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的语用义的终结语义其实质就是词义的合理变异,其不仅仅在于词语意义本身,更多地表现出它使话语传递出高密度、深厚度和丰富性的表情信息和美学信息,彰显着较高的修辞价值。而这种修辞活动与思维手段有关,是种种思维活动在不断推进中呈现的运动轨迹。其中,联想思维、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词的语用义修辞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树江 《求索》2007,(5):194-195
词语的内涵意义是以外延意义为基础形成的,它们来自人们的认知语境,是语用的产物。在研究内涵意义时,人们大多是站在受话人的角度,认为内涵意义是受话人结合认知语境对词语进行认知的结果。本文从发话人角度来观察内涵意义,认为发话人在交际过程中会主动利用词语的这种意义,从而会使它们产生一定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本质是动态的,进行词义研究时应该探索词语在真实言语中的动态交际义。指称义、客观属性义和主观评价义构成了一个分层级的词义系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何种词义是有一定选择机制的。要正确识别言语中的词义,不仅需要将各种词义属性从丰富多彩的实际语境中提取出来,对每个词的各层意义内容都进行较全面、清晰的描述,而且要探索出词义属性的双向选择机制,即词义与词义之间共现的规则。“动态词义知识库+词义共现规则库”,这是词义研究的一条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4.
副名结构(程度副词+名词)作为目前汉语中流行的一种语言现象,已经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是有条件限制的。一般来说,那些表示程度高的副词和具有性状义的名词比较容易进入该结构,词语之间的组合从根本上说是词义之间的组合。副名结构以其简洁、生动、幽默、含蓄等独特的语用价值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语言动态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武振玉  李铭娜 《求索》2012,(2):182-184
汉语"尤最"副词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来源于具有积极色彩义的词;二是来源于具有消极色彩义的词;三是来源于具有"超常"义的词和词组。这类副词从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其一是采用具有鲜明色彩义的词语来表达程度高,包括具有积极色彩义和具有消极色彩义两个明显对立的色彩范畴(后者尤为突出)。因为在汉民族的观念中这样的词语色彩鲜明,所表达的语义强度突出,用来表示程度高,可以很好地增加对程度的强调。其二是汉语选择具有"超常"义的词和词组表示程度高,又是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邱峰 《湖北社会科学》2012,(10):142-145
判断句的本质是话题句,其构式义是"前项(之所以‘是’后项)的特征",据此便可对"N(就)是N"所代表的两种构式义的生成机制作出统一解释:构式1的态度义来自判断构式义基础上附加的感情色彩义,语境仅起语义过滤作用而非生成作用;构式2的对立差异义来自其本身所包含的多个基本判断构式义。同时,判断构式义决定了N2必是常规范畴,而这又决定了N1和N2的语义和句法特征  相似文献   

7.
涂海强 《求索》2011,(12):245-247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有其内在的动因与机制,这促成了词语命名义的产生,即词语的理据。文献用名考证是名物训诂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名与实的关系,而辨析名实关系需要推求词语的来源以弄清词语的得名之由或理据。本文以“酸浆”的文献用名为例考证其同物异名的理据关系。据考证,“酸浆”是茄科类植物,其文献用名繁复,如“红姑娘”、“灯笼草”、“苦葳”、“苦耽”、“苦”、“洛神珠”、“王母珠”、“皮弁草…‘酢浆草”、“酸浆草”等。这些不同命名义的同物异名体现了词语命名的具象关系,它或以味道、或以果实成熟形状、或以植物本身茎叶外形命名.  相似文献   

8.
语用模糊和语用歧义是两种言语策略,在具体的讨论中把两者混淆起来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语言结构的外围因素——视点来考察这两个策略,会使它们的生成原因及其之间的区别变得明朗起来。其区别表现在:语义边界的不同、语义确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不同以及语义理解的方式不同。其在言语中体现着"礼貌原则"的语用顺应性、人价值观的趋好性和趋美性以及言语矛盾规律的艺术性等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语用环境下的义位呈活跃状态,由于上下文的相互作用,义素有了细微的流动,具有流动性、延伸性,某些义素在流动中得以凸现,使所要表达的信息集中在该义素焦点上,而其他义素退居其后。这种变化不是义素的增减、变异,只是义素间主次地位的一次调整。在这里,语境提示是义素焦点得以凸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和谐文化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这一文化精神的实现以"和而不同"为价值原则,以"知行合一"为实践路径,以"礼"、"义"之用为实践规范.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这一文化精神实现的核心机理.  相似文献   

11.
赵会军  郝丽宁 《前沿》2010,(12):160-162
商务语言有着鲜明的特点,翻译过程中除了考虑词语字面本身所表达的意思之外,还要考虑商务语言在词语、句子、篇章和语用几个方面的语言文化差异,通过语言文化的对比,使商务翻译充分传达原文本的专业性特色。  相似文献   

12.
智红霞 《求索》2011,(8):225-226,220
新兴词语模"开V"中的模槽"V"具有单音节、表动作义、有起始点、有续段性等典型性特征。这些典型性特征不仅可以对已有的"开V"类词语加以解释,而且能对潜在的"开V"类词语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魏艳伶 《求索》2011,(11):225-227
在现代汉语的量词中,有些量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或反复出现的表次数义的动量词,包括“次、遍、回、趟、下、道、度、顿、番、遭”等。这些表次数义的动量词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有着各自的使用场合和使用特点,弄清这些动量词的用法对母语学习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均有重要价值。“度”和“次”这两个动量词表次数义时有些场合两者可以通用,有些场合则不行。本文试对“度”和“次”语法和语用两方面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以求对探究表次数义动量词的用法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一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符号系统,语法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支配语言符号的规则。语法应当正确地反映该语言的语法规则,应当能科学地解释语言的各种现象,生成合乎语法的句子。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建立起来的属于语言学的不同的学科,但这三者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学科。语法以句法为核心,但必然要涉及到语义和语用方面。语法离不开语义与语  相似文献   

15.
试论音译词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源于音译词涌入汉语,成为汉语词汇中一种新现象。它们出现范围广,使用频率高,大多是首先进入强势方言区,开始只在特定的地域内使用,然后再向其他各地传播开来。音译词具有义类、词形多样、和汉语原有词语造成同音词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语气词"嘛"的核心人际功能是"强传信",核心语篇功能是"要求继续";两者与具体交际语境结合产生"提醒"、"劝请"等派生人际功能和"标示话轮转换"、"标示主位"等派生语篇功能;在不同语境中,又可以衍生出不同的附加义。其核心特性、派生功能和附加义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语用功能网络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关于网络语言研究现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骤增,网络语言异军突起,风靡全国。随之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本文综合业内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拟对网络语言的概念、网络语言的类型、网络词语的生成方式、网络词语的性质、网络语言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8.
会意字是汉字表意特征的典型代表和集中体现,会意字的形义关系是汉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前,关于会意字的研究多集中在构形研究上,构义研究是薄弱环节。通过借鉴认知语义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会意字的构义进行考察,发现会意字意义的生成建构过程是概念整合的过程。会意字概念整合有三种类型:糅合型、截搭型和叠加型;该整合在概念表征形式、概念表征方式、概念整合类型及概念整合的认知指向四个方面具有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词的语用意义往往是双重性的:既带有语义性质,又带有修辞性质。由于它巧妙地将语义变异分解到人为切分出的义素上,使词义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使语言表达更加深邃、隽永而异彩纷呈,语用效果带有明显的修辞色彩。在语用中的语义特征主要表现在"语义信息量的扩增、缩减和信息质相逆三个方面。这种词义的生成也是有理据可循的,即:语境信息的催生作用、联想思维的中介作用和逻辑依据。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语块现象——口语习用语语块。口语习用语语块有助于产出地道的表达,改善言语交际的流利性,培养汉语语感;有助于提高近似本族语的词语选用能力,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克服母语负的影响;有助于避免语用失误,增强语用意识,提高语用水平;有助于克服结构法和交际法的偏激;最后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后提出从培养学生语块意识、增强汉语语感能力入手,加强汉语口语习用语语块教学,整理习用语语块,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