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犯罪心理画像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画像 ,是通过对作案人遗留的反映其特定犯罪心理的各种表象或信息的分析 ,来刻画作案人犯罪心理进而服务于侦查工作的专门活动。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理论包括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指标体系与个案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一般步骤、方法和要求两个方面 ,加强个案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实践是发展和完善犯罪心理画像基本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画像(criminal profiling)技术在国外的运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在国外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对此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笔者从犯罪心理画像的涵义、原理、在刑事侦查活动中的应用目标、条件和方法,发挥犯罪心理画像在缩小侦查范围、确定犯罪动机、串并案件、审讯等刑事侦查活动中的作用的研究,建议对这一技术应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实现本土化,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本土化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犯罪档案信息系统和犯罪行为信息库;培养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3.
犯罪心理画像的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国内得到局部应用。并且,在大多数时候还停留在对前期侦破工作提供参考的层面,并未充分发挥其对犯罪侦查的重要作用。在长期的、探索式的发展中,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将会形成从"初步运用"到"系统方法",再通过运用"系统方法"过程中,进行"数据采集",然后"汇集成库",最终形成"大数据刻画"的路径。我国侦查实践虽然没有像西方国家一样将犯罪心理画像职业化,但标签卡刻画方法也蕴含着比较科学的、对犯罪心理画像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4.
犯罪心理画像主要是运用精神分析、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和原理对与犯罪有关的行为进行分析,以提供犯罪行为人最为可能的人格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信息,从而协助侦查机关确定侦查范围的一种技术和方法。近些年来,犯罪心理画像已越来越多的引起侦查学界的关注和兴趣。然而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犯罪心理画像的适用条件、研究方法、以及厘清刑事科学技术与其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将其应用于侦查实践之中。犯罪心理画像可适用于任何刑事案件,关键在于通过剖析、研究个案中犯罪行为人的心理,积累行为资料,为侦查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案例指导。  相似文献   

5.
犯罪现场重建技术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发展迅速。其中,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客观过程的整体构建,犯罪心理画像则可以看做对犯罪行为人主观精神状态及其个体特征的描述和再现。犯罪现场重建和犯罪心理画像各具优劣,目前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实际的侦查过程中必须将两者有机整合才能确保准确地刻画犯罪行为特征、动机特征和犯罪者的人身特征,从而为侦查活动服务。  相似文献   

6.
关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本土化应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心理画像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以及统计学研究资料,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刻画和描绘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协助确定侦查范围的一种方法和技术。在国外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行为证据也被纳入刑事诉讼证据体系中,但在我国的本土化应用中还存在不足。因此未来我国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运用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整合公安信息资源,建立犯罪心理画像指标体系以及开发适合我国刑事侦查需要的本土化方法。  相似文献   

7.
犯罪心理画像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以及统计学研究资料,通过对犯罪现场的痕迹、物证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刻画和描绘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协助确定侦查范围的一种方法和技术。犯罪心理画像是科学的,其和刑事侦查具有一致性,但又不同于刑事侦查,其适用与否取决于犯罪现场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犯罪心理画像的准确性现在还缺乏一个客观的测评标准,要防止犯罪心理画像操作中过分依赖犯罪行为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统计分析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原理主要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即依据犯罪行为与犯罪心理一致性原理,从犯罪人的行为特征分析犯罪人的人格特征,从而描绘犯罪人的性别、年龄、种族、职业、文化程度、技能、社会地位以及生活习惯等特征,以此为侦查工作提供线索。变态杀人案件一般具有系列性、伴有性侵犯或者杀人后碎尸、抛尸等特点,行为证据丰富,案情带有较显著的心理痕迹。在变态杀人案件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技术能够通过对犯罪心理痕迹的提取、分析,刻画出犯罪人的性状,进而缩小排查范围,明确侦查方向以协助侦查。  相似文献   

9.
犯罪人罪后行为分析技术在追逃、制止继续犯罪、收集犯罪证据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侦查价值,它的理论基础是托尔曼关于犯罪环境、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三大变量理论,其事实基础包括内外两方面的因素。从本质上看,它属于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范畴,是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继承,但是并非简单的继承,而是发展基础上的基础。它延伸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思维过程,同时拓宽了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应用对象、适应的案件类型,以及实施的目的等。  相似文献   

10.
犯罪心理画像可以依据犯罪行为进行刻画,也可以依据犯罪心理痕迹进行刻画。犯罪心理痕迹一般包括实物型、言表型、印象型、生理型四种。犯罪心理画像的逻辑形式,有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式画像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式画像。在犯罪心理画像实践中,归纳式画像和演绎式画像应当结合起来应用。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践层次分为个案心理画像和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其中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有赖于归纳式画像的应用和综合。  相似文献   

11.
现代意义的侦查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的西方。我国二十世纪初期进行司法制度改革.首次引入并逐渐发展了侦查学的理论和实践。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政权,在侦查学领域引入了苏联刑事侦查学的学科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侦查学走上了快速、自主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若干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已经有10余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一直缺少法律规定,所以在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开展调查的过程中,有关调查主体、调查程序、调查报告的撰写等没有统一规范,全国各地做法各异。虽然新《刑事诉讼法》做了明确统一的规范,但对社会调查的细节依然没有规定。因此,围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主体、社会调查程序起点以及社会调查报告的属性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国外犯罪地理画像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地理画像是一种犯罪调查方法系统,它通过利用犯罪地和犯罪人基地之间的联系,以发现犯罪人最有可能的基地所在。国外犯罪地理画像的研究和应用已有较长时间,并有较大发展,其理论依据是环境犯罪学、坎特理论和犯罪的地理惯技。我国公安侦查工作可在应用范围、应用方法和步骤等方面借鉴国外的犯罪地理画像方式。  相似文献   

14.
侦查过程容易侵犯到犯罪嫌疑人的各项基本权利,西方国家都注重通过立法加强对侦查行为的制约与监督。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也涉及到这个问题,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就使得对侦查行为的制约力度大打折扣。因此,基于规制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和人权保障的需要,必须重塑我国的侦查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5.
1997年"侦审合一"改革,使得在我国具有60余年历史的预审机构及制度的实际消亡是不争的事实。在改革是否有悖立法宗旨等的巨大争议中,侦审合一改革已历时十年。侦审改革使我们对预审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学术研究跟着行政命令走的学术现象进行反思。"预审"的出现是人类法律制度史上的一个进步,在我国重新修订刑事诉讼法的关键时刻,山东高密"预审法官"试验和学者谏言值得关注。当前,公安学和预审学界应当深入研究我国预审制度的重构这一重大话题。  相似文献   

16.
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身份,增加了辩护人对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保障的规定,并对侦查阶段律师权利进行了扩充。随着世界范围内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加强侦查程序中的人权保障已成为趋势,按照被告人诉讼权利保障的国际标准,我国律师在侦查阶段的权利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7.
1996年公安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全国刑侦体制改革会议,会议确定了刑侦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方向,要求在全国各级公安机关建立覆盖社会面的责任区刑警队。此次刑侦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刑事侦查工作影响较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8.
狱侦耳目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存在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随着日益严峻的犯罪趋势,狱侦耳目制度被滥用早已背离了该制度设立的仅仅提供线索的初衷。狱侦耳目制度作为一种侦查方式,功能异化为刑讯逼供或者引诱犯罪,不仅影响司法公正,还践踏了人权。文章结合狱侦耳目制度的发展历史重点阐述该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在刑事侦查技术中的地位以及取得的证据的使用,分析狱侦耳目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旨在提出合理且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线人作为秘密侦查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犯罪侦查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各国的立法来看,大多涉及线人的概念、分类与性质,线人使用的程序性控制机制,线人的功能、风险与证据问题。我国刑事立法应当借鉴国外有关立法经验,结合我国的刑事侦查实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线人制度,以服务于我国刑事侦查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