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周文君 《法制与社会》2012,(30):274-275
环境侵权问题不同于以往常见的侵权行为,它集中反映了侵权者与受害者之间不平等的法律关系的存在,导致受害者运用法律手段虽然做到了有法可依,却不能达到损害弥补的完美结局。因此,有必要从环境侵权最实质的问题着手,深入剖析环境侵权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寻找最和谐的解决办法来平衡侵权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对环境侵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创新起到立杆见影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杨 《法制与社会》2012,(25):44-45
近几年来,环境污染事故频频见报,先是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再是是中国最大的金矿企业紫金矿业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事故。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随之而来的就是因环境污染事故而受损的民众应如何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本文根据现行的法律分析受害者可以解决争议获得赔偿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解决纠纷机制。此外,本文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对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进行分析和解读。并从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视角,分析如何完善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3.
刘帅克 《中国司法》2014,(11):89-92
正一、法国、荷兰法律援助制度简介(一)法国法律援助制度法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可以分为三个体系:法律援助、法律获得和受害者援助。三大体系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是为了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尊重和保护人权,最终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要求。1、法律援助。仅指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人群免费或部分免费提供个案代理的诉讼法律援助服务,不包  相似文献   

4.
论地方环境治理的政府失灵及其矫正:环境公平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环境治理的政府失灵,主要原因就在于环境法律制度的失灵,体现在环境治理权力分配的不均衡、政府环境治理权力与社会公众的参与权不均衡以及地方政府环境责任缺失几方面。政府治理理论和环境公平理论为地方环境治理失灵的矫正提供了理论依据。完善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职能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是实现环境公平的前提;实现参与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环境公平实现的有效手段;完善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责任,是环境公平实现的必要保障;建立和完善跨区域环境治理的法律体系和诉讼机制,是区域间环境公平实现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环境保护立法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过于原则和抽象,没有形成一系列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利于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有效参与。要改变公众参与的原则性规定,建立和完善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必须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以公众权利为本位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实现公众参与国家环境保护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公众参与和政府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环境保护制衡机制,建立和完善环境诉讼机制。  相似文献   

6.
李劲 《行政与法》2013,(6):98-102
环境知情权是环境权和知情权两者相结合的产物,是知情权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环境知情权对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和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以及提升企业形象,促进"两型社会"目标的实现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善我国环境知情权法律保护制度应加强立法,提高环境知情权的立法层级,实行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和环境知情权法律救济机制,以切实保障环境知情权的有效行使。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持续发展是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既定目标。作为法律价值的一部分 ,可持续发展追求代内与代际的公平。尽管现在已经存在一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律机制 ,但意图更加有效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应有的法律规则、执行与监督以及争端解决制度 ,关键在于立足于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发展与强化 ,而不应试图建构一个新的世界环境组织。在国家之间充分合作、严格遵守有关国际法律机制的基础上 ,全球可持续发展是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保护污染受害者的政策选择,各国立法对环境侵权因果关系举证责任的分配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方法,主要包括举证责任倒置与因果关系推定。举证责任倒置将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强制性地分配给排污者承担,污染受害者对因果关系不再承担举证责任。因果关系推定对举证责任的影响要根据证明对象是基础事实还是推定事实,以及因果关系推定是否由法律明确规定等因素,进行综合认定。因果关系推定与举证责任倒置属于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两者在法律效力上存在差异。我国《侵权责任法》第66条的规定是举证责任倒置而非因果关系推定,这种规定更大程度地降低了污染受害者的证明负担,更有利于污染受害者保护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现行法律制度无法提供非离婚条件下配偶间民事损害赔偿救济,从而置家庭暴力受害者于尴尬境地,应当加以解决。本文剖析了导致婚内损害赔偿受阻的立法,司法解释等法律症结,厘清了婚内人身损害赔偿制度与家庭财产制度及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增加非常财产制度、修改有关司法解释等解决婚内损害赔偿问题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然而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存在缺陷与不足,影响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指出为保护农村环境,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制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刘力菲  刘腾 《行政与法》2013,(6):103-108
发生在2011年的渤海湾溢油事故,暴露出我国油污损害赔偿制度的严重缺陷。本文在分析国际公约、国内立法及钻井平台法律属性的基础上,对钻井平台油污损害赔偿的立法完善提出建议:在立法形式上,应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在其确立的框架下制定具体规范钻井平台和船舶油污损害赔偿问题的《油污法》;在制度内容上,应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建立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和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并通过保障受害者的知情权等为其民事求偿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油污损害赔偿中非漏油方的责任主体地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侵权法中的归责原则和连带责任理论,对两船碰撞一船漏油时非漏油方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存在的三种不同观点及案例进行了分析;基于民法中的补充责任原则和实证的方法,提出不论非漏油方对船舶碰撞的发生是否有过错,应当由漏油方首先对油污受害人承担责任,只有在漏油方不能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时,非漏油方才承担补充责任,以此保障油污受害人得到充分赔偿。对完善我国船舶污染损害赔偿立法及海事司法实践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依据中国现行法应对渤海溢油事故,行政罚款的力度有限,生态损害索赔的现行法依据不足,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也难认定。建立海上溢油损害赔偿机制、确立海洋溢油生态损害防治各项制度,是中国应对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的当务之举。以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增进生态利益的保护和预防、控制生态损害发生为立法目标,确立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立法模式,完善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法律制度建设,是应对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的立法进路。  相似文献   

14.
刘丹 《行政与法》2012,(3):111-117
2011年我国渤海溢油事故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尤其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形成挑战。本文着眼于2010年墨西哥湾溢油事故中的相关赔偿问题,比较美国溢油自然资源损害赔偿制度,分析了渤海溢油事故中涉及的"海洋生态损害"的概念界定、责任主体与索赔主体、赔偿范围、索赔额度及评估标准等法律问题,总结并分析渤海溢油事故对完善我国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欧卫安 《河北法学》2012,30(11):86-91
作为一种证据规则,证据补强是针对某种证明力薄弱之言词证据,须与其他证据合并提出.证据补强规则与我国“印证证明模式”在实质上具有相通性.作为一种当事人证据,被害人陈述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被害人陈述的可信性或者证明力.在口供补强已经被我国刑事诉讼法移植确认的情况下,确立被害人陈述之补强规则也是合理的.具言之,在被害人陈述成为案件定罪的关键证据或者仅有的证据时,应当对该被害人陈述进行证据补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国际海洋石油开发环境污染法律救济机制一直是一个法律空白。随着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利用步伐的日益加快,这一问题理应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和中国渤海湾漏油事故的先后爆发,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更显迫切。建立国际海洋石油开发环境污染法律救济机制,具有深厚的国际法基础,应当遵循三个基本的法律原则,从应急处理和损害赔偿等不同层面加以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7.
论环境损害赔偿的社会化机制 --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晓丽 《法学论坛》2005,20(5):49-52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可以分散环境风险,使企业避免因污染损害事故而遭受重大损失;有助于环境污染受害人获得及时和充分的赔偿;同时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对企业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管理.西方国家实行的几种环境责任保险模式各有其特点,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并立足于现实国情,建立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环境损害赔偿法和环境损害救济基金为组成要素的环境损害赔偿社会化机制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8.
Historically, victims once had an active participatory role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process and were responsible for not only initiating but also for prosecuting offenders. In common law countries, victims were gradually sidelined and by the 20th century, their role was reduced to that of a witness to a crime against the state. The exclusion of victims from the criminal justice process is a major source of dissatisfaction for victims as many of them wa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process. This has fuelled initiatives with restorative justice that claim to more fully include victims than conventional criminal justi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on how to let victims participate. One view is that victims should leave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and that criminal justice should be replaced by alternative, restorative justice schemes in which victims are granted full recognition and respect for their dignity. A second approach is to integrate restorative practices such as victim-offender mediation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process. The third approach is to integrate victim participation and respect (so-called restorative values) i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These three approaches a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with one another. The paper clos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criminal law reform.  相似文献   

19.
The field of victimology has been inundated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which demonstrates victims of crime have very few rights. Yet a new field of civil liability has been growing in the last few years which gives rape and assault victims a new avenue to be compensated for their injuries. This paper will demonstrate how the victims’ target is not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through compensation from restitution or victim’s compensation statures). Nor is it the defendant (who usually makes no money). Rather, the target is the rich apartment complex owners and other owners of commercial premises who have failed to maintain their premises safely. As a result of their negligence, the victims fail to be afforded the right to visit or habitat or to sleep without fear and are ultimately raped. Jury verdicts in these premises liability cases have reached more than nine million dollar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legal process whereby one particular rape victim actualized her rights and gained significant monetary damages under this evolving law of premise liability. Finally, it proposes the creation of a new institutionalized program that promotes the rape victim’s rights to adequate compensation for her injury-the Rape Victims’ Rights and Opportunities Program.  相似文献   

20.
以犯罪人为中心的刑事政策使被害人权利遭到严重忽视,尤其在经济上难以获得充分赔偿,易于导致被害人的"二次伤害"。建立刑事被害人社会补偿制度,将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纳入社会保障法体系范畴已被世界多国选择。我国应引入社会补偿制度,重新审视国家与社会、救助与补偿之间内涵与区别,明晰刑事被害人社会补偿制度的性质,构建补偿对象清晰、补偿条件明确、资金来源充裕、管理机构权威的刑事被害人社会补偿制度,以实现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的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