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晓君 《学理论》2009,(25):86-87
本文旨在探讨接受美学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广告翻译是一项目的极为明确的活动。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译本的接受为中心,对广告翻译有着重要的启示。在广告翻译中,译者应充分考虑中西文化,语言和审美习惯的差异及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2.
将接受美学运用到对翻译过程的理解,能更系统地看到读者期待视野对翻译行为的影响。选取了清末政治小说与侦探小说的政治化接受翻译作为典型事理,具体分析了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读者期待视野对小说翻译的影响,以及这两种文类的翻译小说对本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广告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语用顺应论为广告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广告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是以实现广告终极目的为目标的动态顺应的过程,翻译中应特别注意对受众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顺应。  相似文献   

4.
广告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具有极强的商业目的性并有着特殊的文体风格和交际功能。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目的论"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审视翻译活动,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手段,翻译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和目的为首要原则,即目的法则。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剖析某些汉语广告英译时的删减策略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论证了"目的论"的实用价值以及它对广告翻译的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商海博  魏琴 《学理论》2009,(24):203-204
广告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具有极强的商业目的性并有着特殊的文体风格和交际功能。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目的论”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审视翻译活动,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手段,翻译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和目的为首要原则,即目的法则。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剖析某些汉语广告英译时的删减策略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论证了“目的论”的实用价值以及它对广告翻译的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的翻译学研究中,研究方法与途径多有差异,有诸多学者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如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与语言学的结合造就了翻译中的语言学派等。然而,在其他学科利用生态学拓宽研究视野的强劲时刻,生态学似乎并没有进入翻译研究学人的视线,至少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而社会、文化、交际和语言作为翻译研究中几个方面,是翻译生态体系中不可缺失的组成要素。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的翻译学研究中,研究方法与途径多有差异,有诸多学者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如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与语言学的结合造就了翻译中的语言学派等。然而,在其他学科利用生态学拓宽研究视野的强劲时刻,生态学似乎并没有进入翻译研究学人的视线,至少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而社会、文化、交际和语言作为翻译研究中几个方面,是翻译生态体系中不可缺失的组成要素。  相似文献   

8.
欧阳子建 《学理论》2009,(24):205-206
在当代的翻译学研究中,研究方法与途径多有差异,有诸多学者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研究翻译理论和实践,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如翻译与美学的结合产生了翻译美学,翻译与语言学的结合造就了翻译中的语言学派等。然而,在其他学科利用生态学拓宽研究视野的强劲时刻,生态学似乎并没有进入翻译研究学人的视线,至少在国内还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而社会、文化、交际和语言作为翻译研究中几个方面,是翻译生态体系中不可缺失的组成要素。  相似文献   

9.
郭师源 《学理论》2010,(2):125-126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翻译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根据关联理论,广告翻译的核心就是通过明示——推理的认知活动来寻找最佳关联。而它的关键是要抓住广告受众的认知心理,从而通过最小的努力来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本文在分析现代广告的目的及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借鉴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及其翻译观,对广告翻译策略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对翻译研究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本文以语境为出发点,讨论了关联理论对小说人物对话翻译的指导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寻求与原文的最佳关联、调节译语与译语读者语境的互相显映,才能实现原作者、译者、译语读者的成功交际.  相似文献   

11.
廖玲 《各界》2008,17(9)
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境是指影响语义和表达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本文将语境翻译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中心问题加以论述,首先简单介绍了语境,进而研究了语境在翻译中的功能及在教学中的运用.译语是汉语的异化.好的翻译是译语的优化.本文重新阐述翻译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及翻译理论的意义.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应适当讲授翻译理论,改进翻译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实际翻译能力.通过分析,作者认为,语境翻译对教学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路径和效度均将其过程的本质指向一个接受活动。援用接受美学的核心观点及其提供的崭新视角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是要立足"读者中心"和"以人为本"来观照主体,尊重大众主体性、体现分众差异性、突出利益导向性,顺应大众化的应然、本然和必然;二是要回应"期待视野"和"审美经验"来通达路径,活用"顺叙"以实现学理与通俗相统一,善用"倒叙"以完成实际与理论相联系,巧用"插叙"以促进系统与多元相互动;三是要聚焦"召唤结构"和"第二文本"来把脉效度,以拓宽接受广度、推进内化深度、激发外化力度为指向,让大众化往广处走、往心里走、往实处走。  相似文献   

13.
根据奈达的"读者反映论",读者给予文本生命力,读者的理解是文本意义的所在,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又一次全新的诠释.我们翻译任何作品,目的都是为读者服务.如果译者不顾读者反映而自行其事,其翻译绝不能算是好的翻译.作为奈达等值理论(Equlvalent Theory)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Theory)"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高度重视.以荆州店名为例探讨中英双语店名的翻译特点,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为指导,提出英汉双语店名翻译的"四要"原则.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的交际过程,它不仅试图回答语言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也解读了在交际过程中听话人理解说话人所说内容的心理过程.关联理论认为,"每一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达自己的最佳关联的假设."从关联理论角度阐述了广告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行为,并说明了广告受众如何推理出广告暗含意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王崧珍  刘瑞强 《学理论》2010,(26):281-283
"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拟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渊源进行简单的追溯;分析国内学者对这一"转向"的不同观点;进一步说明了"文化转向"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认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只是研究视角的转向,它和翻译的本体共同构成了翻译研究的本体。  相似文献   

16.
效果历史理论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轴心,它实际上是由效果历史、视域融合和时间距离这三个基本概念构成的。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为效果历史理论搭建了逻辑演绎的框架。效果历史理论阐明了主体在诠释过程中的积极姿态,不仅使读者取得了主体的资格,而且使文本也获得了主体的资格,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就是文本、读者、作者之间的效果历史事件。效果历史理论展示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这是对理解问题思考视角的转化,理解问题在主体间性这一理论基石上达到了更高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7.
“接受”是影响意识形态建构有效性的重要节点。以“接受”作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与人民之间的接榫点,基于“读者视角”“期待视野”“内容优化”和“参与互动”的分析范式,分析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始终关注“人民的接受”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成功之道。“接受”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启示我们,新时代提升意识形态建构实效需继续坚持人民视角,契合人民的期待视野,不断优化内容,创新话语体系与载体运用。  相似文献   

18.
人们都承认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是活跃的、能动的.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如何表现能动性,却是一个至今没有讨论清楚的问题.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是60年代以来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它在文学理论中,反映并促进了研究文学的接受及其影响问题的倾向,对于美学理论、文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文学的历史,总是被描述成作家、作品的历史.历采的文学史家、美学家都是以作家、作品为他们的研究对象,而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很少关心或者完全忽视了读者在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史研究和美学理论研究,虽然从艺术的社会效果的角度,十分重视文学接受与影响的可能牲,但象对待作  相似文献   

19.
曹万忠 《学理论》2009,(28):175-176
在翻译发展过程中,人们历来都是给予译者最多的关照,而读者却被视为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当今随着翻译学的发展,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越来越得到重视,读者成了作品意义的建构者之一。本文回顾了以往几种翻译研究模式,同时评介建构主义翻译研究新模式,结合翻译标准的演变,辩证看待读者地位的嬗变,折射出建构的翻译学中一个新的读者形象。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受体"研究,是借鉴接受美学的观点,从"读者"——"接受者"的角度来回顾分析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具体历史语境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话语色彩和审美效应。这种以接受者为第一本位的研究策略,既具有文艺理论本身"活"的灵魂的特点,也坚持了"还原历史"的唯物主义原则。按照接受主体身份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不同时期适应了不同的期待视野,也便产生了不同的理论话语,它们分别是:知识分子主体时期的"政治功利论"、政治领袖主体时期的"制度范畴论"和"复调"主体时期的"多极圆融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