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云东  曾钊新 《求索》2008,(5):189-190
环境艺术作为一门创造人类生存环境的综合性的艺术和科学,对它的审美,应建立在传统的形式美法则之上,并结合人类自身的各种需求,追求环境与人在新的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和发展。所以本文试图从人的生存观、关感心理、适度原则、内在旋律性等四个方面探讨环境艺术的形式美感表现,以及这种表现是如何同人类审美的自我实现相融合的。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提升的今天,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审美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其中之一就是审美转向了日常生活之中、身体之中。本文通过对"审美文化"、"日常生活"、"身体"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对它们在当下审美文化中的表现的描述与分析,揭示出审美借助现代、后现代文化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及其身体,在其中发现美、创造美,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它唤醒的或者参与的日常生活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会使人更加愿意生活,更加愿意在生活中看见、创造并体验审美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边哲 《前沿》2012,(10):133-134
本文论述了汉字资源在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作为主体设计元素应用的新理念创想;探究了在未来生活快节奏、高审美需求下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主题传达的新的表现形式、个性特征及发展方向;阐述了从社会学与文化学的角度上去开掘汉字资源为人类社会所认知的新的视觉化转变,以及创造并获取汉字设计资源在未来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强大的视觉感张力与更高含量文化价值的新思维探索。  相似文献   

4.
张寒 《中国青年研究》2023,(1):21-27+61
审美本应是着眼于精神满足的理性活动,但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审美实践呈现出狂欢的态势,并有出现异化的可能。通过对审美活动作出分类与比较,本研究聚焦于青年短时效性的审美行为。网络社会的泛娱乐化、社交媒体的双向互动、青年群体的情绪需求,促成审美狂欢;异化边缘的审美活动对个体、群体,以及主流文化造成威胁;狂欢式的审美体验,既是欲望的投射,更是温和的抵抗,诸多审美实践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董莉 《理论月刊》2001,(5):24-26
文章认为,审美对象作为社会历史的生成物和存在物,在新世纪从本质上区别于以往的世纪。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因新世纪的独特内涵而具有自己的丰富意蕴,具体体现在其新的社会历史性、国家民族性和主体个体性三方面;从存在形态上看,新世纪的审美对象主要分为自然存在的审美对象、社会实践的审美对象和文化创造的审美对象三大类;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具有愉悦人的感知、提升人的境界、塑造人的灵魂的三个主要实践功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历史与现实的境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后发达"国家,但其审美现代性思潮却往往直接套用西方先发达国家的模式,这种移植与中国既有的审美传统以及自身的社会现实都有一定的隔膜.理论阐释的有效性不大,导致中国审美现代性走入困境.实际上中国传统美学在解决"现代病"的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而且审美现代性是在社会现代性之上的必然产物,所以,要走好中国的审美现代性之路,我们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现实以及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阿多诺认为技术理性统治下的整个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丧失了艺术对社会本应具有的批判性,自律性消解、真理性内容缺失、虚假审美娱乐感以及对艺术操纵等已成为现代文化工业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反"艺术,文化工业蜕变为审美乌托邦,不具有任何审美价值。阿多诺关于文化与工业、文化工业与艺术审美等关系论述,对于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实践具有积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表征,服饰具有鲜明的社会审美意蕴。一方面,经济活动成为了服饰审美的一个重要参数;另一方面,服饰审美文化现代诉求还表现在审美价值多元趋向上。在深受宗法礼教之害的服饰文化回归现代社会的曲折历程中,其现代型构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服饰文化研究体系尚未确立。生态世界观衍化而成的生态哲学可以看作构建中国服饰文化的第一质素。在服饰语言和艺术语言上必须准确地定位并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陈世扬 《求索》2013,(9):102-104
审美既具有超越性的一面又具有世俗化的表现。审美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平面化、官能化等特点,即审美世俗化的发展趋向,这是审美发展的必然,也是审美在大众化发展的结果;但审美在更高境界中又实现了审美超越性。事实上,审美在主体欣赏的过程中既有着世俗化的一面,同时又蕴含着审美超越性的存在.二者在大众欣赏过程中相互交集,又在一定程度上离散。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学作家普遍追求的“真” ,构成了“五四”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审美特质 ,正是这种特质推动着新的审美形态的形成。首先是现代悲剧的成型 ;其次是审美视野的转换与拓展、艺术表现手段和体式的更新与丰富、艺术个性的多姿多彩 ;最后是文学语言的变化所带来的中国人感知方式、表述方式和思维方式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主体化美学,强调了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非功利性,这是西方近现代审美自律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西方"审美区分"思想的基础。但康德另一方面也认为,审美判断本身不等同于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但兼备认识和意志、知性与理性的性质,这就意味着审美判断本身就具备那些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等非审美因素,康德在这里强调了审美判断的非纯粹性与功利性,这是康德审美判断的矛盾处。应该重视康德审美判断的纯粹性与非纯粹性之间、非功利性与功利之间以及审美区分与审美无区分之间的悖论状态中所形成的艺术理解张力,艺术真理的生成和被揭示就产生在这种张力中。  相似文献   

12.
大众媒介与青少年审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媒介化的社会,青少年的审美发展受到大众媒介的深刻影响.大众媒介一方面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审美内容和形式,满足了其审美需求,拓展了其审美经验,提高了其审美能力;但另一方面,大众媒介又使得青少年的审美变得缺少主动性,审美经验日益感官化、平面化,在审美趣味上则追求娱乐性和刺激性,并呈现出模式化、同质化的特征,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为一种伪审美,难以胜任人的解放的使命.对此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共同努力、各司其职,以减少大众媒介的不良影响,积极推动青少年的审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审美活动是一种群体性的互相交融影响的共识、共鸣活动。在社会变迁过程中,青年群体不断更新换代,审美模式呈现出时代性差异。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发现,当代青年与父辈之间业已形成鲜明的审美代际差异,其中折射出审美观念的变化、审美环境的重构,以及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产生的微妙情感互动。在互联网审美语境中,以“90后”和“00后”为审美主体的青年一代,与“70后”“80后”呈现出风格迥异的审美观念。本研究通过历时态的观察,尝试厘清各个时代的审美偏好、分析审美迭代的原因、探究审美转向的内在逻辑,从而为引导当代青年形成健康的审美判断、培育良好的审美能力提供认知基础和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4.
设计艺术的审美心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生 《理论月刊》2006,(3):128-130
设计艺术的审美体验有别于纯粹艺术,设计艺术的审美体验更丰富、更复杂。纯艺术的感知往往以视觉或听觉为主,而设计艺术中的审美感知是视、听、触、味、嗅等感觉器官的综合体验;设计艺术的审美想象是创造性与适应性的统一;设计艺术的审美情感不囿于“小我”的满足,而是直接指向“大我”与社会;设计艺术的审美理解不是“距离”的设定,而是审美信息的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15.
温华 《理论月刊》2008,(3):121-124
本文在阐明当代视觉文化与大众审美意识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视觉文化时代的艺术的教育功用与"娱乐功用"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艺术的娱乐功用是以教育功用为前提的,娱乐的观看快感满足了人们低层次的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而人们的价值需要是会沿着一定的层级需要上升的.人们已经逐渐地在追求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以求获得极大的审美愉悦,由初始的耳目愉悦逐渐走向精神愉悦,反映了受众对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审美需要,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解读能力与审视能力.本文还对图像艺术的审美价值、审美关系与审美创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李帆 《求索》2007,(1):197-198
年画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化教养和民俗生活的基础之上,它强有力的精神渊源,就在于把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需求和功利意愿寄托在各种被认为有神机妙用的自然物体或人物上,通过对物象原型的择取、联想、构图等方式,运用年画特有的艺术手法表达人民的主观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从而形成了年画艺术天真浪漫、质朴大气、喜庆祥和、形象生动、诙谐夸张、色调明快、线条粗犷、构图饱满、画面隽秀等基本的审美特征。如用龟、松、鹤、桃等自然物象喻含长寿,用龙、凤、鱼、牡丹、蝙蝠、蝴蝶来象征富贵吉祥,用鸳鸯、喜鹊、荷花来表示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生活美满,用葫芦、石榴、葡萄寓意家庭兴旺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渴望。中国年画所表达的某种心念的象征,蕴涵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审美价值。年画之所以能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就在于它的审美价值始终与各个不同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美好愿望相一致。时值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年画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企望和谐美满的精神需求依然存在,因此,把传统的年画艺术与现代的审美价值及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应成为当代年画的发展方向。凡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影视体育明星、高楼大厦、乡村田原、雪山草原、江河湖海、名胜古迹、高速公路、飞机、火车、轮船等一切反映现代生活的人、事、物都可以用年画的形成表现出来,都可以满足人们乐观、喜庆、幸福、和谐、平安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传统年画艺术才能具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生命源泉。  相似文献   

17.
杜朝辉 《前沿》2010,(4):169-171
我国女性身体审美经历了原始社会"生殖崇拜"审美文化、封建社会病态审美文化变迁,在现代社会中,女性身体审美文化仍表现有传统"男尊女卑"的文化残留,忽视身体健康的审美内涵。女性树立正确的身体审美取向、改变传统审美意识对于重塑现代女性社会形象、发挥女性自身潜能、实现身体审美的性别平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彭勇军 《求索》2012,(11):159-161
特殊心灵求美的审美态度使得他们有艺术审美的需求,其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层、审美经验层、审美直觉层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特殊心灵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彩瞬间",以及特殊艺术审美实践所具有的行为力量能改善特殊审美主体的社会行为,因此探索特殊心灵的艺术感知方式,助其构建艺术审美世界便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在讨论特殊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感知方式基础上,分析了特殊艺术审美心理的形成机制与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特殊心灵艺术审美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雷斌 《前沿》2010,(18):157-160
审美视点是诗人创作的起点,也应该是理论阐释的起点。“新诗二次革命”最深刻的命题之一就是要在诗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对话与重建。诗人把握现实的方式不同,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形成不同的话语,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国传统诗歌的审美视点是独特的以物观物、’神与物游的观物感物方式和表达策略。中国新诗的审美视点是“以我观物”。由自我表现走向审美体验,以心观物,以心观心,化心为物,从而打通与中国传统诗学的隔膜,回应现代西方诗学的发展的潮音,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在商业电影上的又一次成功。虽然在题材上它不是冯小刚所擅长的喜剧题材,但由于在叙事策略和价值观诉求上能契合观众的心理需求,这部影片在遭到不少批评的同时也在票房上获得了成功。本文以"叙事"作为切入点,分析了这部影片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以及情节设置上的特点,认为在叙事策略上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是《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在商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