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道家绝圣弃智的无为境界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坤 《湖北社会科学》2004,(12):102-103
道家的“无为”是一种直接体现“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的精神境界。它致力于两个方面的诉求:一是消除现实社会中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二是消除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它是重新打开“无不为”大门而自由飞跃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2.
钱莹 《新东方》2007,(11):52-54
一、"无为"的内涵"无为"是顺应"道"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道"是自然无为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老子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4]。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领导思想虽属客观唯心主义范畴,但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无为”、“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这些概念,经常在领导学的应用研究中出现,一些人未能真正了解其准确含义,有的人甚至把“无为”、“无为而治”理解为领导者不做事、无所作为而达到大治。这是对老子领导思想的误解。笔者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睿者的领导智慧,是老子领导思想中最精彩的方面,至今仍充满着智慧的光芒。一、充满朴素辩证思维的“有”、“无”发展观老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哲学曾影响到后来的唯物、唯心两派。…  相似文献   

4.
付秀荣  ;王春娇 《求索》2008,(5):72-73
“自然”是老子文化观的核心,老子一方面批判反“自然”文化,另一方面倡导“自然”文化。老子“自然”文化观对今天的文化发展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无为而无不为”:文化发展的原则;第二,“守中”、“知常”:文化发展的方法;第三,“重积德”:文化发展的道路;第四,“重食母”:文化发展的根本;第五,“行不言之教”:文化教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上善若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道德经》所蕴含的管理思想,正是当今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吸取和借鉴的思想基础,“道”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无为而无不为”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人本管理、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挖掘《道德经》的管理思想,指导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加强现代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6.
《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道家的生命哲学思想,其中“道”蕴涵了生命美学精神。本文从道是“一”,道生万物和美及其法则“无为而无不为”几方面来阐述它的生命美学思想。这些思想认识是来源于其对古代生命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  相似文献   

7.
无为而治思想是华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从理论到实践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它主张以“无为”这一模糊调节手段来实现“我不为而民自治”的治国效果 ,也可以说它主张通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整个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在本文中 ,笔者通过“无为而治”思想这一视角的切入对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现状以及政府行为的两种思维模式进行了剖析 ,并就“无为而治”思想中核心价值取向观如“过于为则忧 ,不及为则偷”“为政以德 ,垂衣而天下治”“无为而无不为”对我国政府在社会转型时期职能模式转变以及政府行为的效率及法治进行了分析及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8.
过去许多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人,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厌世的、消极的,不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不然,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一种误解。我认为通过《道德经》中“无为”和“有为”、“不争”关系的分析,对澄清上面的误解是颇有帮助的。要搞清无为,须先弄懂“自然”的含义.从《道德经》里五处提到“自然”的情况来看,自然即是自己如此。它告诫人们要尊重和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办事,不  相似文献   

9.
“为”始初的含义是指个人在做事时的意向、动机,以及因而产生的支配行为的目的。《老子》论证了“无为”与“道”、“自然”的密切关联,从中可知“无为”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无所事事,而是既有所肯定,又有所否定的结合体,主要是指顺自然而为、不妄为,天地万物都依“道”而为,没有多余的人为因素加入。而“有为”则是以“正言若反”的方式出现,是《老子》“无为”思想展开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1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可一言而尽,曰无为而无不为。但这个无为思想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说:老子的无为主要是反对社会人事的有为,完全抹煞了社会人事的主观能动作用,逃避矛盾,取消斗争,要人消极无为,什么也不做。因而,认定老子的辩证法是消极的反动的。  相似文献   

11.
《老子》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而“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老子》哲学实为一主体论思想体系本体之“道”下贯于个体生命而为人之德性,道之“自然”遂成为德性的本质内涵,修道成德实即道德主体性的实现与挺立。“道”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民“自然”的观点意味着人民乃是政治的主体;作为民“自然”的逻辑归结,“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执政准则。“无为”之治本质上系民意政治,透显着消解统治者政治主体性以凸现民众政治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老子和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他们向往古朴社会 ,致力于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批判 ,倡导向原始共产社会的回归。道家学派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 ,“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方略 ,以及用“逍遥”、“齐物”的哲理对人作精神抚慰 ,提升人的生命意识等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行政管理史 ,从而也在古代治安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王舒琳  傅长吉 《前沿》2013,(13):50-52
一些人对“无为”二字望文生义,认为“无为”是消极处世的观点,也是一种愚民政策.本文以新视角重新解读老子的“无为”思想,即要求顺其自然与返璞归真.老子“无为”思想中体现为“抱朴守真”“情景寡欲”“无知守愚”以及“以柔克刚”四方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启示我们,在当今日益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应运用“无为”心态放下心中烦恼、作有为之事并提升社交技巧.  相似文献   

14.
毛丽娅 《求索》2008,(3):109-111
《道德经》是道家、道教最重要的经典,蕴涵了极其丰富的生态思想。两千多年前,老子以其深遂的思想,精炼的语言,探讨了宇宙形成、自然规律以及人们对待自然的原则和方式等诸多问题:强调道生万物,天地相合;主张尊道贵德,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倡导少私寡欲,适度消费;强调知足、知止,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反对战争,建设人、社会、自然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治班九辩证     
班级管理工作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苦乐其中,班主任尤应注意以下九种辩证关系。一、亦无亦有。“无”即“无为”。班主任要摆正自己和学生的位置,要懂得“无为”治班之妙。“无为”治班,不能机械照搬运用老子的“无为”思想,应该广泛借鉴其他管理经验,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灵  相似文献   

16.
何大吉 《求索》2011,(9):136-138
老子运用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虚拟“自然无为”之道并将之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运行活动之则,以此规约人的安身立命,构建他的社会蓝图。因此,《老子》这部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虽没有出现“人性”一词,但老子的道家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的终极关怀,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便成为老子对人性的最高追求,自然人性思想也必然成为该部著作的支撑点和主导思想。本文就人性浊化的原因、后果及自然人性的回归三个方面浅析老子的人性思想,体味老子“道”“德”之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从道法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出发 ,提出了“政善治”的国家管理模式 ,系统地阐述了“为无为而无不治”的辩证管理原则。有所不为 ,才能有所作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保守的无所作为 ,而是强调按客观规律办事 ,清简政事 ,顺应自然 ,因势利导 ,尽量减少对社会生活的人为干预。当今世界流行的“善治”理论与其似有某些呼应与回归 ,对于我们今天政府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加强社会自治等 ,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而“道”落到政治层面和人生层面.形成了《淮南子》的无为论。《淮南子》以老学无为论为基本准则,吸纳其他各家的某些理论,将“因”的思想、“人为”的精神和“术”的理论契入其无为论,从而完成了对老学无为论的“三大改造”。  相似文献   

19.
儒道思想中的生态旅游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 ,与现代生态旅游倡导的“认识自然”、“融入自然”是一致的。但儒道两家在“天人合一”观点上各有偏重 ,儒家更强调法制的作用 ,道家则主张“自然无为”。生态旅游的实现要依靠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串门,见到朋友家墙壁上挂着“无为”二字的条幅,是用小篆书成,书风道劲刚毅。但欣赏之余却发现,主人是在以此为座右铭,宣布自己不想干事情、逃避现实矛盾的心意。显然主人把“无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干事情的意思了。我对朋友笑着说:你的想法实在是对老子“无为”的一种误解。那天的串门,变成了我们对“无为”的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