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质主义是指强调物质拥有重要性的个体价值观。本文旨在探讨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人际信任、助人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法对817名青年在职者进行调查,我们发现:物质主义价值观存在代际差异和地域差异;青年在职者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高物质主义者的生活满意度更低,正向情绪更少,负向情绪更高;物质主义价值观与人际信任呈显著负相关,高物质主义者的人际信任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第五代青年价值观特点和变化趋势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对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第五代青年的总体特征、优势与缺陷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同时剖析了第五代青年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趋势、价值观的分化与趋同、以及对社会的“反哺”趋势 ,最后提出了第五代青年价值观教育需把握的着重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社会公正”是制约和影响青年发展的价值整合的重要原因。文章着重分析了“社会不公”影响青年发展价值观整合的不良后果:相对剥夺感增殖,动力源短缺;偶像权威贬值,政治张力膨胀;社会认同感减弱,虚无主义抬头;道德定向选择产生错位,假性认知得以强化。文章最后就构建“社会公正”问题的总体轮廓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官僚体制与新公共管理是西方公共行政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两种范式,他们是不同社会价值观孕育的结果,而这些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来源于不同的社会基础。传统官僚体制是“物本主义”价值观孕育的结果,而“物本主义”价值观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新公共管理是“人本主义”价值观孕育的结果,“人本主义”价值观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8,(12)
当前,网络虚拟社会文化成分复杂,思想观念碰撞激烈,价值取向多元化,越来越凸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凝聚力、树立网络社会共同价值的重要性,但是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增强面临着多元化的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现实社会转型中的社会矛盾引发的心态失衡与心理焦虑、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缺失与价值偏离等现象的阻碍。对此,应通过构造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网络生态环境、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的主流号召力、推动媒体融合、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四个方面探寻有效对策,以增强核心价值观在网络虚拟社会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6.
“丧文化”阻碍青年志气、骨气和底气的养成,削弱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影响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施。解析青年“丧文化”表征,应兼容运用“亚文化”和“后亚文化”理论。既要借鉴“亚文化”研究理论的经典方法——剖析“风格”,又要审视“后亚文化”视域下研究范式嬗变形势,创新“新部落”“生活方式”“场景”等研究手段。“丧文化”易导致青年滋生价值虚无主义,引发青年集体焦虑,造成青年社会退缩,污染青年成长环境,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引导路径,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既要解决青年工作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又要提供青年成长所需的人文关怀;既要激发青年主体意识觉醒,又要营造满足青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网络监督正在成为推动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进步的不可忽视的力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和难以替代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监督形成的舆论压力影响公共决策,促使公共政策反映和实现民意;网络监督打破了信息垄断,促使政党政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网络监督的快速便捷,促使政府提升回应性;网络监督的全民参与性,有利于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网络监督的社会调控功能,有利于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2017年12月以来,许多中国青年喜欢用"佛系"作为自己的标签,"佛系"成为这些青年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变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过渡形态。为了在现代社会释放焦虑、逃避困惑,他们在"佛系"外衣的保护下放纵自我,种种自相矛盾的言行暴露了犬儒主义的本质。克服"佛系青年"消极的一面,既要从制度上着手,也要让"每个中国人的梦"成为有效的激励手段。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表层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道德价值观研究,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在西方,无论是奥尔波特的“价值观研究”量表,还是赖特斯顿和多尔(Wrightstone & Doll)的“人生适应量表”,以及施赖塞(Schlesser)的“个人价值调查表”,都只涉及了很少的道德价值观研究。在我国,兴起于八十年代的相关研究和专门研究也不多见,按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教授最近的说法:“直接与道德价值观有联系的研究只有华东师大陈兴银的‘道德价值结构的几个问题’和中国社科院张荆的‘当代青年的道德价值观’等极少数文献。”而涉猪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更是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10.
沙靖宇 《学理论》2013,(9):68-69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感官享受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网络中的双重人格的倾向;价值观呈现多元取向;传统美德受到严重挑战。其原因在于:文化原因——网络生活缺少网络文化价值理性的关照;社会原因——法规不健全与监管制度缺失;高校原因——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个体原因——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困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1.
于欢 《理论导刊》2023,(4):102-107
由网络社交衍生而来的“网络巴尔干化”作用于青年信息获取、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影响了青年价值观塑造。“网络巴尔干化”由媒体、技术、个人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易导致青年固有价值观增强、引发异质价值观认同、阻隔主流价值观内化、理性价值观缺失等隐忧。为实现青年主流价值观根植与消解“网络巴尔干化”影响的双向“破壁”,应以现实逻辑为依据,通过构建价值场域的“数字阵地”、整合价值内容的“数字资源”、规范价值表达的“数字民主”、引领价值传播的“数字媒体”等策略进行积极调适。  相似文献   

12.
审美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样态,对于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崇高信仰的确立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以“娱乐至上”为特征的泛娱乐主义在青年群体中迅猛传播,成为一股破坏力极强的社会思潮。泛娱乐主义思潮以丑为美,以庸俗、媚俗、低俗作为审美价值导向,对主流审美价值观形成冲击与挑战,是不折不扣的审丑思潮。由于青年群体的审美能力尚未成熟,泛娱乐主义思潮可能引发青年审美认知力、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以及审美创造力缺失的多重隐忧,最终导致青年审美世界的虚无。对此,要完善青年审美教育体系,培育马克思主义审美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青年审美价值共识;强化娱乐空间监管,主动应对青年审美风险。  相似文献   

13.
ChatGPT的出现使得社会伦理价值面临诸多风险。其通过抽象描述与高度符号化信息,描摹人的思考、决策、行动、反馈过程,使人的思想、情感、价值选择犹如数字化的虚拟镜像,进而使传统的信任机制、协同方式与行动模式被颠覆。ChatGPT在深度学习时,造成“不知情同意”,侵犯用户隐私,强化心理偏见;存在“无意识”价值,延伸出道德、公平、效率、秩序等意识形态偏差,形成价值误导;迈向后人类时代,技术对人的身体进行重塑,技术即人体,造成人与技术边界模糊。为规避上述风险,必须树立“数字人权”的立法理念,明确伦理风险的边界;建立对话的道德准则,遵循基本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加强行业监管与监督,提高公众的应用素养。  相似文献   

14.
行政腐败中"服从上级命令可否免责"问题引起了不少人的疑惑。面对上级错误命令是执行还是拒绝,行政工作中是对上级负责还是对公众负责,这些"道德选择困境"涉及的正是行政伦理问题。从行政伦理的角度进行探讨,其结论是:认为行政人员在服从上级命令、遵守法律准则的同时,更应对公众负责,秉持是非观念,坚持道德伦理。就行政伦理困境的产生原因及其道德选择困境的表现来看,构建行政伦理框架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正确认识行政伦理要求,重建道德的惩戒力量;开启行政人员的责任教育,构建个人伦理决策模式;完善组织制度,提升组织文化;加强行政过程的伦理立法,健全法律监督体系和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加强行政伦理的社会公共监督。  相似文献   

15.
政治心理和道德心理与人们的日常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由人们所处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直接产生的。人们的政治心理和道德心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一方面在产生它的诸种社会物质关系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又以其强大的力量反作用于整个社会环境,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因此,如果能够形成顺应改革大潮的政治心理和道德心理,就能够推动改革大潮的向前发展,反之,则会阻碍改革大潮奔涌的进程。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青年,政治心理和道德心理的变化比较快,比较典型,暴露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据此,我们利用近年来在“广州青年价值取向调查”、“广州青年需求调查”、“广州青年选举心理调查”、“广州区街青年政治意识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结合平时的接触和了解作综合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谢睿萍 《学理论》2012,(14):273-274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改善,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及网络道德的缺失也正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有: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迷失,社会责任感缺失,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等等。在互联网时代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是:加强网络监管;建立高素质的网络道德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和辨别能力;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  相似文献   

17.
当前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术研究聚焦以下几个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解读;如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等等。研究中对弘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三个倡导”的内容理解等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达成了基本共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之处。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机制,以及弘扬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是这一阶段学术研究的热点和亮点。  相似文献   

18.
论点集萃     
□摘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新变化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姚伟撰文认为 ,战后以来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知识价值观的兴盛。战后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推进 ,高科技产业的崛起 ,知识日益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资源。知识价值观的兴盛 ,一方面可能使工具理性进一步彰显 ,同时无形中减少了人们对金钱、物质的直接追逐 ,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个人物质主义的影响。这是战后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显著变化。第二 ,现代环境价值观的树立。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  相似文献   

19.
周宣辰 《理论导刊》2022,(9):123-129
青年集体记忆建构是凝聚青年群体力量,树立青年群体“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价值观的培育过程。面对网络场域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风险和媒介的“短视频转向”变迁,有必要从视觉、情感、价值三重向度实现对青年集体记忆的建构。视觉向度以短视频视觉修辞为路径,借助短视频的视听叙事书写、议程设置引导、符号意义建构,强调短视频对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实践作用;情感向度强调短视频的情感空间建构、情感动员建构、情感仪式建构、情感共同体建构,以实现青年集体记忆情感“连接——凝聚——认同——记忆”的发展演变;价值向度是青年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和内核,能够通过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培育和践行,推动青年“强国一代”的记忆刻写。  相似文献   

20.
任谦 《理论视野》2015,(3):40-44
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和载体,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手段。当前在主流媒体领域,舆论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正面宣传的负面效应需要重视;浓郁的"革命"、"夺权"意识需要警觉;多媒体表达能力亟待提高;国际话语体系亟待构建。除了主流媒体存在的问题,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领域的舆论场上,也有三个突出的问题不时出现:抹黑中国共产党,进而达到否定党的领导目的;搞历史虚无主义,鼓吹全盘西化;负面的社会新闻充斥,影响社会良好风气的建立。加强舆论工作的执政党思维,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首先,坚强党对舆论工作的坚强领导毫不动摇;其次,坚持以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再次,坚持理论自信、道德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第四,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文化软实力;第五,坚持依法治理,完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