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诬告陷害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1979年颁行的《刑法》第138条规定:“严禁用任何方法、手段诬告陷害干部、群众。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包括犯人)的,参照所诬陷的罪行的性质、情节、后果和量刑标准给予刑事处分。国家工作人员犯诬陷罪的,从重处罚。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  相似文献   

2.
杨凯 《法学家》2001,(3):106-114
诬告陷害罪是一种古老的犯罪,在历史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之视为犯罪并予以处罚。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十分注重惩治诬告陷害罪,都分别在其现行刑法与现行“刑法”中明文对之予以禁止。撇开两地间意识形态的差异不谈,单就其各自的刑法与“刑法”对诬告陷害罪之规定本身而言,…….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严禁用任何方法、手段诬告陷害干部、群众。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包括犯人)的,参照所诬陷的罪行的性质、情节、后果和量刑标准给予刑事处分。”近年来,在认识和处理诬告陷害案件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尚待探究。一、构成诬告陷害罪是否必须具有“使他人受刑事处分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诬告陷害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诬告陷害罪,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干扰司法机关正常活动的犯罪。由于这种犯罪是假借国家机关权力,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不仅在道义上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且在法律上要追究诬陷者的刑事责任。然而,这种犯罪一般比较复杂,罪与非罪的界限不易区分。研究诬告陷害罪的历史发展及其构成要件,划清诬告与错告以及诬陷罪与其他犯罪的界限,对于提高我们同诬告陷害的犯罪行为作  相似文献   

5.
诬告陷害罪是一种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国家机关正常活动的犯罪。诬告陷害罪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诬告者主观上具有诬告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目的;而就各个不同的诬告者而言,其犯罪动机则往往各异。诬告陷害的内容,包括了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轻重不同的各种犯罪;而这些犯罪的法定刑,又包括了悬殊极大的所有刑种及量刑幅度。诬告陷害罪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控告人”、“检举人”所“控告”、“检举”的事实是捏造的,客观上并不存在。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控告  相似文献   

6.
在《法学杂志》1987年第一期刊登的案例《他(她)们的罪错在于……》一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幕惨痛的法盲、半法盲的悲剧。站在法律的角度对这一案例深入剖析,将有助于更多的人知法、守法;也能为司法工作人员提供经验,切实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首先。(1)小茜犯了“诬告陷害罪”应追究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138条规定:“凡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包括犯人)的,参照所诬陷的罪行的性质、情节、后果和量刑标准给予刑事处分。该条还规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关于惩治诬告陷害罪的规定,对于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维护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和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给处理和研究诬告陷害罪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刑法将诬告陷害罪归入到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中,但是无论从国外立法还是从国内学界的纷争,无论是从刑事政策角度还是从刑法的目的和哲学根据看,认为本罪侵犯的主客体只能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本文笔者将一一分析各方观点论证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复合实行行为的着手问题浅析——以新定型说为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对于复合行为着手的认定上存在着与刑法条文规定相矛盾的问题,既有的刑法理论关于着手认定的诸多观点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应该用不同于旧定型理论的新定型说来解决这个问题。外国刑法理论和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对于解决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若干罪名的着手认定上存在明显的误区。对于我国刑法中的诬告陷害罪、冒充国家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罪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可以进行立法技术上的简单修改,解决刑法理论与刑法条文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诬告陷害罪若干问题研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诬告陷害罪的定义进行了重新界定 ;对诬告陷害罪的客体、客观方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 ,提出了独立的见解 ;就诬告陷害罪与非罪的界限、犯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诬告陷害罪与诽谤罪的界限、罪数界限中的两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发表了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1.
伪证罪研究     
引言 我国《刑法》中,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其中伪证罪的主体范围以及诬告陷害罪、妨害作证罪等一些与伪证罪相关的犯罪与伪证罪的区别等问题引起了众多法学家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法只规定了犯罪未遂的概念及处罚原则,对哪些罪存在未遂并未明确列举。关于贪污罪是否存在未遂问题,法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存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贪污罪也有未遂。理由如下:一、贪污罪是结果犯从刑法学理论来看,犯罪既送的形态包括行为犯(或称举动犯)、危险犯、结果加重犯、状态犯和结果犯。行为犯是指行为人只要实施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危害行为,不论犯罪结果是否发生,都构成犯罪既遵。例如,诬告陷害罪、侮辱罪、诽谤罪等。危险犯是指行为人实施了刑法分则规定的足以造成某种严重后果的危险状态的行为,即使尚未造成严…  相似文献   

13.
原无锡市南长区人民法院民庭审判员刘锡林因犯诬告陷害罪、枉法追诉罪,两罪并罚,诬告陷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枉法追诉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合并执行有期徒刑四年.刘锡林的一个亲戚(未婚女青年)与人谈  相似文献   

14.
一、诬告陷害罪的构成是否需要行为人主观上具备“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这一要件 这一问题在理论上尚存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尽管现行刑法对本罪的罪状作了包含‘意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要件,但在认定上不宜把本罪的主观要件仅仅局限在‘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  相似文献   

15.
宪法第41条规定"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刑法中诽谤罪"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名誉的行为"作为部门法的具体限定之一;真实性证明作为处罚阻却事由的性质,公民宪法监督言论的范围受到不必要的限制,宪法监督言论的刑事入罪标准应当区别一般言论的刑事入罪标准;宪法监督权的言论属于刑法中的"允许的危险",行为人履行一定的义务作为前提,应当排除宪法监督言论的刑事有责性。  相似文献   

16.
栽赃陷害的行为在古今中外的司法实践中随处可见,信手拈来。由于栽赃陷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极大,严重侵犯人权,败坏司法声誉,因此将其早日提上刑事立法议程,很有必要。为了有效地打击这一严重犯罪,首先要厘清该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特征;其次,要将该罪与诬告陷害罪、报复陷害罪、诽谤罪、伪证罪与打击报复证人罪正确地区别开来。所有这些,不仅在刑法理论上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而且对于指导司法实践活动也不无裨益。因此,在刑事立法中增设该罪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7.
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他人犯罪事实予以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情节相同的案件,由于司法人员的理解不同,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处理结果。本文拟从该罪的犯罪对象、既遂标准、罪数问题等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诬告陷害罪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诬告陷害罪,作为一种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直接干扰司法或党政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犯罪,已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但在实践中,对该罪的构成以及既遂与未遂等问题,认识不一.为了正确地运用刑罚,做到不枉不纵,更好地同诬告陷害行为作斗争,本文就诬告陷害罪的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12年7月12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敬礼因犯受贿罪、非法经营罪和诬告陷害罪,被法院判决执行有期徒刑17年。作为一名曾经的厅局级领导,张敬礼又是如何与非法经营和诬告陷害这两个罪名扯上关系的呢?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改中应力求划清罪与罪界限段立文一划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是刑事立法尤其是刑法分则立法工作中一项重要工程,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程。如果把刑法分则主要立法任务可以概括为设定罪名、划分罪与非罪界限、划分此罪与彼罪界限和配置法定刑四大内容的话,那么,其中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