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从长期来看,人性可能只是机器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人类对机器智能这个大系统的模拟和仿真会逐渐力不从心。现在专家说深度学习和量子计算是"黑盒子",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说大数据是机器智能展示的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也是一个道理。我想,如果有一种选择,人类可以把精神和全部记忆上传给机器,从而在机器网络系统中取得永生与迭代进化机会,可能有些人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人类形体。目前,对于人工智能争议很多,这也是人  相似文献   

2.
"四机系统"不能解释当代生产工具。当代生产工具的性质是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特点是模拟人的智能,形式是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及其两种基本形式。机器是代替人的技能的"替人装置",而当代生产工具是模拟人的智能的"类人装置"。人工智能是人与劳动工具从分离到融合的转折点。生产工具的基本形式的变化,表示机器时代的终结和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时代的到来。这两个时代转变的特殊意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终结。掌握和运用智能自动化生产体系的知识劳动者与该体系的不可分性,表明知识劳动者获得了一种新的历史地位,从而出现了威胁资本统治的新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战胜人类的可能性,会成为未来社会科学讨论的关键问题。奇点是西方学者用以描述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临界点。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有可能超出人类控制的范围,而自学习就是人工智能最令人类生畏的地方。遗传算法可以帮助人类获得问题的最优解,但人类并不知道这一算法的运行逻辑及其背后的实现路径。自我意识可能会成为人类智能的最终屏障,然而,情感计算在帮助机器理解人类意图的同时,也会增加机器发现其主体间性的可能。在未来,机器与人的关系很有可能会上演又一次主奴辩证法的循环。尽管人类的初衷是功利性地使用机器,但人类对机器的依赖最终很有可能达成与机器相互承认。换言之,人工智能很有可能在与人类的斗争中,取得自己的主体地位,并实现黑格尔意义上的相互承认。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兴起,机器智能越来越接近人类智能,过去专属于人类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越来越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因此,人工智能给人类劳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对人类来说这种挑战本身也是一种机遇,它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由此获得了全面的解放和自由,并有闲暇去享受生活和全面发展。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提升自身能力,并改变财富分配方式,提高社会福利,以便逐渐向闲暇时代过渡。  相似文献   

5.
提高人的素质最基本的是提高人的思维素质,思维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基础教育。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会思维的大脑,有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有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双手。在这些基本特征中,思维是基础,是核心。语言是以思维为前提为内容的,它只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没有思维,语言便不能成其为语言;思维能力低下,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语言。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特有的技能。然而,“心灵才能手巧”,没有人类这种无与伦比的思维能力,徒有“双手”的“人”只能像猴子那样从树上摘果子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已然成为21世纪最具创新性和爆发力的技术手段。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强烈冲击,非简化问题本质的“价值中立说”所能够涵摄和覆盖。人工智能营造的便捷生活表象遮蔽了人作为主体被技术裹挟的事实和难以“逃逸”的困境。“存在的非存在”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主体性存在的二元悖反,作为行动元的人类现实地存在于人工智能“座架”的经验世界,但却成为“不被需要”的“非存在者”。人工智能的历史性在场与技术化运作愈益显示出超越人类智能的力量,不断僭越人的主体地位代替人选择、判断、思考和行动,人工智能的高度自主性使人的自主性被遮蔽,其对生产生活的全面操控阻碍了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加剧了人被智能技术宰制而失去自由和反思批判精神的主体性危机。数智化背景下,应通过批判审思人工智能技术范式,适时采取自觉的“中辍”行为,以人之理性矫正技术的任性,引导智能技术为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服务,清除智能拜物教意识形态迷思,营造人机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从而推动加快智能社会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7.
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演进,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本身"。"资本的形成史"阶段,农业、手工业是主要生产方式。"资本的现代史"阶段,工业化的机器大生产和资本逻辑居于主导。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以智能劳动为主的智能生产将成为主要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大幅上升,在公有制的制度保障下,共产主义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人也从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充足的自我实现时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涂良川 《理论探讨》2022,(2):132-138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虽尚无人工智能,但其《资本论》的机器观却是我们正视人工智能时代、理解人工智能技术、预见人工智能未来的重要思想资源。因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在逻辑上的同构性、在产生上的同源性、在功能上的相似性,从根本上必须置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逻辑中来把握。从人类实践逻辑、生产与生活需要来把握住机器的社会历史意义、批判机器异化、揭示机器文明的《资本论》机器观提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人工智能实现人类智能的可能及其意义、明晰人工智能对生产与生活的重构、把握人工智能对人工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历史效应并进行存在论追问。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超越技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对立,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工智能观念。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如何让未来具有高度自主性的智能机器作出伦理推理和道德决策,成为机器伦理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智能道德机器创造中必须深入探讨智能机器成为道德能动者的前提与可能。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程序员等非伦理学家面临着诸如道德哲学知识缺失可能导致智能道德机器伦理假设偏误,伦理理论多元加大了伦理共识达成的难度,"电车难题"造成伦理决策困境,人工智能的法律应用存在机器偏见,伦理方法论的多元性造成正当性辩护与道德行为选择困难等更为突出的伦理困境。破解这些伦理困境,对创造智能化、人性化的道德机器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破解这些伦理困境,需要实现道德哲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需要重新审度伦理自身的合理性,在多元价值中达成伦理共识,最终构建面向智能机器本身的可执行伦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要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深刻认识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那么,上个世纪中叶以后开始的这场新科技革命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又体现出怎样的作用?这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和把握的。纵览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引起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神话。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由此进入了电气时…  相似文献   

11.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与世界的关系已扩展为人-技术-世界的关系。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福祉的同时却也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人文与技术的断裂,社会发展与人的欲望的错层等表象后面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改变经济利益至上的思维模式,克服技术统治主义的诟病,只能从人-技术-世界关系的价值考量入手,通过技术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等各方面的融合,提高人类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四个必备条件,其中‘衣”字位居榜首,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公认。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在穿衣的方面又会有何新的花样呢?我们采聆听一下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教授们的预测。东华大学校长、教授、博导取世煌认为: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未来的社会中,许多过去只能是为幻想的东西将会魔术般地变成现实。在服装方面,一种“智能服装”和“数字服装”将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变化。所谓“智能服装”其本身即具有类似人的智能特性。这种服装因采用高科技合成…  相似文献   

13.
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在打乱了人们正常生活秩序的同时,也促使人类开始了新的反思,即人类是万能的吗?现有的科学体系和知识体系是最好的吗?人类应该如何生活和生存,SARS危机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我们的思维尤其是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思考。一、SARS危机的实质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大。随着机器的使用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人类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优越感,即人是宇宙的中心,是万物的统治者,人类可以征服一切,战胜一切。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种最小的生物——病毒成为人类的最大挑战者。从爱滋病病毒,到埃博拉病毒、拉沙热病毒以及  相似文献   

14.
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儿童早期教育领域也逐渐成为智能机器的应用方向。但将智能机器应用于儿童早期教育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利弊影响等均是产品应用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其中的哲学反思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所谓哲学,李培湘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即哲学认识,哲学史不是一般的认识史,而是哲学认识的历史。哲学认识不同于日常生活认识,也不同于科学认识,而是以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世界整体为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无限”是无限的现实世界“为  相似文献   

16.
图形推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人类的智能而言,抽象推理和形象推理缺一不可,而图形推理是形象推理非常重要的形式。积极、深入地开展图形推理规律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智能的本质、进一步开发人类的智力潜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图形推理是以推理为主、其他思维方式为辅的综合性思维过程;图形推理的有效性既考虑图形在空间形式结构上的联系,又考虑图形与图形之间内容上的联系;图形推理的结论有些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图形推理培养的是发散型思维。图形推理可以分为必然型和或然型、确定型和不确定型、直指型和意谓型、平面型和立体型等多种不同的推理形式。图形推理具有重要的创新功能。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把物质与存在的含义相混同,对思维和意识的界限划不清,常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来代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以表达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实不能如此,这两对概念的涵义并不等同,应各有其特定的哲学界域.一、两位大师对物质的界说有异对于物质的涵义问题,现在哲学界似乎没有什么异议,可是人们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往往解释物质概念,是按列宁的定义;分辨物质现象,多是按恩格斯的观点.实际上这两位哲学大师对物质范畴的界说是有差异的,对此哲学界似乎采取回避的态度,未见有人辩析或质疑过,所以客观上人们的理解仍存有歧义.  相似文献   

18.
朱凯歌 《理论导刊》2023,(4):67-73+116
客观历史地看,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本身并加速了人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具革命性的技术,智能技术可以为人类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也使得彻底“消灭分工”有了更多可能,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智能化加速阶段。但是,这种加速并非没有边际,事实上它始终无法越出资本逻辑的负面规训、智能技术的技术边界和人的智能技术素养这些客观存在的限度,并同时相应地引致了阻碍人生存发展的负面效应。坚持智能技术应用的“人是目的”,要“因题施策”,通过合理规制资本逻辑、积极构建“人—技命运共同体”、协同调控智能技术素养阈值,推动智能技术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揭示了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念形成以前的思维是一种与“原生形态文明”相伴生的原始生态思维,它集中地体现了原始生态价值思维、原始生态劳动思维和原始生态和谐思维。深入发掘这样的生态思维的原始坯胎,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以下启示:第一,人既是原始生态思维的主体,也是连接自然环境和“原生形态文明”的关键环节,提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要注重培养生态人;第二,原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型劳动对于我们改变生产方式具有直接的启发作用;第三,从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始生态思维到人与自然相疏离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蜕变过程,可以预见人类“从原始生态思维,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达到现代生态思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时代异化劳动出现了以机器分工体系代替人的分工体系、技术意识形态化、技术理性超越人类理性、人的社会性逐渐丧失等为表征的技术形态。人工智能本身的双重属性为其异化埋下了隐患,应用主体的价值取向促使其异化现实化,而资本逐利本性则是其异化的动力源泉。扬弃异化劳动的技术形态,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监管,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合理引导人工智能利用主体的价值取向,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加强对资本的治理,破除技术垄断,实现资本目标与公共利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