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求实》2022,(3)
乡村振兴实施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当前,农村面临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的结构性发展困境,乡村治理缺少主体性精英。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具有主体性的精英回归。返乡精英是新乡贤再造的新群体,他们具有较高道德品行、超群能力资源并熟悉乡土规则。新乡贤嵌入乡村社会,其嵌入行动分别是情感嵌入、身份嵌入和治理嵌入,具体表现为:新乡贤对故乡的情感记忆和熟人社会的乡土情怀,基层政府对返乡精英新乡贤的合法性身份建构,新乡贤处于乡村治理的“在场”位置。新乡贤嵌入乡村治理场域,主要通过融入治理主体、进入乡贤组织和道德权威评价等路径,能够有效重构乡村治理。新乡贤返乡治村,不仅能够优化乡村治理主体结构,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治理策略多样化,而且可以培育村民现代价值观念,促使村民增加公共理性和行为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2.
困境与路径: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乡村治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金哲 《求实》2017,(6):87-96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乡村从过去的"一大二公"的旧体制中解放出来,逐步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乡村治理并未实现现代转型,面临着经济失衡、乡规失范、人才流失、文化失语等新的困境。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一个兼具乡村与城市、传统和现代基因的新乡贤群体开始产生,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跨越乡村治理困境的一个重要选项。因此,探索新乡贤群体推进当代乡村治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过程中,传统文化基因存续、农村发展环境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新乡贤形成创造条件。新乡贤作为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以其独特的社会资源优势、情感黏合力和话语影响力,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力量。要充分挖掘新乡贤资源,注重情感吸引、加强制度创新、涵育乡贤文化。要厘情新乡贤个体价值与村民主体价值之别,明晰"德治"与"法治"的作用范围,以其正面价值的发挥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乡贤的产生、繁盛、异化与离场反映了历史变迁中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定位和功能的不断演化。新乡贤治理是以乡贤这一传统组织为主导的乡村秩序新生产范式。新乡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土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新乡贤”这一群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可以说,新乡贤治理的功能再生是强化国家—社会的连接、激发乡村振兴内生能力的必然要求,由此,理清其时代要义、辨析其认识误区,构建其培塑路径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乡村社会,村庄边界封闭,农民流动少,内生规则和机制维系着社会的秩序,乡村治理稳定而有序。然而,随着现代国家建设的快速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加速流动,乡村原有的价值观念、社会认同和行为模式发生了巨变,乡村社会的经济基础、价值基础、政策基础都在改变,这些对乡村治理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导致原有的乡村治理体系难以适应治理基础的变迁,以至于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现象和治理困境。乡村社会要适应这种巨变,必须立足于人口流动的现实,从价值培育、治权塑造及机制创新等层面,挖掘乡土社会内生资源,融合国家治理的目标和方式,构建起与转型乡村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求实》2022,(2)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作为“德治”的载体,新乡贤是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研究发现,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路径主要包括参与制度供给和推动集体行动。其中,制度供给是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运作过程中提供基本的博弈规则,而治理共同体的各主体各司其职,完成多层级的制度供给。新乡贤负责供给乡村社区治理中的监督机制和互惠机制。在集体行动中,新乡贤具有强烈的利他精神,拥有一定的治理资源,可以有效解决行动初期的初始成本难题,并通过德行领导来动员和组织村民。同时,新乡贤推动形成嵌套组织结构,不仅提高了文化公共品供给的参与度,而且降低了组织成本。事实表明,新乡贤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葛宇宁 《实事求是》2016,(5):102-10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贤文化是一个新事物,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其一,这种新乡贤文化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它是一种现代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其二,这种新乡贤文化建设面临哪些困境?主要有乡村精英人士的缺乏、传统乡贤文化资源的匮乏、资本逻辑的冲击、需要协调与党在农村领导权之间的关系。其三,这种新乡贤文化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它有助于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其四,这种新乡贤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有哪些?我们需要挖掘和传承传统乡贤文化资源、大力发掘和宣传新乡贤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鼓励成立各种乡贤组织。  相似文献   

8.
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名化-离场-重生-返场"是其历史逻辑,嵌入性治理是其功能逻辑。厘清乡贤回归的行动逻辑,对于重塑现代乡贤,重构乡村权威以及推动乡村善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治理变革的轨迹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治理到分权治理;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改善村治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1]。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新乡贤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近几年,针对时下乡村治理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乡村空心化、荒漠化、精英主体流失化和村级治理边缘化的困境,人们开始从传统的治理方式中寻求破解之道,“乡贤”一词迅速升温。  相似文献   

10.
张守龙 《探索》2015,(1):126-131
随着我国乡村治理的推进,我国乡村社会的民情总体上说在向积极方向发展,但诸如公共精神缺乏、拜金主义盛行、情理精神浓厚、迷信之风蔓延等消极民情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乡村治理发生着"反方向"的负面作用。究其原因是传统国民性的惯性作用、乡村治理"内卷化"的直接后果和落后乡村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所以,改造乡村社会消极民情的路径就是扩大农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规范基层公共权力的运行和加强乡村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自治选举是农民实现民主权利的根本方式.家族势力是带有封建性的社会组织,但家族对农村的自治选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我们要正确改造家族势力,使其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苏红 《实事求是》2009,(4):17-19
农村教育不仅关系到农民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新形势下。必须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相似文献   

13.
肖建章 《新视野》2006,(5):14-16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面优势共同推进,需要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农村民间组织是新时期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一项伟大的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农民群众保障自身发展和利益的内在要求,是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一.曰目日..........尸口,一、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农村民间组织是指农民自愿组成,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运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社会组织。主要有三类:一是主要提供农业生产、销售、技术推广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三农"问题的根源、本质及其在市场化条件下爆发的原因为线索,从现代化、城市化规律的自然属性与传统体制的人为因素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它们对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型塑,并指出由于经济-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远滞后于农民现代性的发育从而形成了转型期乡村独特的社会文化,并成为引发农村诸种矛盾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演进的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尤其是要将重点放在启动农村消费上;而金融发展能够为消费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是提升农村消费能力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农村金融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农村金融发展能促进农村消费增长;短期内,农村金融对农村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农村金融促进农村消费的功效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且是"五个统筹"的"牛鼻子",能够有力地促进其他各方面的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要义是,通过对资源的分配用来平衡全局性变化,让不同群体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而不是受到这个过程的伤害.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虽然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结构性流动是由国家工业化、科技进步和市场化结构转型触发.但在总体上却没有产生农村进城务工者在城市中的大规模结构性沉淀.这种现象在世界已有的工业化历史中是少见的;而发生这一特殊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和与二元户籍制度相联系的社会身份管理制度等多种因素使然;其中,最根本的是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而农村土地制度相联系的户籍制度和由户籍制度决定的社会身份管理制度,决定了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置.  相似文献   

18.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化解农村集体经济矛盾,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厘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四大认识误区:一是家庭承包经营制与农村集体经济两者不能并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就是否定家庭承包经营制;二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政府行为,而不是农民的自愿选择;三是市场经济自发形成的利己主义价值观与集体经济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立矛盾不可调和;四是"回老路"与"走新路"之间的矛盾。客观分析农村发展实际,科学厘清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不仅有利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有利于我国农村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振华 《学习论坛》2005,21(9):26-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充分认识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坚持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切实做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加快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努力推动城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引向纵深,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土地产权法律制度体系是这场改革的核心。探究不同时期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深层原因,使我们认识到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的形态与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样式有着不可切断的关联,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直接诱导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变动。因此,我们目前所进行的各项有关农村土地的立法,应当考虑农村社会组织结构之现实和发展趋势对土地产权关系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