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石经海 《法学杂志》2005,26(2):125-127
随着我国拘留立法和实践的发展,司法拘留与民事拘留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重新认识二者的关系,不仅是为了客观地尊重拘留立法和实践,也是准确适用拘留措施的需要。本文在充分考察我国关于司法拘留和民事拘留的立法、实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论述,并对重新认识该关系的程序价值和民事拘留的名称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存在行政拘留、刑事拘留、司法拘留和民事制裁拘留等四种具体的拘留形式。因刑期折抵在实质上是刑法的社会公正性和人权保障的体现 ,在形式上是在某一被羁押人又被追究刑事责任和判处有刑期徒刑时适用 ,而以上各拘留形式 ,因在形式上都存在被拘留后又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 ,在适用时都需要体现刑期折抵的价值取向 ,故在理论上各拘留形式的被拘留期间都存在刑期折抵的可能。在此基础上 ,文章提出了拘留刑期折抵的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2015年北京市法院和拘留所建立司法拘留协作机制、大力开展被司法拘留人员的督促履行和矛盾化解工作以来,北京市法院共促使84名被拘留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履行金额达6506.93万元。  相似文献   

4.
张斯文 《法制与社会》2013,(15):138-139
民事案件执行难是司法实践中一个老大难问题,为强化执行法院往往较为频繁的使用司法拘留,然而实际不是非常明显。本文从理论角度阐述司法拘留的概念和性质,并就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法律根据违法行为、违法性质、违法目的的不同,规定了不同的拘留办法,即对违法行为人采取不同的强制措施。具体分为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司法拘留等。行政拘留也称“治安拘留”,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的规定而被采取的强制措施。一、我国法律规定几种拘留的区别我国法律规定了三种不同性质的拘留,即: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和司法拘留。这三种拘留单从形式上看,似乎差不多,即都是对被拘留人的临时羁押,但是它们的法律性质和适用对象、法律后果都是极不相同的,必须明确这三种拘留的区别,决不能混淆它们的性质。1.刑…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拘留实践和拘留立法的不断发展,我国司法拘留的适用根据、适用范围等均发生了变化。本文在深入研究我国现有拘留立法、拘留理论和拘留实践的基础上,从司法拘留的适用范围、适用根据、适用主体、适用对象、适用期限和适用程序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新形势下司法拘留的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谢超群 《天津检察》2009,(3):12-12,8
一、刑事司法拘留的概念界定 长期以来,司法拘留作为拘留的一种,通常被认为专属于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的范畴,而且这种理解在许多法学教材、法学理论著作中有所反映。如“拘留是指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严重的人,在一定期间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拘留又称司法拘留.是指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情节严重的行为人予以强制关押,在一定的期限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司法业务文选》2012,(13):2+49
问:为什么要制定《拘留所条例》?答:拘留所是依法执行行政拘留、司法拘留以及强制措施性质拘留的场所。1990年公安部公布施行的《治安拘留所管理办法(试行)》,对于规范拘留所执法工作,保障被拘留人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该办法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拘留所工作的需要:一是该办法只是针对受治安处罚的被拘留人的管理作出规定,没有对司法拘留等其他被拘留人的管理作出规定;二是由于该办法效力低,对拘留所的场所设置、基础建设、经费保障等问题难以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9.
江海 《法制与社会》2012,(13):30-31
本文主要探讨了执行措施中司法拘留的性质,并分析目前执行强制措施中的司法拘留存在哪些问题,并对我国的司法拘留措施提出了相关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对审判中发现的民事违法行为可采取民事拘留措施,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规定对妨害诉讼行为可采取司法拘留措施。这两种措施在制裁违法行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立法上过于原则笼统,适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一、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程序,被羁押者不能援用司法救济方式质疑审前羁押的合法性,导致司法实践中审前羁押率居高不下和超期羁押问题较为严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构建我国审前羁押的司法救济途径,将人身保护令制度引入我国刑事诉讼法,赋予被羁押者对羁押的合法性提出质疑的权利,让中立的司法机关对羁押的根据进行司法审查,从而将审前羁押纳入司法控制的范畴,利用司法权来保障被羁押者免受非法或者无根据的羁押。  相似文献   

12.
刑事案件"延长羁押期限"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荣辉 《河北法学》2008,26(1):181-185
我国现行的延长羁押制度对于成功地展开刑事追诉活动,防止嫌疑人、被告人逃避侦查和审判,避免其毁灭证据、串供甚至威胁证人、被害人等,都是卓有成效的;在不断的延长羁押过程中,嫌疑人、被告人也丧失了再犯新罪、自杀以及危害社会的能力。但作为一种沉重的代价,延长羁押制度法治化水平也确实是不高的,无论是延长羁押法定、程序保障、比例性等实体性原则,还是权力监督、司法救济等程序性原则,都没能在我国延长羁押制度中得以确立。拟通过分析延长羁押制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完善现行延长羁押制度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强制措施制度回归诉讼保障功能,应对犯罪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和深化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必然要求。贯彻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应当在厘清其内涵的基础上规范其适用范围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其实施路径包括正确把握逮捕的条件;进行实质化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用好、用足不起诉制度;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合理衔接以及充分发挥辩护制度的重要作用等。检察机关作为捕诉职能的承担者,是该政策有效施行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充分发挥“司法纽带”作用。时机成熟时,应当对该政策进行延伸,形成“少拘少捕慎诉慎押慎判”的系统的刑事司法理念和政策。  相似文献   

14.
现行拘留制度在查明案件事实、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功能。然而,由于立法规定的模糊性、办案人员片面重视追诉等原因,导致实践中拘留常常被任意延长,使嫌疑人的合法权益被侵犯且缺乏有效的司法救济,从中可以看出现行拘留制度的设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封现行制度作出深刻的反思的基础上,需要理顺拘留与逮捕、拘留与羁押的关系,并提出两套方案试图促进实现近期和速期的制度完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最新修订的法律及各种规范性文件中对羁押制度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其中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必要性审查程序,而最新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则对此进行了细化,通过多个条文予以具体规定,对审查主体、内容、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规定。由于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都相对比较原则,导致该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程序规定不细致、审查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我们应在理清羁押及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概念、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理论基础及价值目标等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梳理出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立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正确理解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性质、涉及的诉讼阶段、审查的案件范围、实施审查的工作主体等基本问题,进而结合基层检察工作实际,构建一套符合立法意旨且切实可行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刑事羁押期限:立法的缺陷及其救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设计刑事羁押期限应坚持谦抑原则。坚持刑事羁押的谦抑原则、缩减羁押期限是法制宽容精神的体现 ,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必然要求 ,是保证刑罚及时性和刑罚效果的需要 ,体现了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程序主体地位的尊重。从立法上看 ,我国刑事羁押期限制度有诸多缺陷 :规定的依附性和不完整性 ;羁押期限较长 ;羁押期限与涉嫌犯罪的非比例性 ;决定羁押期限延长程序的不公开 ;重新计算羁押期限的立法过于原则等等。建议将羁押期限的立法规定独立开来 ,同时适当缩减拘留、审查起诉和审判的期限 ,废除补充侦查制度 ,明确规定重新计算羁押期限的法定情形 ,严格控制对羁押期限的延长。  相似文献   

17.
The Bail Reform Act of 1984 changed the law dictating release and detention decisions in federal court. Since its passage,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judicial decision-making in this context. Legal research enables us to account for the 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federal detention laws and to analyze previously neglected measures of legal factors in our analyses. We use US Sentencing Commission data on a sample of defendants who were sentenced in 2007 (N?=?31,043). We find that legal factors—particularly length of criminal history, having committed a violent or otherwise serious offense, and having committed the offense while under supervision of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have the strongest relationships with the presentence detention outcome. A defendant’s age, race, and ethnicity have weaker relationships with detention. When we compare defendants who are similarly situated with respect to legal factors, the probability of detention is similar regardless of age, race, and ethnicity.  相似文献   

18.
袁劲秋 《河北法学》2005,23(3):101-104
原则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是一种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其特点是不预先设定任何确定的、具体的事实状 态,没有规定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更没有确定的法律后果,可称为规则的规则,是法律推理的权威出发点。审前羁 押制度遵循的普遍原则是指设置羁押制度时指导并使羁押制度具体化的原理和准则,是审前羁押制度以现代法 治理念为基础所形成的准则,归纳起来就是:程序法定原则、必要性原则、例外原则、比例原则、司法裁判原则和法 律救济原则。  相似文献   

19.
戴琼 《政法学刊》2004,21(4):48-51
最高人民法院和香港相关主管机关经过反复协商,先后成功地签署了《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委托送达民商事司法文书的安排》和《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以下简称《安排》),标志着我国区际司法协助取得了开创性成果,但《安排》仍然不能解决所有的区际司法协助问题,其中,两地的民事管辖权的冲突问题便是其中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为了协调内地与香港的民事管辖权,必须遵守“一国两制”、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一事不在理原则。同时,应当采用《安排》的模式来明确规定涉及两地的民事案件管辖权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Findings from studies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legal and extralegal characteristics in determining pre-adjudicatory detention within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have been inconsistent.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independent, and interaction, effects of certain legal and extralegal factors in the decision to detain juveniles in counties in two Northeastern states. The results suggest race continues to exert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detention decisions when controlling for various legal and extralegal/nonlegal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