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宪政模式选择中的本土文化传统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民主宪政制度的发展和宪政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宪政模式的选择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而在这个问题上,本土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西方国家与近代中国宪政的发展历史证明,本土固有的文化传统及其特异性,直接决定了宪政发生与发展的道路,以及宪政模式的基本特征。因此中国要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宪政模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宪政制度,首先必须对本土文化传统因素及其影响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宪政文化结构是对宪政文化内容的一个展开和深化过程,它处理的是宪政文化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是认识宪政文化本质的必由途径。宪政文化结构对于一个国家宪政制度的确立及完善,乃至整个宪政演进的过程都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在中国宪政文化及其制度建设上,借鉴与移植外国宪政文化成为了一股潮流。清末立宪在宪政出洋考察与模式选择上照搬了日本立宪的经验,而德国的宪政思想和宪政制度主要是通过日本对普鲁士宪政的模仿而被移植到中国来的。这是"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立宪策略的具体化。法国宪政文化在中国移植的命运跌宕起伏:由清政府极力抗拒到民国新政权的致力效仿。民初若干宪政制度的设计是直接移植法国宪政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宪政制度的建构和文化转变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在一个变动的社会中,制度通常先于文化而发生变化,但如果文化不能及时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新制度就不能确立下来,而最终将在旧势力的围剿下销声匿迹。新制度的引入也可能破坏传统社会的道德文化资源,在新文化建立不起来的情况下产生社会失序,或最终建立一个比旧秩序更糟糕的制度。因此,宪政制度的改革者必须重视文化的革新,塑造与新制度相适应的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5.
宪政,通说认为乃"泰西之物",中国传统文化至多能提供一两个貌合神离的要素,却永远形不成完整的体系。但现代化的宪制建设却要立于民族的本源之上,有着几千年本土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如何面对外来宪政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亦是困惑中国宪政制度建设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20年代,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联省自治运动。联省自治运动是当时国人追求民主宪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对中国宪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失败亦发人深思。本文通过研究联治运动的发起,失败及其失败原因,引发更深层次关于联邦制,宪政制度移植和宪法文化培育的思考。文章简要探讨了联邦制和单一制,并提出了培育宪法文化的问题。中国要落实宪政制度,制度方面的移植必不可少,但也不能忽视宪法文化的培育,尤其要注意外来宪法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差异和冲突。通过对宪法文化的融合,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文化,从而进一步推进宪政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走向世界的中国宪政——制度与文化的百年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制度和文化的交互作用出发,探讨中国宪政在民主、法治、人权和分权四个维度上的百年进化历程。百年宪政之路表明,中国宪政要取得进步,必须首先克服"国情论"和"本土论"的误区,虚心吸取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制度经验。中国只是世界文明大家庭中的一员,和其他民族与人种有着同样的人性需要和追求。这就决定了中国宪政也必然具有世界各国宪政的某些共同特点,并为了共同的人性目的而遵循某些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统治规律。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历程尤其表明,中国宪政并不是世界宪政的例外,而是日益融为世界宪政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人民自觉拥护宪政理念并主动产生制度建设的诉求,中国宪政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并为世界宪政文明贡献独特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8.
王小飞 《时代法学》2007,5(5):38-42
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取缔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法地位,制定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设计了资产阶级的政体模式,是中国历史上制度文明的一次飞跃。然而资产阶级的政体模式并没有因为其历史进步性而获得实践的合法性,民初的政体模式以失效而告终。失效的深层原因在于宪政文化没有根基。清末民初广大民众的宪政文化是缺失的,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宪政文化总体上是异化的,这使得资产阶级政体模式因缺乏宪政文化基础而不能成功。  相似文献   

9.
宪政是基督文化的内生物。近代的自然权利说和契约论思想为宪政的价值取向与制度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进行了实证分析。而人性至善论和等级论却是中国宪政之路的思维障碍。当代中国宪政目标的真正实现 ,必须首先实行法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10.
日本历史上曾面临两次不同宪政制度的抉择,也经历了两次不同宪政制度的转型.从制度与文化的意义来说,现代日本人的法律生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复杂互动过程.在转型过程当中,日本制度与文化的转型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路径依赖”特性,“作为意识形态的宪法”和“作为制度的宪法”之间的偏差使得日本人的法律生活呈现出巨大的断裂与鸿沟.然而,另一方面,新宪法并没有完全被“路径依赖”所决定,日本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也曾出现部分断裂,宪政文化趋于成熟,并最终演化为新宪法实施的生命力.上述两种不同的文化特性为新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不同方向的力量,并在不同利益集团的作用下构成了新制度的合力,最终共同决定了日本百年宪政转型的样态,同时左右着现代乃至未来日本人宪法生活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是中国宪政史上的转捩点,它瓦解了传统的帝国,却没能顺利完成新的民族国家建构;它组建了共和政体,却没有带来共和与民主。与其说是传统文化阻碍了宪政的生长,不如说是迷信西方模式所造成的苦果。革命派和立宪派的争论,背后实际上隐喻着制度论与文化论的分野;在是否应当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它们既相通又冲突。只有将制度论的理性建构与文化论的经验累积有机统一起来,才能达致宪政的坦途。  相似文献   

12.
王昊 《法制与社会》2012,(9):17-18,22
民主、宪政与共和是现代国家政法制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在过去一百年中,共出现十部宪法,可见中国一直在探索着宪政的道路。本文试在总结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西方宪政国家的制度以及自由主义传统,深入分析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政治文化传统,寻找一条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宪政主义道路。本文主要从文化与制度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文化制度的历史渊源并联系现代实际,强调支撑制度存在的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并阐述其中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宪政的多元文化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宪政文化的研究中有必要采取一种全面的文化观点,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多元文化背景,多种文化要素形成了一种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作为中国现今的文化事实,它们将共同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宪政诞生于西方文化的母体但她属于世界。在建设社会主义宪政的过程中仅强调一种文化渊源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的。  相似文献   

14.
蒲恩灿 《法制与社会》2013,(10):138-139
宪政制度是近现代政治发展的产物,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成果,其产生于基督教文化息息相关。权利限制是宪政制度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这一价值的产生来自基督教文化中幽暗意识。基于基督教对人性二元认识的幽暗意识,西方社会发展出了制度理性的现代国家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我国宪政文化发展中出现的严重冲突问题,正确认识当下中国宪政文化的现状并积极谋求补救途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支撑点和平衡点,而且直接决定着中国宪政文化的未来发展走向.而就我国的发展前景而言,宪法程序无疑是有效弥补当前我国宪政文化之缺失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当从完善宪法程序的角度来增强宪政文化的社会功能,谋求理想与现实间的张力平衡,重归和谐宪政秩序.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民主前提下的一种治国理念,它要运用到治理国家上还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宪政制度是一个体系,它不仅是法律制度,而且还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建设法治国家、宪政国家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宪政制度的建设不仅要解决法律制度的问题,还应当考虑人文因素、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郑祝君 《法商研究》2006,23(5):138-143
20世纪,传统宪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受到了来自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挑战。解决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通向“美好社会”的制度之路成为美国政治科学和宪政研究的出发点。新宪政论在批判改造传统宪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制度设计者”观点、对宪政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制度性手段的理解以及对制度的实践理性的关注,从政治哲学和宪政实践层面深刻反映了美国宪政从纯粹自由主义向制度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刘波 《法制与社会》2011,(8):279-280
对于和谐文化,第一感觉就是如此宏观且饱含着时代色彩,而将其放置在宪政领域进行思考又产生了若干新的困惑。而本文要谈论的主题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在当代中国宪政文明建设中究竟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历近百年的宪政建设,但时至今日,仍不得不说我们离宪政还有很多的距离。这当然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的宪政文化建设还存在众多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原始习得和传来因素而形成的、有支配力的精神统一体,其社会功能主要在于为文化共同体成员提供交流平台。文化研究是以认识论为核心的思维结构研究。从发生学和文化本质论的角度分析现代立宪主义可知:西方宪政文化是普遍理性在人类社会结构的表现形式,儒学文化由于普遍理性的缺失并未自生自发形成宪政文化。从一种过程和事业的角度看待宪政法律,应该从理性培育和法制保障两个角度践行宪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