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9 毫秒
1.
毛主席说:“敢给知识分子上政治课,你可算工农干部知识化了呀!” 1938年7月,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大队(又名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由洛川开赴延安参加抗大学员毕业典礼。到延安住下后,张正光邀安征夫和我去看望毛主席。我和安有顾虑:毛主席工作那样忙,是否会接见我们?张说,听人讲毛主席很喜欢青年人到他那里玩耍、谈话,差不多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人去。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介绍我认识了刘少奇张文秋在抗大学习时,有一天我去杨家岭看望毛主席,一进门就看到一位面颊瘦削、高鼻梁、头发有些花白的中年人。他正在同毛主席谈话,我想退出来,毛主席见状,向我点头招手说:"来吧,进来谈谈吧。"毛主席站起来向我介绍:"这位就是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3.
1938年4月30日,毛泽东在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对《西游记》里的几个神话人物作了一段很有趣的评论。他说: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  相似文献   

4.
1938年4月30日,毛泽东在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对《西游记》里的几个神话人物作了一段很有趣的评论。他说: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  相似文献   

5.
天气乍暖还寒,我们赴京访问了驰骋疆场几十载又教书育人大半生的解放军后勤学院顾问阎捷三老将军。老人88岁高龄,他的生命几乎是和打仗、办军校交织在一起的。谈起当年的抗大,谈起他亲自参加创办的八路军随营学校,老人激动的心情总是难以平静。他以惊人的记忆向我们介绍了抗战初期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东渡黄河、北上抗日、转战山西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陈晋 《党的文献》2006,(2):80-82
1938年4月30日,毛泽东在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对<西游记>里的几个神话人物作了一段很有趣的评论.他说: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  相似文献   

7.
周洪双  罗金沐 《实践》2014,(9):35-35
<正>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兴则事业兴。"通过办院校来培养人才,是最有效的途径。抗大成立后,毛泽东亲自担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直接过问抗大工作,亲自审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多次给抗大讲课,经常参加抗大活动。毛泽东说:"增加抗战力量的工作和方法很多,然而其中最好、最有效的方法是办学校,培养抗日干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抗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战争需要服务的原则,把战场融入课堂,把战例作为教材,探索出了一条边打仗边办学、在战争中  相似文献   

8.
夏民安 《党史文汇》2013,(11):43-45
1938年12月1日,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屯留县东故县村成立了抗大第一分校(对外称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任命何长工为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为副校长,韦国清为训练部长、黄欧东为政治部主任。并决定一分校党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为:书记黄欧东,委员何长工、周纯全、韦国清、刘浩东。一分校的干部和学员,除在晋东南当地招收的400多名外,其余2000多名来自驻甘肃庆阳的抗大、驻陕西洛川的抗大等5个单位。  相似文献   

9.
安征夫,一位出色的抗战宣传鼓动家,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骁将。他1934年投笔从戎,北上长征去抗日,先后任红四方面军总政部宣传干事、八路军总部随营军校文化主任、抗大一分校宣传科长、《战旗报》主编、八路军滨海军区宣传部部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大捷、抗大一分校二次东征、大青山突围、三次甲子山反顽等战斗,为开辟和巩固沂蒙山和渤海湾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过的壮举。 我于1934年10月16日,在江西瑞金的九堡随所在部队参加长征的。 1934年我参加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在江西的金溪县负伤住院。杨立三同志来选干部,我被选上了。由于我以前做过青年工作,伤好后,就把我分配到福建沙县的总兵站第四中站政治处任青年干事。我刚在那里工作两个月左右,第一步兵学校(亦称彭杨步兵学校)招生,李文楷站长兼政委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去学习。我说学习是好事,只要有可能我就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是当年毛主席发出“人民公社好”指示的地方。七里营乡刘庄村的变迁,发人深省。路人皆夸:“人家刘庄有个好头儿。不管咋着天翻地覆,都给社员拿个好章程。”一应美国朋友说:“密斯史是一个谜!和同时代的劳动模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已经所剩无几,为什么他还能站得住?”刘庄人说:“俺史书记至今还拿着‘地’委工资哩。好几次上面让他去做大官,他不去,守在刘庄和俺一起啃土坷垃头。”他叫史来贺。他对人说:“我是一个劳动模范。劳动模范离开劳动还叫啥劳模?刘庄穷,作为一个党  相似文献   

12.
党刊文摘     
干部团队的“和而不同”陈晋在《新湘评论》(湖南)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1938年4月30日,毛泽东在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对《西游记》里的几个神话人物作了一段很有趣的评论。他说:唐僧这个  相似文献   

13.
正1940年12月下旬,由抗大总校卫生处文书刚调到干训队的齐心,接到总校通知,准备与原抗大一分校的陈彤、王军、林毅三位同学一同去延安学习。离校前,总校教育长何长工对她们讲:"你们到延安去,政治文化理论水平又会提高一步。"她们高兴极了。她们从冀西邢台地区出发,到达山西辽县(现左权县)八路军前方总部,准备随八路军前方总部陆定一首长等一起赴延安。  相似文献   

14.
福建军区成立前夕,我从县儿童局调福建军区政治部工作。我在福建军区三年多时间,知道谭震林同志一些情况,现回忆如下:一、办随营学校福建军区成立后,谭震林同志根据革命战争的需要,于1931年7月在白砂办起了随营学校,培养训练红军中军事政治干部。学  相似文献   

15.
延安琐忆     
葛瑜 《广东党史》2000,(1):29-31
在八年抗战中,我有幸长期生活、工作在延安,在党中央首长周围。中央首长平易近人,与群众平等、友爱、和谐、一体的关系,桩桩件件,感人至深。 在主席家做客 1940年,19岁的我是延安女子大学的学员。一天,和我一起入党宣誓的同班同学黄肖潜(徐特立的外孙女)邀我说:咱们到毛主席家去玩好不好?我说,当然好。于是兴奋地随她就走。她和毛主席很熟,喊毛主席为“伯伯”,而在我心中,毛主席是领袖,是人民的救星。见到毛主席既兴奋又紧张,我只知瞪大眼睛望着毛主席,竟不知说什么好。主席用他巨大而温暖的手摸着我的头顶问:你是…  相似文献   

16.
那年今日     
李杰  林工 《红岩春秋》2014,(8):61-63
正1975年7月,四川省开县(今属重庆市)城关民中1975届(初中)3个班共153名学生毕业生,在学校礼堂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他们是1973年邓小平同志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国家部分工作开始整顿,城关民中恢复了因"文革"而中止的招生后招收的首届初中生。会后,只有少数同学被学校推荐上了高中,户口是农村的同学就返乡务农,城镇户口的同学就按毛主席"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指示,满怀激情奔赴开县农村当"知青"了,他们亦成为开县历史上最后两届下乡的"知青"。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一次谈话决定了张爱萍重返上海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目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曾经担任过军委骑兵团政委、时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的张爱萍,一心想奔赴前线,跃马挥戈,疆场杀敌。"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张爱萍最终选择了与抗大许多学员一样的方式,给学校和总政治部写信,要求到前线去。抗大学员不安心学习要求到前线去的情况最后被毛泽东知道了。这天,百忙之中的毛泽东在教育长罗瑞卿的陪同下来到抗大。  相似文献   

18.
曹慕尧  田惠 《党史纵横》2008,(8):38-38,51
1938年初,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员即将毕业奔赴前线,可此时,长期在抗大担负学校教育工作的干部,却有许多闹起思想问题来,大家不安心留在后方,纷纷要求上前线,和学员一起挺进敌后,直接参加抗日战争。由于思想波动太大,影响到第四期不能开学,当时主持抗大实际工作的罗瑞卿教育长(不久后担任副校长)在向毛主席汇报时,提请毛主席给干部们做做思想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王兆相 《湘潮》2006,(3):28-29
第一次见面:去“抗大”学习前1935年,我正在陕北神(木)府(谷)佳(县)榆(林)革命根据地担任红三团团长,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来到陕北的喜讯。当时,神府佳榆革命根据地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大举“围剿”中,已与西北革命根据地隔绝。我们在紧张的反“围剿”战斗的间隙,时时盼望着能得到党中央的指示,能见到毛主席。在人民群众舍生忘死的支援下,我们孤悬陕北最北端的神府佳榆革命根据地坚持了下来,红三团也发展壮大成了陕北红军独立师。随着“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爆发,独立师改编为八路军警备第六团,我任团长。毛主席给我和政委发来电报,命令我团东渡…  相似文献   

20.
正我手中收藏有一枚"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即"抗大"校徽。摆弄此枚校徽,引发我无限遐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6月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改称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中央任命林彪为"红大"校长兼政委,刘伯承为副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杨尚昆为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红大"迁到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