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吃,我国有京、粤、川、鲁等八大菜系各踞一方,争奇斗妞。烹调上;讲究色、味、形,美不胜收;食用上,则讲究卫生、科学、文明。这一切,足以说明我们民族的创造性智慧,也从一个方面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钠灿烂辉煌。然而,这独具民族特色的“吃”文化一旦与公款嫁接,演绎为公款特色时,立刻霉烂变味,淮桔为权,冷了‘文化”,而只剩下贪婪之吃,荒唐之喝了。据有关资料披露,1994年全国公款吃喝1000亿。有人计算,1000亿相当于百元大钞叠一米高,排j3公里长。公款吃喝不知喂肥了多少吃“馆饭”的老爷,损坏了多少副好端端的肠胃,抛…  相似文献   

2.
刘光前  刘逸 《新东方》2010,(3):35-38
饮食是生命之本。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在解决果腹问题以后,必然要求吃得好、吃得美、吃得有品位,吃的文化也不断发展丰富起来。饮食文化也叫烹饪文化,顾名思义,饮食是由饮和食构成的。饮通常指茶、酒及其他饮品;食专指主食和副食,而最受重视的则是菜式。人们在吃出文化的同时,也把对饮食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美学的层面,即从味感美学的高度去欣赏和评价饮食。  相似文献   

3.
饮食之味,大约不仅仅在于食物本身那点酸甜苦辣的味道。可口好吃的东西被文人以“美食”冠名,既谓之美,总得与美丽有些关系。望文生义,当是好看且食之有“美丽”之味。想来食物之“美”,定与美丽给人的感受相通,是为“美食”。能品出食物之“美”的吃客叫美食家。自然,好吃之徒算不上美食家,最多是个老携——传说中叫拉睿的怪鲁嘴大且极其能吃。美食家的“吃”,不但口中有味,心中也是有谱的。哪怕寻常的东西,他也能东西南北说出个道道来。遇上大文人,简简单单的食品,也会被写得笔下生花,似有鲜花那样好看、好品之味儿。说到此…  相似文献   

4.
如今,在大理白族众多的名食特产中,最受旅游者喜爱的是那味美香酸、食而不腻的白族传统佳肴——酸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来到了号称“凤凰之乡”的云南省洱源县凤羽乡的一户白族农家,吃到了味美酸香的吹肝,又名“酸肝”,其美味久久不肯散去,令人吃了还想再吃。据说,生活在洱海之源的白族凤羽乡,家家户户都能做这道传统佳肴。然而,要做到色、香、味俱全,却大有讲究。首先,在制作的时间上,要选择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这天,农家主妇要到集镇上买回新鲜的猪肝,然后,用一节特制的6寸长的空心竹管插入猪肝主管内,接着用嘴将气通过竹管吹入猪…  相似文献   

5.
和谐真好     
请教了一位文字学高手.得知“和谐”这词其实有着重于社会关系的意味:“和”者,从“禾”(指粟),从“口”,意即人皆有嘴要吃;而“谐”呢,从“言”,从“皆”,就是说人皆得言乐言。  相似文献   

6.
本刊调查     
问卷传真(五) 本刊的一项关于《今日民族》读者生活质量的调查表明,在新世纪里,民族地区百姓在衣、食、住、行方面,观念有所更新,想法也多了起来。 在穿衣上,人们也像大城市人一样,除了注重衣服的款式、面料质量而外,还注重服装的品牌,被调查的读者中约有544%的穿过三个以上品牌的服装; 在吃的方面,人们比较讲究食物的营养和荤、素的搭配,认为要“爽口、利身”、“营养全面、且无污染、味道可口”才算吃得好(623%),也有人注重进餐的环境、气氛,认为“清静、卫生”、“同好朋友共同进餐”最愉快(92%); 在住的方…  相似文献   

7.
有民谣说:“没有东北人不敢干的事,没有广东人不敢吃的东西。”看来广东人的爱吃和敢吃是“有口皆碑”的。广东人为什么爱吃野生动物?围绕这个话题,记者访问过多位专家和市民,答案不一,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一种饮食传统。就像陕西人爱吃面,四川人爱吃辣椒一样。唐代以前,广东原始的捕捞狩猎的生活方式沿续的时间可能更久。西汉《淮南子》记载:“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不用。”其中的髯蛇就是现在的蚺蛇。《清稗类钞》中称:“粤人嗜食蛇……其以蛇与猫同食也,谓之龙虎菜。”不难看出广东人吃食野生动物历史之悠久。进补的观念。这…  相似文献   

8.
狐假虎威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戰國策·楚策》—— [译文](簡體字)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做食物,抓到了一只狐狸。狐狸说: ‘你可不许吃我呀!天地之神让我主宰众野兽,现在你吃我,这是违背它的旨意。  相似文献   

9.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只是彼老人家一生只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不要说未治过大国,连小县也未治过,倘若也去挑一下这“担子”,那股潇洒味就难说了,纵然“烹小鲜”恐怕也会食而不知其味了。  相似文献   

10.
章天柱 《今日民族》2010,(10):37-38
中国传统饮食,不仅讲究色鲜味美,且注重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亦强调其文化内涵,使之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云南鹤庆传统的“八大碗”宴,也可算是别具一格的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1.
在众多的民族中,白族是一个有悠久饮茶历史的民族。在白族的待客礼仪中,茶饮是如何沏茶。一般说来,学会沏茶倒水是待客礼节的第一课。现在的人喝茶虽然没有从前那么讲究,只是简单地用开水冲沏,但白族人家也有规矩:水要滚烫,因为用温暾水沏茶,很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冷不热,显得没有热情和诚意。给客人沏茶时,水不能加得太满。白族自古就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说法,茶水齐杯口被老人视为不礼貌的举动。还有讲究些的,要把沏出的第一道茶倒掉,说这一道茶有尘味而无茶味。如果哪天你到白族人家做客,看到主人撇去第一道茶水,那么…  相似文献   

12.
欧阳坚 《创造》2002,(12):10-11
丽江,一个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滇西北高原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因1997年l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而蜚声海内外;又因其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及近年来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而得到了国内外旅游者的特别亲睐。2001年,全区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22.1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l0.52万人次,分别比l995年增长2.8倍和2.4倍,年均增长25.1%和22.9%;旅游业总收入20.43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038万美元,分别比l995年增长5.3倍和1.8倍…  相似文献   

13.
编语:换个角度看,旅游者常常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追求“不同”,正是旅游的妙趣所在。在寻常物象中,还有些什么样的“非凡”?这一次,我们将绕到苍山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4.
兰芝 《就业与保障》2011,(10):55-55
秋季,人体的生理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发生变化。因此,秋季的饮食要随时而变化,以适应秋季养生之需。秋季饮食的原则是以“甘平为主”,即多吃有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食物。祖国的传统医学认为,秋季多吃酸,则克脾,引起五脏不调,而多食甘平类的食物,则以增强脾的活动,使肝脾活动协调。具有甘平清肝功能的食物丰富多彩,诸如豆芽菜、菠菜、胡萝卜.菜花、芹菜等等,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羊”与“牧”捆在一起是1500多年前的事。《隋唐.杨尚希传》记载,“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县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自杨尚希先生始,这“十羊九牧”也就成了官多为患的代名词。从隋朝始,宋代“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以后到宋、元、明、清等朝代,更是官吏众多、郡县林立。荀子说,“士大夫众则国贫”。事实亦是如此,“无其事而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生之者寡,食之者众”,官多爵滥,“十羊九牧”,到头…  相似文献   

16.
一日三餐:科学与营养李霞从只求吃饱到讲究吃好“吃了吗?”这几乎是中国人从前见面互致问候时最常用的一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在中国的分量,从来就是可与头顶那片“天”比肩的。但是近年来,这句口头禅却不常听见了。难道吃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吗?当然不!中...  相似文献   

17.
张稚庐 《春秋》2009,(2):46-48
《西斋偶得》中谓世上饮食与音乐变化最快,这话不错,吃的东西随时随地变化得很多,且食风亦变。我浪迹萍踪有年,深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颇留心各地饮食。其实也并非是老饕贪口腹之欲,觉得里面含有许多传承和特色,内涵着一种文化。年老息影故乡,索居无俚,遂将昔年济南饮馔偶拾一二,权作以蠡测海。  相似文献   

18.
程衍方  潘益杰 《小康》2005,(2):51-51
小康社会的第一个标志.就是饮食小康,吃什么.怎么吃,关系到民众的生活质量.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命运。民以食为天.中国人是否能吃饱?是否能吃得安全?是否能吃得健康?政府在吃的问题上管理碍怎么样?《小康》将首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的你提供中国饮食小康指数。  相似文献   

19.
绝味     
席间,岳洪明说他曾在这里吃过一种绝味,这是他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的食物,他终生难忘。 满座皆惊。 什么绝味?这话引起高县长浓厚的兴趣。对这位从台湾来的不速之客,高县长照顾得无微不至。因为这是他在B县实施招商引资计划的第一步,他一定要使岳老先生此行感到全身心的满意。 “吃不到了,再也吃不到了!”岳洪明感叹地说。继而,他话题一转,又说:“我来B县的目的,一是来  相似文献   

20.
加强食品安全 迎接世博会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进论坛》2009,(4):40-41
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鹿奶粉”事件再次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食品安全问题频频见诸于报端,这不禁使广大消费者心存疑虑,我们身边还有安全食品吗?很多消费者甚至发出“明天我们还能吃什么”的无奈之语。这些事实让我们感到无比的忧虑,中国老百姓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在下降。而2010年,上海将迎来世博会,它的举办将极大地推进城市发展进程,通过吸引众多的旅游者,增加同世界的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