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运用武汉市600名18-30岁青年的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的择偶观念与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类青年在择偶观念与行为方面的一致性远远多于相异性.其中在择偶模式、择偶标准等方面两类青年基本是一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独生子女的理想恋爱年龄早于非独生子女,以及独生子女在择偶时更看重父母意见.  相似文献   

2.
基于江苏南京、河北保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五大类行业1028名城市在职青年的调查资料,探讨了青年择偶模式的行业差异。研究发现,青年在择偶时间、择偶途径选择、择偶条件自评、择偶标准、择偶参谋以及择偶地域范围上具有较为显著的行业差异。此外,不同行业间的青年拥挤感差异显著,择偶拥挤感与择偶结果存在一定关联,但从事教育业的青年在强烈的择偶拥挤感之下呈现出"假象"。青年是否存在择偶烦恼与青年所属行业关系不大。新型择偶方式能否取代自主择偶成为主流择偶途径、择偶标准差异与择偶结果的矛盾关系、行业对青年择偶地域范围的影响是否会持续下去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冯莉 《青年探索》2009,(1):43-47
网络择偶是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多元社会中青年人寻找伴侣的寻常选择之一。本文在街头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认为网络的隐蔽、自主、快捷、选择面广等特征应和了当代青年的现实和心理诉求,促进了网络择偶的发展壮大。尤其对“三高”人群而言,网络择偶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和进步。但其自身无法避免的虚假信息和管理不完善等弊端也造成了青年网络择偶的混乱与危机。  相似文献   

4.
根据已有文献及对"80后"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试图描述当代青年的婚恋观的变迁特点。当代"80后"青年在择偶方式、择偶标准、性观念、婚育观念上展现出自主性、现实性、开放性、进步性的特点,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当代青年婚恋观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过渡,应加强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5.
1978年以来我国青年择偶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雷 《中国青年研究》2004,(11):100-108
1978年以来我国学者对青年择偶的研究是相当丰富的,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发表在《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社会》、《妇女研究论丛》等中国学术期刊杂志上。本文以这些文章为依据,对青年择偶的认识及研究视角、对青年择偶标准观念的论述、对青年择偶方式的论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梳理,并进一步归纳分析了现有研究在理论、对象、范围、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网络择偶是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多元社会中青年人寻找伴侣的选择之一.它的隐蔽、自主、快捷、选择面广等特征迎合了当代青年的现实需要和心理诉求.但它无法避免的虚假信息和网络管理不完善等弊端也造成了混乱与危机.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驱动的云相亲平台已成为新时代青年婚恋交友的重要渠道,热衷娱乐社交的适婚小镇青年正成为云相亲平台下沉市场主力军,积极参与线上平台的自我表述和远程互动中。云相亲平台广泛地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不仅为小镇青年寻找匹配的对象提供技术支持,更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形塑着他们的择偶观念。文章基于云相亲平台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并结合文本挖掘技术展开分析,发现算法下沉的云相亲平台有助于小镇青年突破通婚圏层的内卷困境,具有对离异女性的社会接纳度增强,意愿通婚圏更少受地域、文化和年龄限制,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在择偶标准中并存等特点;平台提供的自我表述机会成为小镇青年择偶观念社会学习的支持空间,女性在交友心声中表达出依靠型诉求、坦诚型诉求和困境型诉求,男性则表达出照顾型诉求、情感型诉求和忧虑型诉求,呈现出从经济伙伴到精神共识的择偶焦点转移、从强调工具性到追求平等和长期和谐的真诚择偶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当代台湾青年婚恋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近二十多年来,台湾地区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嬗变轨迹,分析了当代台湾青年择偶,婚姻、家庭、性爱等观念的新变化和新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撒拉族、保安族为例,探讨宗教信仰与择偶心态的关系。择偶心态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口较少民族青年在择偶时表现出四种心态,即以宗教信仰的文化认同为取向的择偶心态、以宗教信仰的地域为取向的择偶心态、以宗教信仰倡导的以德至上为取向的择偶心态、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日常习俗为取向的择偶心态。从中可分析得出,宗教信仰与人口较少民族青年的择偶心态关系表现为:主从关系、主客关系、支配关系、结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0.
青年的婚姻问题不仅影响青年自身及家庭,也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80后""90后"逐渐成为当今适婚人群的主体,当代青年的婚姻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以北京青年为调查对象,试图探究新世纪以来青年婚姻变迁状况。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角色分配对当代青年婚姻的影响最大;父母对青年的择偶决定有重要影响;性成为调节当代青年婚姻关系的重要因素;"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仍有重要影响;出现"试婚""闪婚""裸婚"等婚姻时尚;夫妻之间良好的互动方式对直接提升婚姻满意度具有良好的效果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婚姻质量应明确角色分配并共同履行婚姻的责任和义务;理性看待父母对子女婚姻的影响;重视性生活并对性保持理性的态度;树立合理的婚姻观;加强伴侣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从青年的思想行为入手,剖析青年价值选择的后现代特征:思想与行为脱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传统道德规范作用弱化等。通过文献整理,理清后现代主义对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表现为冲突和建构并存。建构体现在倡导基本价值规范的最低共识上,有助于形成青年群体的核心价值观。基本价值规范直面多元与中心、相对与绝对、物质与精神等不同诉求的关系,这对于青年成长是更为有益的事情。落脚到教育实践,在青年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则面临更多的契机和全新的教育选择,以便青年能够通过自由地运用理性来形成价值观和信仰。  相似文献   

12.
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青年人来说,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职业待遇是影响其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但在对一家草根NGO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青年工作者能够在物质报酬较低的职业待遇下坚持长期从事公益职业,甚至将其作为终身事业,这与当前社会中大多数青年人的行为选择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何理解上述现象,是深入探索当代青年心理与行为特征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以在草根NGO中从事专职工作的青年人为研究对象,在社会认同的理论框架下分析其对草根公益事业和青年公益人群体建构社会认同的过程和机制。在经济理性之外,认同是引导和规范个体行动的内在机制。草根NGO青年工作者凭借对青年公益人群体的社会认同建构,克服物质报酬不足的障碍,做出异于常人的职业选择。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始于婚姻,婚姻缘于择偶.本文以择偶观念为主线,阐述中国青年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经历的转变,进而展现中国青年在情感领域的主调与走向,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新网络媒体"时代出现的标志及其特征,并从宏观环境和微观行为两个角度分析了"新网络媒体"时代对青年成长成才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青年工作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有效应用"新网络媒体"促进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主要通过对王村青年择偶观、择偶标准、对离婚的态度、处理感情危机的方式等问题的实地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农村青年婚恋观与人口外出流动具有强相关,婚恋观的群体差异与青年的外出流动时间呈正向显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取舍之间     
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作出取舍的过程。衣食住行、择友择偶、升学就业、理财炒股等都需要我们理性对待、慎重选择。尤其在青年时期,我们面临的选择会更多。学业、职业、爱情、婚姻等在短短的几年里接踵而来,人生中的一些重大选择,有时会让我们惊慌失措,有时会让我们踌躇彷徨,有时让我们左右为难、难以取舍。有哲人言:人生最大的智慧在于取舍之间。历史和现实也告诉我们:人生的成败和成长轨迹往往取决于人生选择。在青年时期,所作出的选择可能会对我们整个人生道路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在鱼和…  相似文献   

17.
面对农业灾害,人们普遍关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对农民心理及行为选择所受的影响则关注极少。研究影响农民灾害心理及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农民灾害心理及行为选择的特征、农民灾害心理及行为选择的有限理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提高农民灾害心理及行为选择理性程度的对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化潮流的不断发展,张扬个性成为当代社会对青年发展要求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个性如何张扬,直接影响着当代青年成长的方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选择个性"反叛"成为不少青年的个性追求,这种追求恰恰影响了青年的个人成长.本文就青年的个性发展问题进行宏观性分析,并力求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与办法.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以及诸多现实因素的冲击和碰撞下,当代青年的理性认知与行为选择出现脱节。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调适当代青年价值取向与行为脱节的现状,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青年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的平衡路径:构筑精神支柱,强化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改革学校教育,引导青年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平衡;鼓励青年投身社会实践,实现自我与社会的有效对话;畅通青年利益表达的渠道,强化青年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20.
群体行为是由一系列的个体行为聚集和组合而成的.但个体行为的一些特征在聚集和组合之后有可能会发生质的变化.社会学中最著名的发现就是个体理性行为有可能导致群体非理性行为的发生.文章通过对发生在安徽省X市的"红T恤事件"的调查发现,正是由于事件中无数个体基于不同方面的利益考虑而采取的"理性"行为的聚集,从而导致了整个事件过程中,集体行为背离了所处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科学准则,从而使得群体行为呈现出非理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