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天下 《政府法制》2014,(27):36-37
领导人题词题字,在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基于艺术与权力的题词,很多时候还是一段佳话、一个景观,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一个不规范的政治工具. 在某些人看来,领导题了字,不仅为事件本身提供了“政治正确”的保证,更能够从某些角度说明“上面”已经认可了.“这种肯定对于下级政府官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可能被放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解释称.  相似文献   

2.
对“政治建校”的四维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建校”理念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深入理解这一概念需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政治建校”的理论表达;二是“政治建校”制度体现;三是“政治建校”的器物呈现;四是“政治建校”的实践展现.  相似文献   

3.
都督 《行政与法》2014,(10):79-85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路径与西方国家相比有较大不同,集中表现在“群众”这一过渡环节.从空间角度来说,“群众”无疑彰显了中国的政治特色;从时间角度来看, “群众”既是臣民时代的终结者,同时又叩响了公民时代的大门,其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过渡者的角色.本文分析了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群众”的政治内涵,探讨了中国特殊的政治演变逻辑,提出了中国政治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传统政治哲学中“赐姓命氏”的实质就是授予治理权,“异姓”被视为“异德”,不得分享治理权.以西周初年宗法分封为标志,传统政治实践逐步确立了“异姓不王”的国宪规范,其精神实质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家天下”理念,终极目的在于维护最高治理权独家垄断的治理秩序.不同朝代的治理者以不同方式对“异姓不王”加以重申和宣示,但基于特定政治局势也或多或少地有所突破,封异姓为王,从而形成了“异姓不王”的政治悖论.古代政治家和法律人运用政治法律智慧,通过一系列行为、制度和手段对这一悖论进行了破解,使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在治理集团内部权力分肥这一重大问题上得以“安身立命”.“异姓不王”的政治悖论及其破解表明,传统国宪的实际运行会出现表达与实践相背离的悖论现象,但是这种悖论本身也构成了传统国宪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的论争中,有一种将法的职能、功能同法的本质等同起来或混淆起来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认为“镇压敌对阶级,以便建立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即“法的阶级性”,仅是法的本质的一个方面;法的本质的另一个方面,则是“管理公共事务”即“法的社会性”。还有人从国家统治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上寻找论据。他们引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一段话:“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  相似文献   

6.
“宪法文化的自觉”是一般“文化自觉”的全透镜下的一个分镜景象。“宪法文化的自觉”与“宪法文化的启蒙”既有性质上的内在关联.又有事理逻辑上的承接与顺延关系。现实中的剂法文化不自觉状态不仅在知识菁英阶层中有多种表现。在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立法、法治等方面也有体现。本文在宪法学术界率先提出“宪法文化的自觉”乃至一般“法律文化的自觉”的学术命题并进行全方位的省思。将中国现实在实施现行宪法和加强宪政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需要反思和深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归在“宪法文化的自觉”这个命题下予以检讨.应当是站得住脚的。  相似文献   

7.
程宇 《行政与法》2008,(1):15-17
长期以来,作为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现象,福利国家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一直被视为发达工业化民主国家的一个本质特征。近些年来,这些制度和相关政策也引起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尤其是福利国家在应时市场经济失灵、干预经济过程、消除贫富分化以及稳定社会秩序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作用,时于转型之中的中国社会和政治来说,具有许多可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拥有一支能征善战的销售队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企业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销售队伍建设被作为大多数企业销售管理工作的首要问题。而对于销售酬赏制度的选择与确立,又是销售队伍建设中的关键。有人把销售酬赏制度视为销售管理工作之“纲”,只要善于抓住和利用这个“纲”,就能使复杂的管理问题易于解决。因此,企业销售酬赏制度的确立,决不是一个战术性的环节,而应该被视为一个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充分发挥特约检察员民主监督作用的意义(一)发挥特约检察员的民主监督作用是邓小平理论在检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在我国,各民主党派与执政的共产党进行政治合作、民主协商、相互监督的政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邓小平民主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这种合作与监督包括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邓小平同志在《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讲到:“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其中的一个方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他指出:“共产党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  相似文献   

10.
2月24日,广东开了全省的安全生产会议。这天的《广州日报》报道说,据记者从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广东省将建立特大事故专题汇报制度,凡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的地区,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向省政府做书面检讨。检讨?检讨!检讨??检讨是什么“东东”???  相似文献   

11.
宣告一个企业破产,就如同刑法上宣判一个自然人死刑一样,它剥夺的是企业的“生命权”———该企业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而必须从市场上退出。作为生产经营单位,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将经济社会各细胞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看作一张巨大的网的话,每一个企业就好像是这张网上的一个“扣”,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企业死亡,对整个经济社会来说,有时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而且,企业死亡相对于自然人死亡来说,其“善后事宜”要复杂、棘手得多,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引起经济秩序混乱、社会秩序动荡,在我国加入WTO以后…  相似文献   

12.
江总书记在十五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谈到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时明确指出,当前在改革、发展、稳定方面所发生的一些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工作“不落实、不扎实、不切实”。联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际来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目标、任务等大政方针已定,关键也在于狠抓落实。具体来说,就是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反腐败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反腐败属于政治的范畴,因此反腐败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实际上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政治要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3.
法律人从政     
目前存在一种流行的看法律师天然就是政治家,因此律师参与政治是一种天职本文把这种看法视为一种未经严肃学术考证的“大胆假设”,并试图在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上对此进行“小心求证”在理论层面,本文认为法律人从政合理性随着如下三个政治目标的层次上升而趋式微低层次的谋取政治权力、中间层次的维护政局稳定和高层次的建设公民福祉 同时,利用1980-2010年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33个国家的领导人背景数据,本文在经验上初步证实在民王国家中,法律人的确因其谋取政治权力的技术优势而易于成为国家领导人,并且在同等条件下更能维护政局稳定;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当政法律人在建设公民福祉上—推动经济发展和腐败治理—做得更好或者更坏。对于转型中国来说,此类经验研究有助于针对律师/法律人从政讨论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孔子的法律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一、孔子所向往的西周“礼治”,代表的是西周大一统的政治法律秩序.“礼崩乐坏”首先意味着法律秩序的崩溃,因此,孔子的最高政治目标“复礼”显然包含着恢复西周法律秩序的含义.二、孔子的“德治”思想中并不排斥“刑治”,“宽猛相济”同样是孔子刑法思想的基调.三、孔子在容隐问题上有双重标准,即一般犯罪容许亲属相隐,而重大犯罪不得容隐.四、孔子杀没杀过少正卯,这是一个历史悬案.但无论是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是从孔子基本的思想倾向进行分析,我们都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而这种肯定的结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市长王歧山快人快语,他对北京奥运好大喜功的检讨,给人印象颇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又对“查水表不细致”做了检讨。据新华社3月13日消息,王歧山在全团会议上“自曝家丑”,说出一桩由于“查水表”不细致、政府服务不到位的故事。2004年,北京市政府拟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  相似文献   

16.
去年《政治与法律》第1期发表了《论无效经济合同》一文。的确,无效经济合同的确认和处理,是经济合同理论和贯彻《经济合同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认定经济合同是否有效,对仲裁机关和人民法院来说,是“有法必依”的问题,对当事人来说,是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7.
马宝成 《内蒙古检察》2003,(6):52-52,49
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这既是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也是检察机关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强队伍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就检察队伍的现状来说,近年来通过“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纪律作风教育整顿,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源泉。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的忠诚卫士,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当从传统文化的“志”、“畏”、“公”三方面汲取营养滋养心田。“志”———志存高远,立志生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无不把改造社会、治国安民视为人生的最高志向。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从“为政在人”和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出发,要求人生有远大志向———“志于道”和“乐道”。一个人的远大目标一旦立定,即“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乃志向、意志。孟子曰:“古…  相似文献   

19.
学生课堂言语交往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学生课堂言语交往的社会学研究刘云杉,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一、目的与方法学生课堂交往是教学社会学的重要范畴乃至核心范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过程也可视为学生课堂交往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学生课堂交往”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课堂中学生相互之间的...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在逐步摆脱人治的枷锁而迈向法治的进程中,道德法律化是现阶段法律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理论界众多的学者对其在法治实践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内涵,进行了殚精竭虑的考古与思辩。虽然观点林总,但无论是理论探索、立法导向还是司法实践,仍存在诸多认识与操作误区。理性地反思与检讨这些误区,对于加强和指导我国的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地理解与定位“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的法律强制论误区与检讨 千百年来,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难解之谜,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有迥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