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创造生活,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制定多种法律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存在误区,作为劳动者中的一员,我们有必要去辨析误区,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2.
反规避劳动合同法律行为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法制与社会》2012,(19):239-240
《劳动合同法》制定之初的目的在于劳动者权利的保护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利益的平衡.自其实施以来,劳动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由于劳动法律体系的不健全、追责机制的不完善等使得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规避劳动合法的规定,最终导致劳动合同的所追求的目标未能完全实现,我们在探讨劳动者权益保护时便要从反规避劳动合同法律行为入手,通过对规避行为及产生原因的分析寻得更为有效的反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亚东 《法学杂志》2006,27(5):21-23
劳动鉴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中出现了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例如鉴定结论的公正性、鉴定人的中立性等在越来越多的劳资纠纷中受到质疑。我们认为,有必要借鉴正在进行的司法鉴定改革,从机构设置、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来完善。  相似文献   

4.
一、制定《最低工资法》的必要性我国早在1952年和1956年工资改革中,在制定工资标准时,就慎重而恰当地确定了最低工资水平,这在当时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条件起了重大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我们对劳动工资制度也着手进行了改革。随着劳动工资制度改革的深入,传统的等级工资制正在消失,浮动工资制逐渐兴起,这要求我们在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保障方面,采取新的办法。因为浮动工资制一般都采取“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相似文献   

5.
带薪休假制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的重要途径.为此,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包括《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在内的多部文件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发展.但在现实生活中,带薪休假制度在以私企为代表的非公企业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私企自身发展的弊端、劳动者观念的固化、劳动领域第三方机制功能缺失以及相关法律条文存在漏洞等都是导致该制度落实不到位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需要对症下药,从企业、劳动者、第三方机制、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逐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证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在金社会形成积极休闲的良好风气,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法院支持了劳动者的主要诉讼请求,判决被告支付一名劳动者近8年41万余元的加班费及补偿金,支付另一名劳动者5年来11万余元的加班费、补偿金。  相似文献   

7.
刘青 《法制与社会》2014,(16):268-269
欧洲联盟内部劳动者自由流动,同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一起,构成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内容。欧盟从建立时起,就注重对劳动者自由流动的法律调整。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潮时期,劳动者流动正迅速发展。我们应该借鉴欧盟的经验,加强劳动者流动方面的立法,以确保其有序进行,促进改革开放的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百姓呼声     
《江淮法治》2013,(9):50-51
五一国际劳动节,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一生都是在劳动中不断成长、在劳动中撷取经验、在劳动中丰收硕果。让劳动更快乐,在快乐中劳动,也是每一位劳动者的期盼。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今天,如何保障每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指数,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令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苦不堪言,重压之下,许多企业将灾难转移到了劳动者身上,直面此情,我们应该反思一下灾难是否应有减低甚或规避的可能性,进而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健全社会生产各方面的管理,合理调整完善市场机制,为保护劳动者权益创设良好的环境。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各尽其责,履行各自义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全方位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对于劳动者人权的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劳动者人权保障是通过《劳动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实现的.《劳动法》不仅是对劳动关系的平衡,更是对劳动者人权保障的法律基础.在劳动者人权的法律保障中,存在着广泛性、真实性、多样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同时需要物质、文化、经济、法律、政治等方面的条件作为基础.本文结合《劳动法》的基础性质,对其人权法律保障的特点进行了阐述,进而分析了《劳动法》对人权保障方面的实现条件和过程.  相似文献   

11.
刘勇 《法学》2012,(10):59-67
我国已经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如何促进高龄劳动者的就业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国外关于高龄劳动者就业的立法和政策都是围绕着提高高龄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增强高龄劳动者的就业意愿、激励雇主增加雇佣以及改善高龄劳动者的就业条件和就业环境等几个方面制定的。我国应当制定《高龄劳动者就业保障法》,积极促进高龄劳动者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就业。  相似文献   

12.
周长征 《现代法学》2012,34(1):103-111
《劳动法》采用了"劳动者"的概念,但并没有对"劳动者"的具体涵义作出解释。学界通常依照从属关系理论,将"劳动者"解释为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工资劳动者。但是,如果联系立法时的语境来分析"劳动者"的权利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劳动法》中"劳动者"的真正原型是国有企业职工。"劳动者"原型的选择决定了我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机制,并且制约着劳动立法的实施效果。直到《劳动合同法》颁布,"劳动者"才开始具有农民工的某些特征。我国应当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出发,以从属关系理论为指导,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者"的认定标准,并相应地对目前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张平 《人民司法》2012,(8):18-19
【裁判要旨】用工之日是用工这一连续性行为过程的开端和时间起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在用工之日不可能具备劳动关系的全部特征或者要素,用人单位不可能在用工之日为劳动者办妥全部劳动用工手续,或是立即发放劳动报酬。所以对用工之日在构成要件方面不能适用一个完整的用工行为的标准,而应该适用最基本的实质要件来判定。只要劳动者是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劳动,即可认定用工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4.
吕冬冬 《法制与社会》2013,(29):247-248
证据是争讼的核心。证据的多寡往往决定着当事人在仲裁、诉讼当中的主、被动地位。在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援助实践之中,由于劳动者、用人单位、法律援助机构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出现劳动者一方因证据不充分而无法充分维护其合法权益的现象。如是,应从提高劳动者法律意识、规范用人单位行为、加大法律援助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以期实现法律援助之目的,维护弱势劳动者一方之权益。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务派遣可采取单一雇主和联合雇主的法律规制模式。两种模式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我国《劳动合同法》试图综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模式,在劳动保护义务方面,采取单一雇主模式的规制方式,规定派遣单位是被派遣劳动者的唯一雇主;在违法后果方面,依据联合雇主模式的特点,要求用工单位对派遣单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损害后果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权利、义务、责任在派遣单位、用工单位之间的混乱配置,系统规范的缺乏,直接导致劳动者权益的落空。鉴于我国现行的制度基础,我们应当健全单一雇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中,一方面,三方主体之间各自有独立的利益;另一方面,在不同主体之间,随时可以构成利益同盟,对抗另一方,而这种利益同盟又随时可以瓦解。由于派遣事实的存在,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都应当履行法定的告知义务,该义务的核心是要求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要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派遣身份或被派遣劳动者的地位。在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签订劳务派遣协议时,被派遣劳动者应当参与进来,对于涉及被派遣劳动者权利义务的内容,应允许被派遣劳动者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7.
李璟 《法制与社会》2010,(13):270-270
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广大劳动者进行了倾向性地保护,因此用人单位反对的呼声甚高,一些大型的用人单位甚至纷纷采取了诸如要求劳动者主动辞工再聘用上岗等方式来予以应对。但任何法律郝应当是公平正义的体现,都要顾及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应偏袒任何一方。新法的出台在一些方面却差强人意,本文从劳动合同解除方面反恩了新《劳动合同法》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劳动法治建设的日臻完善,劳动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纠纷时,选择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从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近年审理案件的实践来看,案件中劳动者普遍存在法律水平不高,对相关法律不甚了解或存有模糊认识,从而导致部分劳动者在维权过程中常易步人误区。在此,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结合实际案例,将劳动者维权常见误区归纳整理,以期对劳动者维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从“开胸验肺”事件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法治命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胸验肺事件在特事特办和常事常办模式下的不同结果反映出我们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所面临的窘境。常事常办扭曲了道德标准,而特事特办作为对泛道德化倾向的一种认同和迁就,颠覆了正常的法律秩序。我们应该关注这些社会现象背后的利益关系,认真地反思开胸验肺事件所透视出来的法治命题。  相似文献   

20.
王珊珊 《法制与社会》2013,(23):245-24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可是为此做出重大贡献的劳动者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特别是劳动者的心理健康问题迄今仍未得到应有重视。长期以来,我国立法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时,侧重于劳动者物质方面权益的保护,忽视了劳动者对人格权的追求。本文通过中美两国对劳动者精神性人格权保护的比较研究,找出两国的差异,希望对我国劳动者人格权的保护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