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高危尸检(High Risk Autopsy)是指对患有或者可能患有严重传染性疾病的尸体进行解剖检验,该传染性疾病可能传染给尸体解剖检验的法医及其他高危人群,从而导致严重疾病或引起死亡。本文对高危尸检中的感染风险、风险识别方面进行论述,在个人防护、解剖室防护、虚拟影像方面提出安全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炭疽信件恐怖袭击有关物证鉴定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炭疽信件上的微生物物证检验和传统物证检验,污染的消除和人员防护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1案例1.1案例11.1.1简要案情2020年1月28日,在广州某地路边发现一女子死亡,身份不明,辖区派出所、现场勘验人员先后到场。1.1.2检验过程及防护措施请求相关部门协助:检验人员接报后,第一时间上报情报研判部门,请求协助,通过视频监控等手段查找尸源、死者活动轨迹,远程指导现场民警穿戴防护装备、使用警戒带对尸体和现场周围尽可能大地进行封锁。  相似文献   

4.
生物气溶胶是指悬浮于大气中含有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大分子并具有传染性和致敏性的气溶胶。目前我国各级医院已经能够通过多种预防措施减少疾病通过生物气溶胶途径的传播,而生物气溶胶在法医尸体检验中产生的危害常常被多数法医所忽略,本文从尸体检验中生物气溶胶的形成、传播、危害以及可行防护措施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提高法医工作者对生物气溶胶的职业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于2019年12月出现,疫情在短时间内蔓延,已导致数千名患者死亡。目前我们对新冠肺炎的致病、转归、致死的病理学机制了解甚少,尽早开展新冠肺炎死亡病例的尸体检验尤为重要,这给法医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新冠肺炎尸检应在可以维持负压的独立解剖室进行,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三级防护标准穿戴防护用具,注重环境、器械、耗材的消毒以及废液废弃物处理。解剖及检验过程应规范、谨慎,尽量减少切割操作,并避免体液流出或组织飞溅导致病毒传播。本文将就法医工作者面临新冠肺炎尸检的挑战与对策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6.
尸体检验对于阐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理变化、致病机制和死亡原因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更加科学精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理论依据。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疫情防控工作指引,结合法医病理学检验工作实际,从案情调查、解剖室要求、个体防护、尸表及解剖检验和辅助检查等方面,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的法医病理学检验建议指南(试行稿)》,供法医学和病理学检验机构及检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Wang JF  Cao Z  Chen XS 《法医学杂志》2004,20(2):110-112
近来的SARS防治工作中,因该病毒的特殊生物性及疾病特性,因而使人们在仪器设备、防治策略、其生物实验的操作上都采取了各种防护措施。尸体检验可使操作者及其他人遭受到多种危险因子的侵害,包括血源性、气溶胶性和其它的致病原(例如SARS病毒)。法医病理人员和其它尸检参与者需要加强个人防护措施,同时实验室操作程序和有关设备安装设计也都要以保护所有人员的安全为其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因鉴定体制特点,公安法医除参与尸体有关的现场勘查工作外,还需进行尸体检验工作。在此过程中,可能面对很多风险,受伤和中毒等事件时有发生。然而,国内公安法医对新冠肺炎等传染病流行期间死亡的尸体如何甄别进行尸体检验鉴定,对现场勘查及尸体检验工作的防护只有少量规定,且内容不够详尽。本文对法医在现场勘查中遇到的尸体及尸体检验中实验室建设、职业现状、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等进行了论述。最后,建议出台相关的制度规定等具体约束规范措施,以保障公安法医现场勘查及尸体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以解除基层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建设的深入开展,视频监控资源已成为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关键.但是,视频监控系统在建设、维护和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影响摄像机监控效能的关键指标入手,研究摄像机在理想条件下的成像模型,并借助OpenGL开发工具,设计、实现了监控摄像机三维仿真效能评估平台.该平台能够真实地仿真摄像机的防护区域和成像效果,在优化视频监控系统的技术设计、检验系统的运行防护效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场勘验检查就是通过刑事案件现场上遗留的痕迹、物证认识和记录犯罪现场的过程,其中现场上遗留的手印痕迹是认识现场的重点特征,现场勘验检查人员在工作中应当注重发现和提取手印痕迹,这就要求现场勘验检查人员在勘验现场、检验手印时采用正确的方法,力求完整、真实记录现场手印。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DNA技术的进步,现场勘验检查时应当将手印痕迹检验技术与其他学科技术相结合,使现场手印痕迹的证明力更加直观、稳定。同时应当注重加强现场勘验检查人员人身防护,防止显现手印时使用的化学试剂和特殊光线造成人身伤害。  相似文献   

11.
法医工作者的职业暴露风险极大,案件现场及尸体上的有毒有害物质、高致病性微生物以及利器、骨折等因素均可能给法医带来身心伤害甚至生命危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法医的工作环境已经较过去显著改善,但是针对个人防护的重视程度仍需提高。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给法医职业防护带来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借鉴生物安全领域的先进技术和防护理念,以满足新形势下法医工作的需要。本指南立足当前法医职业防护的实际需求,从暴露风险、防护分级、应急处置等角度阐述,希望能为制定法医职业防护相关标准提供参考,以指导法医工作者开展个人防护工作,为提升法医职业化水平和身心健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肖永伟 《政法学刊》2010,27(3):123-125
警察自我防护能力是安全执法和提高自身战斗力的有力保障。在警务实战训练中,应强化安全意识培养,强化解脱与防卫技术的掌握,将战术配合与自我防护相结合,法律知识灌输与防护技术训练相结合,以达到真正提高警察自我防护能力和队伍整体执法作战水平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法医学尸体解剖室建设发展现状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医学尸体解剖在司法尤其是刑事案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法医学尸体解剖环境相对较差,在制定各种规范和加强法医个人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加快尸体解剖室标准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1]。1法医学尸体解剖室建设发展现状1.1灾难性事件/案件中的法医工作环境及条件据调研,迄今为止,我国除省会城市和大城市外,绝大多数基层法医在极其简陋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命案尸体及其他非正常死亡尸体的解剖和检验。  相似文献   

14.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放射防护器材,是指对电离辐射进行屏蔽防护的材料以及用屏蔽材料制成的各种防护器械、装置、部件、用品、制品和设施。本办法所称含放射性产品,是指含放射性物料、含放射性物质消费品、伴生X射线电器产品和卫生部确定的其他含放射性产品。第三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使用以及进口放射防护器材与含放射性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  相似文献   

15.
陈忆九  刘宁国 《法医学杂志》2003,19(2):F003-F003
所有有关处理SARS病人尸体的人员的个人防护,须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推荐的标准预防措施进行,即个人防护设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的应用:包括防护服和呼吸防护设备。此设备能有效地防止空气中病毒的侵入。  相似文献   

16.
明知所销售的口罩不符合疫情防护标准,却仍以虚假宣传方式,对外宣称其口罩达到了N95口罩的防护标准,销售者蔡某杰、姚某被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7.
随着犯罪手段的不断变化和刑事技术工作的快速发展,犯罪现场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进入犯罪现场要戴手套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规范要求。但是目前在国内所采用的防护手套却是五花八门,没有规范的要求,手套戴上能否真正起到保护作用,其防护效果怎样,是大多数刑侦技术人员所忽略的问题。戴手套的防护目的不同,对手套种类的选取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8.
正尸体解剖是法医学检验的重要环节,对正确判断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时间、致伤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解剖过程中对法医的保护也非常重要,应尽量避免解剖器械的误伤、传染性疾病的感染。为增强自我防护、克服解剖工作中的困扰,本研究改造出一种实用小工具——法医解剖缝合辅助器,其构造简单、方便实用,值得推广。1传统的尸体解剖、缝合技术在尸体解剖、缝合过程中,应特别注意:(1)用传统方法打开腹腔、盆腔的过程[1]为:使用  相似文献   

19.
庄贝 《警界科海》2004,(3):50-51
头盔是用于使头部免受伤害、减少在战斗中伤亡的一种单体防护装具。用于防护头部的工具古已有之,如古代的胄、首铠等,主要是用藤条、皮革和铜、铁等材料制作的。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防护装具的探索与研究,头盔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相似文献   

20.
庄华 《政法学刊》2009,26(2):101-104
现场勘查工作存在大量潜在危险,然而该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爆炸现场、火灾现场、尸体现场和普通现场以及使用刑事技术仪器设备存在的险情进行分析,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并提出加强现场勘查安全防护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