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今日上海》2013,(5):2-2
顾铭瑞教授是上海梧桐国学文化书院院长、易学专家。他研究易学四十余载颇有建树,却谦虚地说自己“只是在老祖宗智慧的大海边拾了几个贝壳而已”。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整个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头足倒置的年代。一切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言沦受到了口诛笔伐的无情批判。孔子因为说过“君煮臣臣、父父、子子”,便被定性为“封建等级论”的老祖宗,遭到批倒批臭。  相似文献   

3.
解析“新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昌逵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资深研究员)在看到上期的《我看“新人类”》一文后给本刊来电说:我对贵刊文章《我看“新人类”》有一些看法: 《我看“新人类”》一文中说“新人类”所处的文化氛围是独特的,认为“新人类”某种程度上是在精神上没有父亲的一代,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被摧毁殆尽,一切旧的东西都被打破了。与历史割裂也许使这代人无所顾忌和偏执地面对一切,因为他们没有传统,他们一无所有,因而他们绝对自由。 一切旧的传统真的被打破了吗?如果真是那样,中国不就进入现代化了吗…  相似文献   

4.
阐述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不能不涉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的关系问题,即毛泽东思想是否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及毛泽东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居于怎样的历史地位?一、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来源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分别是“一源”说、“两源”说和“三源”说。如果按是否承认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为毛泽东思想的来源划分,则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这就是“一源”说与“两源”说、“三源”说的对立。“一源”说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唯一来源。该说否认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是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5.
过年,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年文化,我们理应继承好这笔宝贵的年文化才对。不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毕竟时代不同了,社会在进步,传统从来不是凝固的,在经济社会、文化诸多因素作用下,年文化也在变化、更新。要想把年文化更好地继承下去,就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简言之,过年也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6.
论和谐社会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潘琦 《当代广西》2005,(20):9-9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日趋深入人心,全党、全国人民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英明的战略决策,得民心、顺民意、贴民生,深得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关于和谐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左传·襄公》便有“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不谐”。老祖宗孔子也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旬子则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壮大过程中,它曾经起到过极为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得到了不断拓展和深化。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中崇阳恋阴情结及其美学开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范畴。《周易·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谓:“阴阳不测之谓神。”可以说,中国的哲学就是阴阳哲学。这种哲学渗透在中国人的一切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之中,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包括审美观)产生深远影响。一般认为,中国传...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运动的抗拒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这并不等于说现代化运动应与传统文化一刀两断。因为传统文化自身存在着历史延续和适应变迁的问题,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包含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变迁的过程。这种延续和变迁,即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创造性转化”使得传统文化从对现代化运动的抗拒转为对现代化运动的顺应和促进。所以,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构,乃至为重要。李明华博士的新著《时代演进与价值选择——中国价值观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即是对这一问题的具体研究,作者从研究中国价值观入手,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些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提出了“二源 说”。实际上传统文化并非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仅充当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介。不论对于毛泽东思想或毛泽东个人思想,“二源说”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一日去朋友A君处,见室内四人正聚精会神玩麻将,因不便打扰,便悄然离开。翌日,再入室内,四人依然如故,且有越战越勇之势。因事急不得不向A君道明来意,A君与一麻友耳语后,摆了一天一夜的擂台方告一段落。我不解地问A君何以鏖战,他无奈地说:“舍命陪上司”。经细问,方知耳语者是其上司,如此陪战已成家常便饭。笔者无从考究,不知麻将这玩意儿起源于何时。小说《红楼梦》中,那“老祖宗”——贾母与王熙凤玩牌时,聪明机灵的王熙凤善察言观色,有意打出牌去让老祖宗“胡”,直“胡”得她乐呵呵夸凤丫头好。凤丫头知道老祖宗的地位,什么事还不是她说了算,得罪不起,就让她多  相似文献   

12.
正在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中,大众尤其是媒体更偏重于文化创新,对传统文化采取守旧态度的文艺家,往往将传统标签化、符号化,而不是将传统文化视为变动不居的源头活水。所以,最终的结果是,自己的“书画创作”被世人当成民俗表演,所谓的“诗歌创作”也只是做做嵌名联之类的应酬之作而已。面对传统,为新而新也是不可取的。创新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任笔为体。新与旧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信息时代、数字时代、智能时代,一切的“新”都可以迅速成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政治结构范武和运行机制,表现为专制权力支配一切、覆盖一切、规定一切、“通吃”一切。 这样,专制主义通过专制权力实现了对全社会的整体覆盖和控制。一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传统来看,传统文化从主 流正脉到其它各家各派、甚至支流末节,都是专制主义的倡导者、支持者或附和者。另一方面,从实际影响来看,专制主义支 配了中国人的政教礼俗,成为全体中国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文化统一战线工作,历来是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方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专门论述了“文艺界统一战线问题”,并提出了文艺界统一战线的工作方针。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更是重视做文化统一战线工作,提出了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他说:“一切社会主义的和爱国的文艺工作者,一切维护祖国统一的文艺工作者,都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在论述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时,深刻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扬。”这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说的“传统文化价值”不涉及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只是阐述我们对传统文化价值应该用什么标准去鉴别、择取和评价。过去,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一贯采取“去芜存菁”、“取精去粕”的批判、继承的方针,实际上便包含着我们从价值学的角度对  相似文献   

17.
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了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其中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推向了新高潮。作为当代中国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可以时刻安住当下,拥有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达到面对何种境遇都能“我自岿然不动”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求索》1986,(6)
在八十年代关于中西文化的研讨中,出现了以杜维明等为代表的“儒学复兴”说,以甘阳等为代表的“根本的改造与彻底的重建传统”理论,以及以李泽厚为代表的“西体中用”说。武汉大学哲学系青年教师郭齐勇最近撰文,批评以上三说,提出“新的综合”说:中国文化的前景既不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我们要“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和为贵”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是搞产.早我们存现代化律设时期必然借鉴和批判地继承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中国,应该营造~种以“和为贵”为主旨的文化氛围。“和为贵”:新的诠释“和为贵”一语出自《论语·学而》:“有…  相似文献   

20.
对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岳 《今日浙江》2006,(16):26-28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从《尚书》、《周礼》到《说文解字》,“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引申表示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即《中庸》里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钱穆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