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曾国藩战略战术思想中的辩证因素易孟醇曾国藩率湘军最后击败太平军,“军容十万转风雷”,这固由多种原因所促成,而他指挥得宜,兵法娴熟,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第一个重视和研究曾国藩兵法的,当推辛亥革命时期的蔡松坡将军。1911年夏,他辑曾国藩与胡林翼的治兵...  相似文献   

2.
试论曾国藩对湘军后勤保障的建设龙方成军队的后勤保障,是军队得以生存,得以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即是对其重要性的最好描述。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当然不会忽视这一点。他对湘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不仅在思想上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且在实...  相似文献   

3.
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曾国藩经世思想简论黄长义曾国藩是“剿灭”太平天国的湘军主帅,被清王朝推尊为“中兴第一名臣”;同时,他又是洋务运动的前驱人物。他服膺程朱理学,又全力研习经世之学,在咸丰、同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成为一位思想驳杂,颇富特色的理学经世派...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曾对中国传统文化作过全面研究,他既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又吸收了道家文化的一些因素,在他身上兼具了儒家的“刚强之气”和道家的“柔弱之气”。他不仅对“刚”与“柔”有独到的理解,而且能熟练地运用于其政治、军事、生活实践之中。 一、“存倔强以励志”   曾国藩处在程朱理学统治思想文化界的清代,他恪守传统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德,其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儒家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传统儒家重视坚毅、有恒一类品格的培养,并认为它们是人成就一番事业的必备条件。孔子有“弗能弗措”…  相似文献   

5.
文弱书生曾国藩能够领军打败粗犷的农民起义军,固有太平天国内部的原因,“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也有曾国藩及其湘军在政治、军事以至人事等方面的致胜之道。剖析这些致胜之道,洞察它的本质,可以以史为鉴。 本文限于篇幅,不可能涉及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经验的众多方面,只能谈谈曾氏的政治思想,而且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6.
时贤把曾国藩列为中国近代的重要哲学家[1] ,判定他为哲学家虽有轻率之嫌,但曾氏思想中所蕴含的辩证观却是鲜活而丰富的,其“德治”思想亦折射出辩证的光芒!  一、曾国藩“德治”思想中的全面观曾国藩继承了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精华,而且根据时势需要,把“德治”方略拓展到军事、外交等领域,使“德治”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从而具有更广泛、更全面的意义。1.主张把国际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忠信笃敬的基础上。在清廷看来,中国是天朝上国,与其他各国不是平等的主体。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执政当局在皇帝能不能及如何会见外国使…  相似文献   

7.
苏新有 《求索》2007,(7):221-223
湘军的创建,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件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大事。虽然说曾国藩是湘军的鼻祖和领袖人物,然而溯源其始,理应追溯至罗泽南创办的湘勇。罗泽南是前期湘军的重要将领和湘军的战略、战术主要制订者之一,他以深厚的理学底蕴和强烈的经世报国精神,在湘军的崛起中奋力打拼,或运筹帷幄,或决胜于千里之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涤生读经史     
曾国藩,以一介书生顺时应变,创立了地方武装湘勇,在清廷八旗、绿营官兵颓败不支时,异军突起,使封建腐朽统治得以苟延残喘;又以湘军主帅、洋务首领的身份著述等身,成为“办事而兼传教之人”:在“朝秦暮楚”的宦海,面对咸丰帝“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的忧叹和猜忌,曾国藩仍能建功立业,持盈保泰。为什么能这样?兹介绍其勤读经史事略一二,亦可知大概。  相似文献   

9.
晚清名将曾国藩,去长沙读书以求取功名。他的书桌就在窗前,后来有个叫展大宽的同学来了,因为来得晚,书桌只好安排在墙角。有一天,他突然冲着曾国藩大吼:“亮光都是从窗子照进来的,你凭什么遮挡别人?”曾国藩一声不响地把桌子挪开。但展大宽仍不满意,第二天,他趁曾国藩不在,竟把自己的书桌挪到窗前,把曾国藩的书桌移到墙角。曾国藩看了没说一句话,之后他就一直在墙角的位置读书。后来曾国藩考中了举人,展大宽又来寻衅。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反动的政治人物。他效忠清王朝,创建湘军,血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被清廷视为“同治中兴”的功臣。但是,曾国藩又是近代史上一位较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以自己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给桐城古文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原本衰败的桐城派出现复振之势。本文不准备全面分析评介曾国藩其人,只就其文学思想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的失败,有着种种原因,其一就是它遇到了强悍的对手——湘军。剖析湘军魁首曾国藩的治军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支军队为什么较绿营有更大的能量,竟能使奄奄一息的清王朝起死回生,苟延残喘于一时。  相似文献   

12.
杨昌济的军事思想体现在:强调尚武健体,强兵保国;宣传和弘扬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杰出人物的用兵韬略;关注现代战争,注重战争知识经验的积累:战前准备及战时动员工作对于战争具有极端重要性;战争武器的更新与发明对战争双方有决定性作用;战争胜负还取决于交战国双方经济实力和军费开支。在杨昌济的影响之下,青年毛泽东对军事问题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研究,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深刻研究的预备功夫,对未来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曾长秋  刘劲松 《求索》2011,(10):255-257
被后人并称“曾胡”的曾国藩、胡林翼,在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志同道合,治军方略有诸多相似之处。二人由于家庭出身、仕途经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其治军方略也存在一些差异。求其同异,有助于对“足可为师资”的曾胡治军方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湖湘文化在中国文化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它所蕴含的军事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黄埔军校也受到了它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湖南人在黄埔军校师生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历史上湘籍人物的一些军事著作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被全体师生所认可,蒋介石更是对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极力推崇.这种影响推动了黄埔军校的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湖湘军事文化中的封建糟粕也对军校的塑造注入了不利的因子,使其最后沦落为蒋介石的私人工具.  相似文献   

15.
“因为我有记忆力,北京和上海使 我有记忆力,所以北京和上海的这个季 节有了春天……”台湾知名历史学者、 作家李敖在上海以简短而富于诗意的言 词,概括了他56年后重返大陆的体验。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把李敖的神州 文化之旅形容为惊奇,也可能是惊险的 文化之旅。 此前,刘长乐用了很长的时间说服 李敖,使他在70岁的高龄,克服心理 障碍得以飞行。 李敖行前在台北、北京和香港三地 记者会上答谢刘长乐:“我非常同情凤 凰卫视的刘老板,因为他把李敖带进凤 凰卫视。我进凤凰改写了一句成语,这 个成语本来是‘误上贼船’,我觉得不 是误上贼船,而是我,贼上了船,贼进 了凤凰卫视。”  相似文献   

16.
蒋正治  贾三强 《求索》2013,(7):134-136
晚清湘军重要将领罗泽南,以儒生领兵,对湘军的创建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余事为诗,留下了近两百首诗歌,集中反映了他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孝亲忠君、恋土爱国的道德情操;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思想情怀的儒家文化精神。解析罗泽南诗歌的儒家文化精神,对于理解其文学思想,探寻其心路历程,把握其文学创作的内容、特色、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罗泽南甚至晚晴湘军诗人集团其他士人的生活状况、思想状态,探索湘军成功的原因进而发掘近代湖南人精神和湘学精神,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51年,太平军从广西出发北进,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发展。清政府八旗、绿营兵根本无法抵挡其进攻。1853年1月,咸丰帝令丁忧在家的曾国藩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湖南团练。从此,曾国藩打着团练旗号,开始筹建近代规模的湘军。他参照明戚继光的束伍成法,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湘军编练体制,对近代军制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就六个方面对曾国藩的后勤保障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李鸿章虽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曾国藩门下,但他对曾国藩传授给他的东西,更多的只是吸收其"术",不顾其"道"。在湘军幕府时,某天,李鸿章谎称头疼,不愿参加曾国藩主持的早会,曾国藩几次派人去叫,说是"人不到齐不开饭"。李鸿章只好匆匆前往。曾国藩板着脸没说话,待李鸿章吃完饭,丢下一句:"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  相似文献   

19.
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战争史几乎就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全部。从这个世纪初年一直到1949年,战争就从来没有在中国大陆上停息过。世界史上罕见的漫长战争必然孕育出丰硕的军事思想。毛泽东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军事思想就是在上世纪的战争风云中诞生的。毛泽东作为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是连他国内外的对手也不否认的事实,但这样一位“兵家”却不愿拿枪……“我没有想到打仗”湘人历来有尚武精神,自曾国潘的湘军剿灭了起自广西的太平军之后,“无湘不成军”的民谚便不胫而走,就连毛泽东的父亲也是以从军所得为资本发了家的。但在30岁之前,毛泽东…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领导人民军队建设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军事人员现代化思想。毛泽东把军事人员、干部人才摆在“决定的因素”位置上,提出通过新的装备、技术和战术训练促进军事人员现代化,他结合我军实际把实现工农干部的知识分子化和知识分子的工农群众化作为革命战争时期军事人员现代化的特殊形式,他尤其主张在战争实践和严格训练中造就优秀军事人才,并始终把办好军事院校作为培养大批优秀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确立了“又红又专”的军事人员现代化标准。这一系列重要思想,对于新时代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