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3,(3):92-92
王三秀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8期撰文为,目前我国政府主导的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存在着较多的运作管理问题,直接制约着反贫困绩效的提升。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应当创新,而真正确立贫困农民反贫困的主体性地位则是创新之根本。贫困农民在反贫困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他们对贫困治理的观念心理、行为特点、  相似文献   

2.
产生我国农村贫困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超 《前沿》2005,(4):104-108
由于不平衡发展规律,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消除贫困就成为了世界性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其农村贫困问题十分严重。比较分析产生贫困的因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常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得我国现阶段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耗费时间更长,难度更大,反贫困的成本更高。  相似文献   

3.
高福明 《中国妇运》2002,(12):35-36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农村稳、国家稳,农村富、国家富。全省现在还有95.8万多绝对贫困人口,375万人口在温饱线上徘徊,贫困人中绝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消除贫困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共同需求,是全党全社会的重要责任,也是  相似文献   

4.
刘颖 《人民论坛》2013,(12):108-110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贫困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之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及其严峻的现实问题.文章立足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剖析了我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意义,并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新特点,进而从制度上找到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反贫策略.  相似文献   

5.
方玉谷  王定全 《创造》2001,(4):23-25
进入新世纪后,全国各种媒体大都先后报道中国进入小康社会了,一时间似乎困扰中国农民几千年的贫困问题已完全在神州大地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全国人民都已经过上幸福美满富足的生活了。然而如果我们不讳疾忌医,坦诚地面对客观现实,我们不能不痛苦地承认,贫困问题在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僻远农村仍然大量存在,不仅有绝对贫困问题的存在,而且相对发达地区也存在着贫困问题。本文试图对相对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作一粗浅的透视。  相似文献   

6.
贫困问题的缓解以致消除是当今社会一定时期内不易解决的难题.城市贫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排斥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排斥与贫困和能力剥夺中的一些概念有关.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较低的贫困发生率是以农村的整体贫困为代价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我国城市贫困则与社会排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决定将我国农村贫困线从1274元提高到2300元,这一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比2010年提高了80%。这也是继2008年农村贫困线和低收入线合并之后,第二次大幅度提高农村贫困线。这次调整适应了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新形势的要求,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农村贫困问题的高度重视。这次调整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引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的贫困线制度,以便使低收人群体得到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农村贫困残疾人1500万以上,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2%以上。这些贫困残疾人由于身体条件所限,劳动能力弱,一般的扶助手段难以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贫困问题。到底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帮扶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改善生活、实现小康呢?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在风险视角下审视我国目前农村的贫困现象,将社会结构作为分析的突破点,以艾滋病患者家庭所面临的贫困风险为例,分析了社会结构在诱发、强化直至固化社会风险的过程中对社会贫困风险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杨腾 《前沿》2011,(22):115-117
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最终体现,然而,党员队伍中的农村贫困党员,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整体先进性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要求,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因此,有必要积极建构农村贫困党员帮扶机制。诚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的生产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由于物质财富积累还不够丰富,仍有部分农村党员处于贫困状态。必须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党员的现状,剖析农村贫困党员形成的原因,探索对农村贫困党员实施帮扶机制的新的理论样态,努力实现全体党员的先进性,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1.
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职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兵 《新东方》2007,(3):26-31
社会救助是政府对于生活贫困的公民给予物质补助,解决公民的最低生活需要,是解决公民生存问题的最低层次的保障方式。尽管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但我国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贫困程度依然很深,并且呈现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并存、城市贫困与乡村贫困并存、历史贫困与现实贫困并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并存的复杂局面。为此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公民的贫困问题,帮助他们解脱贫困,其中主要是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的扶贫开发制度。  相似文献   

12.
经30多年改革开放和持久的扶贫攻坚,我国农村贫困已由绝对的生存贫困向相对的发展性贫困转变,以单一收入指标为主的衡量标准已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目前我国的多维贫困现状。依据多维贫困理论及我国农村贫困实际状况,在构建多维贫困及原因识别体系的基础上,利用2015年对甘肃省一个贫困村的社会调查资料,对该村的多维贫困现状进行了测算和识别,并对导致贫困的原因进行了prob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尽管该村仍然存在着收入上的贫困,但教育和健康方面的贫困更加严重,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回归结果表明农户务工收入比重、教育、健康、信贷等在不同程度上可以解释多维贫困的发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该村多维贫困现状的精准扶贫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中国农民贫困新特点与民间组织参与式扶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旧的贫困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新的贫困问题依然严重.用社会化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为此,国家鼓励民间组织参与扶贫.针对农村贫困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缺乏外界支持,民间组织应努力完善各项功能,以提高农民利用外界条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农村贫困问题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因此,应从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出发给广大农民更多的发展机会。而要消除农村贫困现象,必须精简县乡机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及探索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15.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是贫困的两个阶段,一般先解决绝对贫困,再解决相对贫困。随着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取得决定性胜利,扶贫随之进入解决相对贫困阶段。贫困发生理论认为,贫困问题成因复杂,相对贫困长期存在,为此,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制度措施推动脱贫和防止返贫。有效解决相对贫困,既要遵循理论指导,又要结合中国实际,从调整扶贫战略、界定扶贫标准、完善帮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加强返贫治理等维度入手,构建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农村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福利制度和文化等五个维度上长期遭受着社会排斥,是农村贫困成为社会发展中久治不愈的深层次原因。社会排斥及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农村贫困再生产机制,使农村贫困处于恶性的代际传递与循环之中。消除农村贫困的关键在于改革国内现行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制定新的社会政策,消除社会排斥导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还农村一种公正和公平的环境,以促进社会融合,促进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农村贫困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作为历史的延续,其在动态中发展,在新形势下受到一些新的因素的影响而较以前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农村贫困问题造成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对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削弱了现代社会的后续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救济体系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娟红  龙卓舟 《求索》2005,(8):62-64
农村贫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救济是缓解贫困的有效手段。中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十分复杂,贫困人口数量庞大,传统的社会救济模式无法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寄希望于在农村建立广泛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是不现实的。基本生产条件的具备是农民基本生活得以保障的首要条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社会救济问题,必须首先拯救农业,对农业实施救济,确保农民拥有基本的生产条件。科学的农村社会救济体系应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构成。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农村贫困问题而言,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主要是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结果,表现出相对性、复合性、累积性的特点。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特点内在要求城市贫困治理必须树立以"权利论"为核心的理念,确立以可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目标,探索以社会公平制度建设为要义的工作路径,形成以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为特征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农户收入的微观数据集,以被调查的农村住户为单位,通过对现阶段西部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县农村贫困发生率、类型、程度,农村贫困住户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以及农村贫困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短缺、物质资本不足、外部环境制约和生产经营结构等问题,可以部分地解释贫困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