岘港 ,轰开了越南的大门 ,并在此后近100年的时间里对越南实行殖民统治 ,从而使越南文化又打上了西方文化的深深烙印。中、印、西三大文化在陆续传入越南之后 ,不断与越南的本土文化相融合 ,最终成为今日越南文化的一…  相似文献   

4.
从越南的社会生活看中越文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亚洲国家中如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中受影响最深、最广者莫如越南。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中、越两国文化的特殊关系。翻开越南文化发展史,远的不说,仅从公元十世纪越南建立封建自主国家之后的一千多年来(史称“独立时期”),我们已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上自朝纳政典,下到民间习俗,可以说无所不在。当历史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在越南经过抗法、抗美两次举世闻名的战争,彻底摆脱了长达整整一个世纪的西方殖民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之后,在实施革新、开放政策的九十年代的今天,我…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期,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和参照的现代化进程的铺展和中国国家制度的疾速衰竭,使汉语在世界语言的中心地位也发生了颠覆式的位移,逐渐滑落到边缘地位,"汉字文化圈"也呈现出破裂的态势。21世纪,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现代化实践及其重大转型,为汉语的复兴和精神重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这种全新的时代语境和历史背景下,将重新"发现汉语"及其"天下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命题,这意味着以西方文化为轴心的单向度的世界文化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以汉语复兴为切入点,中国文化将成为解构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同时,在重新"发现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吸收其他语言文化资源的同时,坚持汉语及其文化形态的输出立场,摒弃中西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思维模态,建构一种语言的"天下精神",从而使汉语在文化全球化中发出中国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21 世纪中国崛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国崛起,政治、军事、经济对一国的国力 固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若要持续发展,文化发挥着最终的支撑作用,这一经验在西方几个世界性 强国的崛起中已被证明。中国的崛起有限制也有机遇,传统文化在中国崛起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实用理性”这一文化心理结构,是支撑中国迅速崛起的内在原因。但实用理性文化中过于讲求 功利、道德实用主义和缺少内在的信仰制约因素等,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发展,是中国21 世纪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内在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网络,将全世界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使得信息的交流跨越国界,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随着这种跨国界文化传播新媒介的出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正借助该媒介将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对外施加影响和扩张,对处于弱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比以往更大的冲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正面临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渗透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按照洛特曼的文化对话机制,当两种异质文化接触和交流时,接受者接受外来文化通常要经过五个阶段。而且,要使对话能够进行,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18世纪从彼得大帝开始俄罗斯拉开了与西方文化广泛交流的序幕,这个时期是俄罗斯接受外来文化的第一阶段。到了19世纪反法战争的胜利使俄罗斯人的民族意识和个人意识空前觉醒,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是文化发展的大好契机,俄罗斯民族抓住了这一契机,贵族精英阶层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进而达到实践的文化自觉,促成了19世纪俄罗斯文化的高涨,迎来了俄罗斯文化的黄金时代。这是俄罗斯接受外来文化的中间阶段,也是关键阶段。从此,俄罗斯文化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洛特曼所说的文化接受的最后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正面临着重大的转折时期。18世纪中西贸易的基本结构,是西方国家以其殖民地产品,主要为白银、棉花、胡椒等交换中国的茶、丝、瓷器等。当这种贸易结构能保持平衡时,西人仍能获得巨额利润,传统的贸易方式仍可维持。由于白银短缺和中国政府厉行鸦片查禁,传统的中西贸易结构难以维维.西人随即诉诸武力,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使以英人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武力重组中西贸易结构,迫使中国接受鸦片。从此以后,西方对华扩张已从商务渗透转为军事入侵和政治控制。本文探讨以白银交换茶叶的中西传统贸易…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60-90年代,即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俄国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其中也包括通过西欧的“中国风”、俄中贸易、向中国派传教士和研究汉学著作等多种途径对中国文化进行的接触。对中国文化的接触与吸收,促进了俄国自身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这种交往对于增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对于各自文化以及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正处在跨世纪的交叉点上,面向21世纪发展经济和文化。中国和东南亚生气勃勃、富有活力、高速增长的经济,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中国和东南亚的文化,正在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的土壤上和繁荣兴旺的经济基础上,放射着特有的光彩,成为国际文化探索的热点。如果说悠久的文化交往和已有的合作已经为扩大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文化合作打下了深厚、广泛的基础,那么,双方经济文化的新发展以及共同面临一个冷战后的新的世界和新的世纪,又为加强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文化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的舞台。因此,加强中国和东南亚的文化合作,是双方共同的意愿,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东方崛起时代的要求。具有16多亿人口的中国和东南亚开展面向21世纪的文化合作,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对于进一步增进彼此之间的互相了解,巩固和发展友谊和合作,学习和借鉴对方文化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发扬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创造和发展丰富多采、健康活泼、既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又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走一条建立在东方文化基础上、又吸取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的伊朗宪政革命,既是一场对伊朗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的政治运动,也是历时近一个世纪的思想文化启蒙运动的历史高潮。它是在西方教育渗透、早期教育改革、文学改革、新闻出版兴起和西方民主宪政思想传播等思想文化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些社会思潮的变化对伊朗近现代历史变迁影响至为深远。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是东方社会历史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 ,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最尖锐、最激烈的时期。当时相对先进的西方文化不仅对东方各国的文化结构、文化心理的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且给东方文学的革新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缅甸文学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在西方文化文学及其民主思想的强烈影响下 ,在文学性质、内容、形式、语言的深刻变革和新旧交替中跨入了 2 0世纪 ,开始了民族新文学的历史进程。悠悠百年过去了 ,缅甸文学在经历了短暂的近代转型期后进入现代 ,并从现代文学的初创、探索阶段走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大城市,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华人移民人数一直排在前列,甚至在这些城市某些中小学里,华人移民的子女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这些华人新移民不忘自己是“炎黄子孙”,但他们的子女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教育,他们只知道澳洲文化,而不了解中国文化。在这些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之间出现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的一道文化深沟。  相似文献   

15.
以往人们在论及华侨史时较为重视华侨对侨居国的作用与贡献,而对华侨在中国与外国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则有所忽略。本文仅就16—18世纪的华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政治交往。经济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在政治交往中的地位与作用16—18世纪,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一个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国际上,西方国家经过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开始迅速发展。东方航线的开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西方急欲把东南亚纳入其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侵略的矛头指…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借鉴西方国家建立信任措施的模式,吸收中华文化思想内涵,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建立国家间、国家与地区性组织或机制间的信任措施。到90年代末期,中国在建立信任措施方面取得成果,确立了一系列信任机制。未来,中国进一步强化信任措施建设力度,为构建和谐国际关系、营造周边安全环境、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和争取更长的战略机遇期提供必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2003年3月,蒙古政府出台了《拉丁字母国家计划》草案,表明政府决心废弃已经使用半个多世纪之久的西里尔蒙古文,拟将采用拉丁化的蒙古文。这一举动再次引起了蒙古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议论。蒙古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数次更换或者酝酿更换了三种不同的文字。此次拟将实施的蒙古文拉丁化改革,不仅是旧话重提,也是蒙古政府在文化政策上向西方文化靠拢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8.
扶南是古代吉蔑人建立的国家,它于公元1世纪崛起于中南半岛,并称雄东南亚达数世纪之久,“是东南亚历史上第一个大国,像欧洲历史上的罗马一样,它的威望在亡国后还维持得很久”,①对东南亚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扶南的强盛是建立在发达的海上贸易基础之上,从扶南建国到6世纪走向衰落期间,它的商船东达中国,西抵阿拉伯海,海上贸易十分活跃,对促进东西方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一扶南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贸易的繁荣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公元1世纪前后,西方兴起了强大的罗马帝国,而东方的汉帝国也极其繁荣昌盛。东…  相似文献   

19.
李馨宇  孙晶 《南亚研究季刊》2011,(2):94-100,114
中国和印度同属东方文明古国,两国自古以来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印度文化深深地渗透到中华文化之中,密不可分。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去发现传统文化中还活着的东西,使之发扬光大而服务于现代,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印度思维模式的哲学基础的分析,提出印度思维模式的特点以及与中国的异同之处,并将其归结为一种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智慧。同时为了彰显出东方文化的特性,充分肯定和争取东方的话语权,特别对东西方文明影响的差异进行了比较,这也是对未来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的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东西方文明的国际观基于自身文明成长的经历而产生,却具有不同的实践发展与理论旨趣。国际观与空间理论密切相关,从空间视角阐释国际观的理论逻辑发展,更有助于深化对东西方国际观的比较研究。西方国际观蕴含着抽象单一的空间意识、基督教文明的一神论信仰与零和博弈的民族国家范式,造就了个体主义的国家观、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观和现实主义的行动观。与西方观念相对应,胸怀天下观体现了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既有海纳百川的天下情怀和多元文明的和谐共生观念,又以新时代的空间正义反对西方的空间霸权。在本体论层面,胸怀天下观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以其礼仪人伦、和而不同、推己及人的理论内涵实现了对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空间观念的超越;在认识论层面,胸怀天下观作为中国分析世界空间格局的基本世界观,以其多元共存、合作共赢特征意味着对西方近代空间理论的超越;在方法论层面,胸怀天下观作为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法论,以积极进取的使命感回应国际社会普遍关切,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世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以弘扬人类共同价值为出发点推动全球新型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挑战了西方现代空间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