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竞争治妒论     
竞争治妒论李德民日本学者诧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学》一书中曾这样表述过嫉妒:"所谓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所宝贵的东西被别人夺取或将被夺取的时候所产生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极欲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或者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声音     
浪费时间的人最奢侈。——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的另一种诠释。你想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就必须付出别人难以付出的东西。——收获总要讲成本。所谓“事倍功半”、“事半功倍”,隐去的是最重要的智力成本。无路可走的情况,只有弱者会遇到;真正的强者,脚下都是路。——要  相似文献   

3.
嫉妒     
嫉妒是锋利的刀子长出的牙,很有杀伤力和破坏力,有时杀伤的是别人,更多时候杀伤的是自己。嫉妒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其实质是优与劣的参差在弱者心理上留下的斑驳阴影。所以,黑格尔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对试办托拉斯的有益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托拉斯 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列宁在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不久,在批评党内“左”倾错误倾向时明确指出:“只有那些懂得不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就不能创造或实行社会主义的人,才配称为共产主义者。因为社会主义并不是一种空想,而是要已经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去掌握和采取托拉斯所造成的东西。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去向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发生的高校恶性案件如复旦投毒案等,其受害人往往是被周围同学所伤害,而本身又品学兼优,这不免让人想到"约拿情结"——人们避免成功,嫉妒和仇恨成功的人士。如何引导大学生防止来自身边同学的嫉妒仇视等不良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平衡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进而预防不利于自身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胜茗  谢华 《当代党员》2008,(11):48-49
别人留恋繁华的大都市,他却回到山高谷深、偏远落后的大巴山。别人选好岗位,他却主动申请到基层,走进一个后进村。他就是高燕乡首位大学生“村官”王小荣。  相似文献   

7.
“我从不拿别人的东西,也不允许政府的人拿别人的东西” 卢卡申科作为前苏联解体后新蚀立的白俄罗斯国家首任民选总统,在东欧和中亚国家领导人中,他素有反腐败反贪污著名“旗手”的美名,声望显赫,很受国民的拥戴。  相似文献   

8.
嫉妒,是人们时常经历的一种情感体验,几乎凡人皆有,概莫能外,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如果嫉妒情绪过度膨胀,失去了控制,那就非常危险。嫉妒心理表现在一般人身上,是看到别人经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出了成果,不是去效仿追赶,而是讽刺挖苦,冷嘲热讽;看到别人能力超过自己,就满腹怨恨,醋意大发,无法接受现实;看到别人与群众关系密切,深得领导信任,就视为障碍,不顾公论去挑拨离间,造谣诋毁;甚至人家添置了高档家具、新潮服装,自己也会不快和愤懑。表现在领导干部身上,则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奉行“武大郎开店”的原则,身材比自己高的人不予提用,设置种种关卡,不让别人出头;对下属只使用,不培养,一旦出了差错总是极力埋怨,推卸责任,小题大做,压得对方喘不过气来。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效应     
《党课》2010,(3):123-123
小李怀孕了,她发现最近无论是逛街还是乘车,总能碰见几个孕妇,难道今年的孕妇比较多?小李的这种“发现”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视网膜效应”,即当人们过于关注、追求某一种东西,或者是拥有了某件东西或某项特征时,就会比别人更容易注意到跟自己同样的东西或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正嫉妒是一种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心理效应,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妨碍事业发展。要知道,每个人都有闪光点,我们没必要因为羡慕别人而去嫉妒别人。下面三招有助于打消嫉妒心。只跟自己比。总有人比你拥有得更多、更好,所以,与他人比只能一时胜出。与自己比,检视自己的成长和收获,评价自己的付出和所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主要精神就是阶级斗争,武装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学说。还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主要精神就是经济建设,实现四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是建设的学说。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革命是为了建设,建设是更深刻的革命,而贯彻始终的东西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从本质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革命加建设的科学,是最注重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焦国成 《求贤》2011,(4):29-29
人生如白驹过隙.怎样让有限人生散发出无限魅力?那就要学会规划人生、思考人生.了解和思考自己想要什么7这样才不会成为生活的“奴隶”。心理学认为,自信的基础是个人维持主观幸福感的能力.也就是个人愉悦自我情绪的能力。真正自信的人.既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不会因为担心别人高于自己而嫉妒.也不会因为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而报复。我们可从十个方面来培养自信心。  相似文献   

13.
“服务”是什么?通俗一点讲,就是为社会或他人办事。说得文一点,就是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求。孙中山先生有言:“人人应该以服务为目的,不当以夺取为目的”。毛泽东同志的一句“为人民服务”,更成了几代共产党人的座右铭。当今中国,“服务”二字无处不在,无时不闻,使用频率之高,在汉语词条中,堪称一流。君不见企事业单位都在宣称以“服务”取胜,使顾客满意;机关干部则把“上为领导服务,下为群众解忧”常挂嘴边;第三产业被称之为服务行业;北京建设方针被称为“三服务”、“四服务”;还有“领导就是服务”,“管理也是服务”,…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当代》2013,(3):58-59
韩震在2012年12月31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但纵观历史,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敏锐地听到时代的声音。许多人被表面的东西或心猿意马的物欲搞得意乱神迷,听到的都是声色犬马;也有些人受立场和价值观所局限,听到的只是自己想听到的歌舞升平;还有许多人被日常的习惯所钝化,虽然时代的问题不断发声,他们却充耳不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相似文献   

15.
最基本的往往是最重要的,然而,往往又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甚至不能正确地加以理解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理”,就是这样。一 有一次,在给大学生讲人生问题时,我当场提出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理究竟是什么?要求用  相似文献   

16.
报刊“一稿多投”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稿多投”是人们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对于文人来说,一稿多投是仅次于抄袭的不道德行为,一旦被人发现,立刻会招致别人的口诛笔伐。众所周知,一稿多投在报刊出版界历来被认为是违反行规和职业道德的事情。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报刊总是有一些声明类的东西,不允许一稿多投,但一稿多投现象仍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7.
讲话,是领导干部的一种工作方式。领导讲话,要有新的知识,使人们听了之后有所提高;要有新的信息,使人们听了之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所了解;要有新的见解,使人们听了之后能够从中受到启迪。如果没有这些新东西,炒别人的冷饭,吃别人嚼过的馍,那就是一篇“淡如白水”的讲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嘴虽然长在自己的身上,但大脑似乎长在别人的身上。他们开口说的话,不是秘书捉刀代劳,就是从上级机关领导同志的讲话稿里照抄照搬,成为上级领导的“传声筒”,要么就是说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千篇一律的大话、套话、空…  相似文献   

18.
周迅 《新湘评论》2020,(1):54-55
马褡子,一种搭在马身上的大型口袋,下垂的两头可以装东西,也叫“捎马子”。今天,许多人可能不熟悉这种东西,但在战争年代,它可派上了大用场。衡东县罗荣桓元帅生平业绩陈列馆珍藏的一件马褡子,是罗荣桓长女婿陈卓捐赠的,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马褡子是延安被服厂生产、统一配发的,罗荣桓1937年在延安以及抗日战争前线和解放战争中使用过。当时,罗荣桓所有的家当,就是马褡子和它里面装的东西,包括个人物品和办公用品。卢沟桥事变后,它又成为罗荣桓过黄河、挺进山东的唯一行李,也是罗荣桓所带领部队行军的“公文袋”。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缘何而起?虚无在西方哲学的开端处就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巴门尼德认为 ,既然“存在”是笼罩一切的 ,非存在就不能被理解和言说。所以他明确主张把“非存在”当作子虚乌有的东西放逐掉。但后来的哲学家并未受到局限。首先是原子论者提出了“虚空”概念。虚空被亚里士多德称为“不存在者的存在”。(1)柏拉图则明确主张突破巴门尼德“划定的范围” ,提出“非有”不是“有”的反面 ,“而只是异于有的东西”。(2)这就使问题的提法发生了重大改变。非存在、不存在者的存在和“非有” ,这些概念之间究竟有何区别和联系 ,不仅在古希…  相似文献   

20.
马军 《学习月刊》2013,(2):116-116
读完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著作《幸福的方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泰勒,本沙哈尔说的:“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开心:自己越开心,就越容易去帮助别人。为别人带来幸福,就是帮助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快乐+意义”,这正是作者作为著名积极心理学导师所倡导的幸福。从人的思想境界上讲,这也应该是最高层次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