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薛金礼  孙津 《前沿》2013,(11):31-33
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工作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科学认识我国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是基本前提。通过研究西方利益表达理论的内容和制度环境发现,西方利益表达理论在解释我国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方面存在适应困境,难以解释我国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实践。在分析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与西方的理论和实践差异后,提出了我国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的理论和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2.
群众利益诉求是关乎基层群众生存生活、社会安定和谐的大事.但是,在我国群众利益诉求机制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利益代表机制与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健全、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通等因素制约了我国群众利益诉求机制的发展与推进,只有将我国群众利益诉求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才能很好地解决我国群众利益诉求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之完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晓明  蔡潇彬 《前沿》2011,(7):133-137
我国当前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完善和诉求管道的堵塞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体的利益,导致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甚至敌对感持续增强,这为政府政策的落实带来诸多障碍,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的构筑已成为燃眉之急。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利益表达的主体、客体、渠道、载体、工具五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4.
利益群体和利益群体表达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问题,成为学者近来探究的重要内容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利益群体的形成及其利益诉求的增加既是中国经济发展必然结果,同时也对我国现有利益表达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文章就利益群体及利益群体表达的概念分析、利益表达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如何建构利益群体的表达平台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以利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社会化途径的完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陶元浩 《新东方》2007,(4):13-17
和谐社会是社会各群体利益关系相协调的社会。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协调好社会利益关系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健全利益诉求表达机制”。[1]所谓利益表达,是指社会各阶层的代表和个人,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向国家公共权力主体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以影响政治系统输出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现状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农民的利益表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组织缺位,利益表达权利意识缺乏.利益表达客体角色错位以及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使我国农民利益表达非理性行为大量产生.为了维护农村的稳定,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必须注重农民的利益表达,提高农民的利益表达权利意识,加强农民的自身团结.拓宽农民利益表达渠道,引导他们合理的利益诉求通过合法的形式来表达.  相似文献   

7.
陆建民 《中国妇运》2008,(5):34-37,9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充分的利益表达机制与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公众对公共政策决策的参与程度。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妇联要真正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就必须在下情上达的同时,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努力将妇女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并促成其实现。借助于每年“两会”的议案、提案和书面意见,上海市妇联在参与公共决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申滢 《桂海论丛》2008,24(4):13-16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利益群体利益博弈不可避免,如何协调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制定出更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政策,是摆在政府面前的关键任务。在各种各样的利益群体面前,政府首先要整合和消解利益群体矛盾,提升政府能力建设,同时,政府需要提供利益表达机制的制度框架,让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能够得到更好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由“现代化”向“现代性”转变的过渡时期,现实生活中人民内部各种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要切实维护民众合法权益,就必须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质,优化利益协调机制,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健全矛盾调处机制,完善权益保障机制,通过以机制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系,达到在改革发展中解决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构建以人大代表为主导的利益表达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成员表达利益诉求的最正式、最具法律效力的机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着力构建以人大代表为主导的利益表达体系,以预防和化解因社会矛盾聚集或激化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利益表达机制是利益主体向决策者提出合法权益诉求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运行模式,它在政治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有助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但是,就当前社会公众表达机制的运行来看,仍然存在成本高、不均衡、渠道少的问题,应该加以健全和完善。具体而言,以建设阳光政治为契机,加快政府信息公开,降低社会公众表达成本;以缩小收入差距为基础,提升利益表达能力,促进社会公众表达均衡;以疏通制度性表达渠道为先导,充分利用体制外表达方式,拓宽社会公众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强调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地方人大是党领导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国内关于农民集体行动的动力机制研究的解释框架主要有“面子”、“气”、“怨恨”、“情感”、“压迫性反应机制”等。实际上,“利益表达”作为农民集体的动力机制出现则更为普遍,在利益表达的具体运作过程中,外在的机会结构对其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共青团在公民社会中的发展的视角,借鉴涂尔干的有机团结理论,在现实中分析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与共青团的利益表达功能中的问题,从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提升利益整合能力和再造利益表达功能等方面就构建新型的共青团利益表达机制进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
王克群  卢继元 《前进》2011,(4):45-47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我国先进城市在完善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总结了哈尔滨市在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开展情况,最后提出了关于健全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网络渠道的建议: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当代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农民话语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的“话语权”是农民进行其利益表达、实现其利益要求的最基本的权利,这正体现了和谐社会“民主法制、公平正义”的题中之意。古代为政者有“养民、富民、保民、教民”之说,虽然我国目前的政府关于农民的政策对于前三个方面是实在而有力度的,但对于教民之说,尚属欠缺,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没有教化民众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以致有冤难申,有苦难言,即使有争取权利的农民,也很少懂得运用制度化的渠道,终以多种原因不能有力而有效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造成农民“集体失语”的状态。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民话语权的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先进城市在完善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总结了哈尔滨市在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工作方式以及工作开展情况,最后提出了关于健全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的网络渠道的建议: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行机制、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杨辉 《桂海论丛》2008,24(6):41-43
在我国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时期,利益诉求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诉求问题,在建构和谐社会中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高认识、转变政府职能、搭建制度平台、培育扶持民间组织等路径,协调好各阶层尤其保护、保障好弱势群体的利益,建立自由、平等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渠道与机制,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的进程是社会不断分化的历程,社会分化的结果是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为了维护与增进自己的利益,多元利益主体会以一定的方式向一定的对象表达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影响着改革进程中的民主政治发展,推动了改革进程中的政策完善与科学,促进着民主形式的变化与程度的提高,推动着政府的治道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