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跨文明研究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跨文明研究必然表现在多个学科领域,渗透在文化与学术的方方面面。本期我再次约了清华大学王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余虹教授、四川大学蒋晓丽教授及博士生谭佳、王积龙,就“跨文明研究”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余虹教授的论文专就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不可通约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跨文明比较诗学中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也正是我多次提出的“异质性”问题。中国与西方文论代表着不同的文明,在基本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和文论话语上是从根子上就相异的(而西方各国文论则是同根的文明)。这种异质文…  相似文献   

2.
比较的悖谬——谈汉语学术语境中的中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为例深入剖析了汉语学术语境中中西比较在学理上的层层悖谬 :中西之间要构成“比较”须首先作现象学还原以确认二者的差异 ;但纯粹的差异尚构不成比较 ,因此须在差异基础上进一步还原以寻求中与西的“共属之域” ;但“共属之域”的寻求又陷入了本质主义的路数 ,唯一可克服的策略是引进福科的“知识谱系学”策略 ;而谱系学策略又陷入了绝对的历史主义并在学理上取消了比较的可能。那么 ,比较的学理根据究竟是什么 ?本文最后的理析凝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王晓岗 《求索》2008,(11):167-169
叶嘉莹融合中西文论,建立以“基准说”为理论内核的比较诗学体系,对“境界说”作了转化和补充,降低了中国古典文论的接受和使用门槛,使其具有现代意义。以“基准说”为依据阐发古典诗词中蕴藏的感发生命的力量,使古典诗词成为现代社会中审美化人生的重要媒介。叶嘉莹立足传统文论,正确处理古典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产生新的理论生长点,实现了古典文论的更生之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曹顺庆 《思想战线》2005,31(4):56-61
跨文明研究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跨文明研究是一种强调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异质性的研究。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在不同文明的异质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互补性。跨文明研究以追求一种“异中之和”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想而区别于全球化思潮。当前可以从3个学术前沿的问题来切入和推进中国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一是“送去主义”或“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的理论问题;二是比较诗学领域中体现出来的异质文明的不可通约性和可通约性研究问题;三是跨文明研究视野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伟 《求索》2004,(10)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旨在建构“普世诗学”。为此 ,厄尔·迈纳探讨了建构“普世诗学”的通约和原则以及具体的研究路径。“普世诗学”的建构既是西方比较文学发展的结果 ,也是西方全球化进程中“普世主义”、“世界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代全球化的进程 ,文化冲突的加剧和诗学民族主义情结的滋长 ,“普世诗学”的建构虽然面临语言、诠释等困难 ,但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普世诗学”终将建立。虽然厄尔·迈纳最终未能建构一个清晰的“普世诗学”体系 ,但是 ,比较诗学研究的普世性目标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后现代主义虽然以其反本质论与反理性中心论的观念对西方文化形成一定冲击,但我们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不可无条件推崇,特别是福柯等人的“文化不可通约论”仍然未能脱离西方中心观的窠臼。据中国《尔雅》、《诗经》等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文化思维中早就存在关于动植物的科学分类观,中国古代文献中早就有关于犀牛、野马等欧洲知之甚少的动物记载,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者对中国“原始分类”的曲解和关于西文化思维的“不可通约论”的谬误,我们应反思与重新评价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观念,尝试全球化时代不同文明之间建立共同话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是范式概念,他认为范式与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理论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对科学进步合理性的正统观点构成严重的威胁,因而托马斯·库恩被批评为相对主义者和非理性主义者。  相似文献   

8.
印度沙达尔.帕特尔(Sardar Patel)大学梵语研究生系主任Ajit I.Thakur(塔库尔)先生是印度著名的梵语诗学专家之一。近年来,他出版了多部研究梵语诗学理论的学术专著。他是目前印度学界大力倡导以梵语诗学为工具阐释东西方文学作品的学者之一,并且他还身体力行之。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黄宝生先生是中国目前惟一健在的梵语诗学专家,他曾经出版《印度古典诗学》等专著,发表《禅和韵》、《印度古典诗学和西方现代文论》等论文。黄宝生先生在引进和介绍印度梵语诗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本访谈录涉及梵语诗学价值的现代评价、梵语诗学的现代运用、东方经典文学的文化阐释,也涉及到当前中国比较诗学界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反映了当前中印学者对一些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的思考,也是一种自觉的中印学者对话。  相似文献   

9.
佛教的“圆”观念,在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与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作用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外来的印度佛教“圆”观与中国固有的“圆”观念相互融合,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圆”观念。然后是这一中国化了的佛教“圆”观念,又通过激活和强化中国人的“圆”观念的方式,以三种途径参与到中国古代文论“圆”范畴的建构中去。在经过文论家们的一番诗学化的改造和转化之后,佛教的“圆”范畴就转变为了审美的文论“圆”范畴了,“圆”也就因此而由一个普通的词,升华为一个文论的审美范畴了。  相似文献   

10.
王卫东  杨琳 《思想战线》2004,30(4):79-83
“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是相反相成的概念 ,互证对方的合理性。“世界文学”不仅是对“民族文学”的否定 ,而且是对自身的否定 ,只要与“民族文学”相对立 ,就被抽取具体内容而被普遍化、抽象化 ;倘具体化 ,就会转化为最高级的“民族文学” ,这隐含了对其他民族文学的遮蔽。从“世界文学”命题切入 ,可以揭示西方文论的遮蔽性。中国文论成为世界性文论的路径不仅是吸收、拿来 ,更是推出、拿去。  相似文献   

11.
始终把党性教育贯穿于党校教学的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先平 《桂海论丛》2011,27(3):120-124
党校作为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在党性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当前,在党校教学中党性教育存在着对党性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党性教育规律研究不多以及教育方式陈旧等突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把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与增强党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党性教育作为党校教育的根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是强国固本的根本之路,是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也是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必然选择。但是,同时也催生了刑事犯罪的骤增和更新,它与日益低迷的侦查破案率正在急迫的拷问侦查理论研究和实务人员。为应对这一形势,应当与时俱进,实现侦查“六化”,推进侦查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泽 《思想战线》2002,28(1):11-15
西部开发作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建设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西部开发也为传统文化的更新、转型提供了机遇。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则是西部开发中民族文化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语境。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存现状及近年来实施的保护措施 ,印证着这个文化变迁进程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4.
盗窃罪在我国属于常见多发的财产型犯罪。盗窃数额对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具有关键的作用,立法上规定了“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特别严重情节”及“有下列情形之一”几种情形作为定罪及量刑情节。因此正确的认定盗窃数额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一个小的方面来谈一下对盗窃数额的认定。  相似文献   

15.
综观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的理论与实践,其执政观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理论创新——永葆执政活力的理论之源;执政为民——永葆执政活力的阶级之源;发展兴国——永葆执政活力的动力之源;依法治国——永葆执政活力的制度保证;从严治党——永葆执政活力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关于危险犯的法定危险状态出现后,行为人积极消除法定危险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中止的问题,涉及危险犯既遂标准学说的反思和统一,意义重大。“肯定说”与“否定说”分别在解释学和立法学的立场上对此问题说明。“肯定说”试图改变危险犯的既遂标准的做法不仅未能自圆其说,反倒引发了理论矛盾,暴露出其缺乏平衡性思维、缺少体系性考虑和缺少必要的概念辨析的问题。既然承认危险犯是以法定危险状态的出现作为既遂标准,那么行为人消除危险状态的行为不应构成犯罪中止。  相似文献   

17.
国际法分为自然法与实在法两种范畴,这两种范畴对国际法的渊源进行了粗略的分类。归属于自然法的一般法律原则虽然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但在国际法的实践中始终起上位指导作用,对国际法有着极为重要且独特的补充机能。需要从资源型要素、进路性要素和动因性要素三个方面全面理解国际法一般法律原则的内涵,并从法的渊源理论入手,结合较为成熟且与国际法有一定相似性的民法理论,具化国际法一般法律原则,增强其应用性与发展性。  相似文献   

18.
曾志伟 《桂海论丛》2010,26(1):55-58
增强基层党组织发展力,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党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发展力包括发展民主的能力,统筹协调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维护稳定的能力和驾驭网络媒体的能力。"六种能力"构成了基层党组织发展力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9.
陈雄 《桂海论丛》2003,19(3):49-51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经营城市”这一新的理念和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所接受 ,对加快我国城市建设起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对其理论上认识不够全面 ,因而在政策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植物新品种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不断强化生物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利用其先进的生物技术限制发展中国家农民对新品种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植物新品种权与农民权益进行平衡。因此在这里对植物新品种保护中的农民权益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提出了对植物新品种保护中的农民权益制度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