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富荣 《传承》2014,(10):88-89
当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人类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态危机。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分别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危机思想的继承、发展及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危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体系、世界生态社会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开始制约人类发展之时,"低碳"被许多国家公认为解决问题的必然选择。"低碳"要具有现实价值,必然依赖于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的发展,但所有这些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类生态观念的变革、社会生态文明的形成。大学生是"低碳"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应率先形成低碳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明春 《前沿》2008,(8):160-165
国内外对生态危机的关注无疑把生态文明研究推到了理论的前沿,对此,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主要就生态文明概念及其内涵的产生与发展演变历程及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和梳理,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新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生态文明是当代人类摆脱生存困境的"时代精神";其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由之路;其三,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人化自然"生态思想的当代逻辑承诺。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研究的生态文明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文明史从原始狩猎文明经农业文明到现在的工业文明,给世界创造繁荣的同时,人类也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生态危机。文章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指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而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教育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广庆 《理论月刊》2013,(1):163-165
由生态危机所引起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失衡使人类文明在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走向生态文明成为必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的社会本质;要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中寻找生态文明的有益思想;要按照人的思想行为发展规律,培养人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文明意识的社会传播和个人生态文明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在农耕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时期,对大自然的无限度攫取,酿成了生态危机。转变思维方式,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新的价值观指导,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推进了立法发展,同时也对法治提出了新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中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原则谱系新范式。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是人类自我拯救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兵 《桂海论丛》2013,29(5):13-20
生态危机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使传统经济发展成为一种自我毁灭的癌模式。生态文明需要系统思维,需要超越传统发展观狭隘的思维模式,科技并不万能,生态文明不能完全依赖科技发展。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是有内在限度的。生态文明是人类别无选择的历史选择。人类未来可持续地生活应该是一种简约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海南启动国际旅游岛建设,在规划纲要的创意思路中,把海南生态核心区,即以五指山为中心的中南部热带雨林区辟为“海南岛国家公园”,实施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试验,目标是要创建一种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范式。“海南岛国家公园”连接着历史与未来,既是人类对自身发展历史的反思,更是人类对生态文明新境界的向住与追求。在全世界面临重重生态危机的今天,“海南岛国家公园”将向人类展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生机勃勃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象。  相似文献   

10.
面对自然与精神的技术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危机来自社会生态危机,正是有了“文明”,自然生态危机才有实现的可能。我们在寻求救治生态危机时恰恰用“文明”作为救治“手段”,表明人们的思维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中。人文精神靠技术理性辨证地发展;技术理性在人文精神中物化、异化,目的、手段及其功利主其要素。自然技术化、社会技术化、人性技术化正是地球人类全面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上,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基本的生态关系均源于人类对"自然"本质内涵的现代化理解之中,然而,这种解读本身既成就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也产生当代的生态危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有必要在超越前人释义的基础上,理性回归"自然"的本真含义,与时俱进地深化人类对"自然"本质的理解,以此作为理解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2.
韩晶磊 《求索》2013,(12):111-113
工业文明的成果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但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使地球生态要承受更大的承载压力。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之内在要求保持一致。这是由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智慧(本文以道家思想为例)与现代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完美契合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与此相应,“自然无为”就成为道家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顺应自然,二是勿强行妄为。以此为根据,道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生态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慈爱利物、俭啬有度.知和不争。这对于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来说,无疑是一股清凉的甘泉给当下的生态危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提供了根本方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定更为完善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注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充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一、生态危机向人类亮出了“黄牌”所谓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破坏(如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而产生的一系列危害人类利益甚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人类与其自身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统一所形成的生态  相似文献   

15.
李晓明 《前沿》2011,(8):183-187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方法,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态观,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学丽 《前沿》2012,(3):143-144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当代严峻的生态现实要求人类建设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提高大众的生态意识,培养人的生态素质。培养人的生态素质离不开文化教育,当代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现了对人类已有先进生态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有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化解生态危机,推进全面小康的实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缺乏相关的理念根基、法制保障和科技支撑,同时,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转变发展模式,完善政府治理结构和相关法制,加强国际合作,并加强比较研究、实证调研和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产、生活、生态联系起来,作为“文明发展道路”有着现实的意义。文明,标志着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一直是人类社会向往和追求的共同理想。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从静态来看,文明是一定时代、一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态;从动态来看,文明则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进程。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人类曾经历了从野蛮到文明的漫长进化。而就文明本身来说,则经历了从不太文明到比较文明、从初级文明到中级文明的不断递进。物…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发展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研究,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奠定了唯物史观基础。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为世界社会主义生态化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历史空间。滥觞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社会主义,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生态化转型趋向日益显性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发展,则进一步推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0.
《公安研究》2010,(7):96-96
曹孟勤、顾超在《理论探讨》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蕴涵着深刻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社会的价值,预设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现代性社会是一个反自然的社会,而其反自然的逻辑后果是酿造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并致使人类社会本身面临着无家可归的境地。解构现代性社会这种自我毁灭的性质,须终结其反自然的本性,建构对环境友好的生态文明型社会,使人类像善待自己那样善待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