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淑琴 《求索》2008,(7):55-57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主张维新救国的重要启蒙思想家,从文本考察的角度看,《时务报》刊发的梁启超的维新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而做出的强烈反映和路径选择。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深为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又不受拘泥。他以“公理”观论述维新的合理性,这是认识和思维上的一种提升;同时梁启超认为维新的核心在变革政治制度,这与之前的洋务思想从物质器皿层面改革的思路已经大为进步;更重要的,梁启超主张“开民智”、“育人才”。注重“民”的作用和价值,显示出他的政治文明远见。这奠定了梁启超不朽的思想文化地位与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一、作为法学家的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一般认为他要么是戊戌革命的骇将,要么是维新变法的先驱,总之,应是大政治思想家和伟大革新家,断未曾想到梁氏竟然还是卓然不群的法学大家。笔者管见,梁氏在法理学之造诣,堪与沈家本齐名且又过之。这一认识是直到新近看到范忠信《梁启超法学文集》之后才得出的。纵观梁氏一生的法学著述,至少在300万言以上。仅就篇幅而言,梁氏法学著述不亚于同时代的沈家本之《历代刑法考》、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在“教育救国”的思潮中,他最早明确地提出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宗旨,较早地设计出融合中西教育内容的近代学制,力倡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成为晚清国民教育最积极的鼓动者。他的智育、情育、意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和改良主张突现了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和强烈的爱国情操,他对女子教育的阐述和对兴办女学的筹划,开风气之先,为近代妇女思想的觉醒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梁启超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立身求作万矢的,著论当为百世师。"这是梁启超在学术上的追求。作为曾对中国近代历史走向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一位大师,梁启超在探求中国社会改良道路之外,在治学为师方面同样辉耀后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人生最后的36年间,每年平均写作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其思想、文风对中国近世之文化走向启迪  相似文献   

5.
《研究与实践》2009,(1):F0002-F0002,F0003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术大师。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一生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梁启超1915年定居天津,在这里策划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梁启超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在其故居和“饮冰室”书斋潜心学术研究、治学、读书,著述颇丰,为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论维新派目录学的时代个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领袖的维新派目录学是伴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但是,戊戍变法的失败并未使它走向式微,反面使之成为中国近代目录学史上一个声势浩大、深入人心的流派。 (一) 作为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学术、人格魅力都极富有时代  相似文献   

7.
清末梁启超通过办报著书等趋新宣传活动,重新形塑了近代中国的阅读文化,为一众读者提供了可供选择吸收使用的大量新式思想资源。他虽然一度倾向革命,但最终仍归于坚持保皇和立宪一途,不过其文字宣传所起的作用却被视为"亡国之媒",助推了近代中国革命浪潮与舍旧谋新崇拜的勃兴。为此,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人都对清末民初这段历史及其间梁启超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检讨和反思,并从不同角度反省了当时新学译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奠基者 ,他开拓了一系列崭新的史学研究领域。本文从史料的思想来源、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史料观的特征和影响等等角度较全面地分析了梁启超史料观的结构与功能 ,指出梁启超的史料观是中西史学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是梁启超史学思想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其史料观在当时具有开拓性和进步性 ,对当代治学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早在20世纪初,列宁就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近代历史学家梁启超先生将史学与爱国直接联系起来,指出:"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一语道破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尽管中国近代历史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来说是屈辱的、辛酸的,但近代历史的现状及其涌现出的诸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精神和事迹,则为当今我们加强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李丹  张海鹏  刘金玉 《传承》2006,(11):34-35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在实现民主进程方面,有急进与缓进之别。梁启超根据中国过渡时代的情况,强调新旧政体转换过程中必须要有过渡阶段,即“开明专制”阶段。“开明专制”思想是对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起步的可贵探索,它弥补了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之不足,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文学史的权威版本对梁启超的评说过于简单,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做出的较大贡献,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戏剧改良”和“群众文化”理论与实践过去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中国近代文学史应该把梁启超放在更重要更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毕生所涉猎范围极广,囊括有文学、美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新闻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并且在众领域都颇有建树。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内对梁启超的研究形成了一股热潮,从文艺学、美学角度对梁氏思想进行研究的著论也日趋丰富和不断深入。总体而言,新时期以来的梁启超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可从以下方面把握:(1)具体文体角度的研究;(2)美学视角的切入;(3)现代性研究范式的引入;(4)横向比较式研究;(5)历时性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最初几年,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视为梁启超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但研究者予以肯定的,则多是他在启蒙宣传方面的巨大作用。然而,如果从研究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之关系的角度着眼,我觉得,此时期所以成为梁启超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主要还因为他立足中国现实,广取西学精华,提出了其颇具特色且略成体系的国家民族主义思想,成为宣传近代资产阶级民族意识,提倡民族主义救国的早期杰出代表,并因此影响了与他同时期的几乎整整一代人。  相似文献   

14.
易胜  黄跃红 《求索》2007,(3):227-229
梁启超是活跃在中国政坛、学界三十余年的一代风云人物,被称为“新思想界之陈涉”。晚年他摒弃政务,专心向学,著作等身,建树颇丰,成为新旧交替时期学界泰斗和文化重镇。梁启超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经世致用,其治学方法最重科学精神,开启了中国学术史研究之新路。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梁启超堪当少数几位奠基者之一,又是难得的思想启蒙者,导航人。  相似文献   

15.
作为古代西方和东方教育的代表,古希腊教育思想是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萌芽,它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对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教育思想发展的基础,它系统完整,兼容并收,深深影响了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和古代社会的发展。古希腊教育思想标志着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开端,中国先秦儒家构建了庞大的教育思想体系。二者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上具有明显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6.
道德建设是人的现代化的中心环节,改造国民道德是梁启超伦理思想的根本任务。在具体展开对中国旧道德进行变革和重构时,梁启超采用对传统道德的现代性转化和对西方道德价值的批判性引进两种方式,即梁启超所谓的"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和"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为近代中国新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启蒙意义,而且对于当代中国道德生活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刚 《理论月刊》2006,4(3):69-71
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主要是在居日期间对西学的传播中形成的,其中西方的进化论、民权说是他启蒙国人的主要思想工具。随着西学的不断传播,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也逐渐成熟,《新民说》就是最为显著的标志。与西方英、法、德等国的“单线式”启蒙运动不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启蒙则是双重性的。近代启蒙思想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变革,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态势。  相似文献   

18.
黄俊棚 《求索》2012,(4):115-117
作为清末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不仅在实业救国方面卓有成就,在教育救国方面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张之洞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深受儒家熏陶,这对于他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处于近代社会背景下的张之洞,其所作所为无不以保国保种为目的,并为此提出了兴办教育、留学教育、拟定学制等教育兴国的学术主张。张之洞对于发展教育的所有主张,其落脚点都在追求效率之上。从现实角度看,张之洞做出教育效率优先的主张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这种见识和勇气正是张之洞在多年的儒家文化熏陶和浸润之下形成和树立起来的,符合张之洞本人的儒家情怀,更契合近代中国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19.
袁哲 《求索》2010,(5):245-248
近代中国的法学留学经历了法学留学的初创、政策确立及理性发展三个阶段。法学留学的资金来源有官费和自费两种,留学去向有西洋法学留学和东洋法学留学。1874年自费赴西洋学习法律,是近代中国法学留学的开端。1899年赴东洋学习法政,是近代官费法学留学的开始。1900年至1905年,清政府确立了法学留学政策,再加上甲午战争的刺激,出现法学留学高潮,尤以东洋法学留学为主。1906年至民初,法学留学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从晚清至民国。总体而言,政府对法学留学采取限制性政策,但法学始终是留学的主流学科。法学留学生也是自费生多于官费生,东洋法学留学生多于西洋法学留学生。  相似文献   

20.
李凤成 《求索》2012,(5):68-70
梁启超是将社会主义术语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近代时期中西文明相互影响,梁启超以贯古通今、执中鉴西的学术风格和思维模式,将先秦时期的大同思想与西方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深入地分析了大同、和谐、民主等思想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并根据中国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进步要求对社会主义进行全面解读,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现有的史料记载为基础,以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为突破口,探究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共创建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