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趋紧张的现代城市生活中,工作与家庭的冲突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对有幼儿照料需求的城市青年父母来说,这一冲突显而易见。在这一冲突的背后,“陪伴”已日渐成为建构和维系亲密关系的一项新伦理。本文基于作者对微信民族志资料的深度剖析,揭示了城市青年父母与其他社会主体互动并形塑陪伴新伦理的过程与机制。由于时间短缺,城市青年父母要在家庭生活和工作投入中获得两全,尚是一件颇为艰难的事情,两者冲突的后果是进一步加剧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焦虑,使陪伴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巨大的情感负担。文章从工作与家庭伦理变迁的背景出发,以“工作—家庭”分析框架深入考察了现代城市青年父母的家庭生活、工作压力与育儿焦虑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在中国始终扮演着隐性在场的角色。与之相应,在物质条件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当代青年面临着如何重塑其文化人格的难题。在认真审视日常生活的平庸之后,部分青年选择“儒家”作为其身份想象。这种想象将儒家士大夫的“殉节”作为共情的基础,试图以此汲取其人格中的神圣力量。通过分析造成这一“文化奇观”的心理机制,我们可以发现此类青年的身份想象其实较多立足于诸如“自由”“平等”等文化价值的考量,而其所推崇的士大夫精神实际上已遭到隐性的转轨以贴合现代生活。是故,此类青年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被单纯理解为儒学的“复活”,反而呈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现代气质及其相关心理诉求。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当代青年在其心灵世界所发起的“逆向突围”。仅以青年而言,这既反映了部分自发形成的“文化保守主义”的面相下所包含的复杂动因,亦反映了当代青年表达其精神诉求时的曲折性与隐蔽性。  相似文献   

3.
殷乐 《人民论坛》2023,(17):97-99
近来,许多年轻人热衷于关注各种培土攻略、养花技巧、绿植日记,在家中养花种草,希望拥有自己的花园。养绿植逐渐成为当代青年全新的生活美学。沉迷养绿植的青年也拥有了新的代称——“植系青年”,他们将花园里的美带到城郊、带到家中,对于园艺这类“非自然之自然”的建造寄托了更多情感和美学诉求。“绿植热”的兴起是一种消费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新生活美学蕴含着数字时代青年的生存理念和价值追求,其背后的传播态势和社会文化风潮值得关注和深思。  相似文献   

4.
油价飙升、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收入下降,种种因素正在使崇尚简单生活的“理念社区”运动在美国再次受到追捧。市中心的“生态村”“理念社区”最初流行于上世纪60年代经济滞胀期的欧美,是指一群有相同生活理念的人选择居住在相对独立于主流社会的社区中,他们互相协作,创造一种反映他们共同价值观的相对简单的生活方式。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持续低迷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居民共同分摊生活开支的“理念社区”重新产生了兴趣。有统计显示,  相似文献   

5.
《创造》2011,(9):79-81
保护环境已然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话题。而有机生活也渐渐成为一种风尚潮流。以步代车,穿着简单,食用有机食品,这被理解为人们向自然回归的一种全新生活方式。“有机”风潮的兴起,即是人们对改善环境的关切,也是对食品安全压力的忧虑,深刻表达了人们重视内心、向往田园、尊重自然的一种选择。于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也就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最为向往的精神梦想。  相似文献   

6.
《创造》2011,(10):112-113,116
保护环境是当今的热门话题,而有机生活也渐渐成为一种潮流。以步代车,穿着简单,吃有机食品,这被理解为人类向自然回归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机”风潮的兴起,既可以说是食品安全压力下的一个方向,又可说是人们重视内心、向往田园、尊重自然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短工化是青年农民工就业不稳定的重要表现。频繁的换工以及间歇性自愿失业既是青年农民工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其个性彰显的具体体现。在个性彰显的背后,是青年农民工对生活价值以及对劳动意义理解在起作用,也是导致青年农民工短工化个体原因的内在逻辑。体验式的打工归宿、个体性、舒适化的生活价值观体现出青年农民工对城市打工生活"奔头"的异化理解。对劳动意义的扭曲认识以及劳动与生活关系的紧张化,导致辛苦劳动与有闲生活的关系对立化,且难以调和。劳动与生活的交替进行成为青年农民工调节劳动与生活关系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精致生活是一种人人向往的生活,但对于“伪精致”青年来说,他们渴求这种生活而不可得,只好通过对现有生活进行视觉包装的方式,才能在灵魂深处营设一块虚幻的“精致之地”。“伪精致”青年对既有的生活进行伪饰和扮靓,有其深层次的缘由,而在“伪精致”背后所潜隐的生活压力和精神焦虑也值得探究。要使青年“伪精致”转变为“真精致”,“伪精致”青年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精致”梦想,社会各阶层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和关爱,而党和政府也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照和帮扶。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跨世纪”几乎成为出现与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怎样认识“跨世纪”,怎样认识与评价当代中国青年,以及青年所面临的新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在千禧年成为不少青年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工作者和报刊媒体关注的焦点。   历史性的“跨世纪”与大有希望的青年人   有关“跨世纪”含义的认识与理解会有多种角度。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苏颂兴认为,对于“跨世纪”,从时间上理解,是指旧百年的过去,新百年的来临;而真正理解“跨世纪”,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从国内外大环境看,当代中国青年的生存与发展起码正面临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炒股票、搞期货、买卖债券、房地产投资热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大景观。然而,随之而来的经济“泡沫”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新课题。 一、“泡沫经济”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把“泡沫经济”简单定义为经济生活中资产价格的异常膨胀,这是从现象和表层对“泡沫经济”的理解。实际上,作为资产价格一部分的商品价格,它的波动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因而,  相似文献   

11.
一个历史机遇:青年将在参与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运”已成为当今一代青年人极其重要的精神象征符号 参与“奥运”,青年将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高度结合者“奥运”将构成青年公益型参与及现代思想素质提升的一个平台“奥运”将为青年成才和实际利益的满足,创造一定的具体条件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在现代性话语的支配下,独龙族社会往往被贴上了“原始”的标签。在充满悖论的现代社会中所形塑的发展话语,其内核是已被意识形态化扭曲了的进化论。它一直产生着极为不幸的多重结果。独龙族三位一体的经济体系呈现出与其他民族社会在经济与文化上的极大差异,蕴含着“低度生产”“不过度攫取”“接受自然馈赠”等不同于现代社会主流价值文化的理念,也正是这种差异,为我们展现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不同生活模式和文化特征。全方位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生计方式的立足基点、行为准则,多样化的生存技能等等,对现代社会单向度生存选择的质疑,具有一种强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快餐:量大吃不饱刘宏森(上海《青年学报》杂志编辑)如今30岁左右的人或许还记忆犹新:邓丽君的歌是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代表身份进入当代大陆青年的生活之中的。在邓丽君登陆之前。大陆青年,总是被告知大寨老英雄贾进才的那碗“冰碴饭,”或是马克思主义千条万条,归结起来就是一条“斗争!”这似乎构成了那个时代大陆青年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当这样的青年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时,一些人震惊了。邓丽君告诉大陆青年的是:生活不应该是“冰碴饭”和“斗争”,而应该是“美酒加咖啡”和“爱自己、爱他人”的“小城故事”。邓丽君的歌所以能在大陆青年中独领风骚好几年,并成为今天青年人争相抢购珍藏的经典,根本原因就在于邓丽君的歌带给当代大陆青年把握生活的新的方式。以邓丽君的歌为代表的港台文化对当代大陆青年的影响是深刻的。然而,这种影响在邓丽君之后却消弱了。大多数港台流行歌曲基本上都是对邓丽君的重复和摹仿,是“美酒加咖啡”的更为拙劣的翻版;被翻来覆去唱了10多年的“爱”,似乎也越唱越少了“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清纯和“小城故事多”的温馨。在邓丽君之后,港台文化提供给大陆青年的主要是量的积累:铺天盖地而来的永无休止又曾似相识的“肥皂剧”,有病  相似文献   

14.
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最终指向的价值体系。但是,当前新闻业对人文主义的追求,有许多都偏离了“人”这一最终指向。本文试图通过中西新闻传播活动中出现的对人文主义理解的偏差的比较,发掘人文主义的普适性内涵,使其真正成为全球新闻业共同遵循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陈赟 《探索与争鸣》2023,(4):163-176+180
费孝通以“多元一体”理解“中华民族”的格局,“中华民族”在“名”上是现代的发明,在“实”上却与中华文明同样悠久,西方族裔民族主义视角不但不能理解它,反而会解构它。当代学术界倾向于以“多元性”解构族裔民族主义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单一对应原则,而对“一体性”不够重视。然而,正是这种“多元”中的“一体性”,才是中华民族在有实而无名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始终具有凝聚性与向心力的奥秘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立身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四项内容理解这种“一体性”:一是“中国”认同,构成多个具体民族的凝聚中心;二是礼义,一种基于华夷之辨的文明论归属;三是斯文,一种超越具体族群及其社会的文化宇宙;四是经史,一种在民族混杂流变中的处变贞常之道。2014年起,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推出了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总主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于2022年11月20日—2023年1月7日举办,主...  相似文献   

16.
一段时间以来,“躺平学”持续引发社会对年轻人生活状态的激烈讨论与碰撞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不同的人、不同的出身、同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这个问题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支持者认为,“躺平”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低欲望、低消费,是对无意义“内卷”、不合理工作制度和高房价等的无声反抗;而反对者则痛心疾首,认为“躺平”就是啃老、不思进取,试图以个人未来的发展和青年应担负的责任等,说服青年人重新“站起来”.  相似文献   

17.
"阿巴多"是哈尼族奕车支系青年人的一种聚会交友活动。青年异性配对成双,以酒会友,以歌达意,其目的却并不仅仅在于交友或恋爱。从活动的内容、意义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来看,"阿巴多"是一次培养青年人性观念、生存理念和生活智慧的青春期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青年人不仅获得了应对未来生活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技能,而且通过相互的交流和沟通,其本身成为构建和巩固整个奕车社会关系网络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一、当代青年成长的“文化基因”当代青年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关键于其心理状态的成熟和倾向于现代比,因为日常行为往往是深层心态的折射,只有当这一代人的心理特征真正倾向现代化时,我们才能充满自信地说,中国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出现了。可以说,当代青年心态的现代化转型是他们得以确切存在的实质内核。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描述评估当代青年生活  相似文献   

19.
“80后”青年与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并肩成长,多元文化的土壤塑造了其思想开放,观念活跃,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创业中依托对高科技敏感占有的专利,彰显个性,追求人生潜在价值,同时充分享受时代馈赠的时尚生活,造就了“很我”的风格。他们是时代前进中的风向标。“80后”青年群体特征越来越被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解读“80后”青年群体特征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创业方式、生活方式,可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络,因为青年是时代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挑战与机遇:当代中国青年社会化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是青年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首先取决于青年所处的社会地位。边际人与顺应主义的社会化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或青年研究理论,以“边际人”作为青年社会地位的代名词。所谓“边际人”,“在社会学上指的是一种处于各种文化边缘,而未能真正进入或被某种文化同化的人,有时它又指一种正准备进入但尚处在一种可能性之中的人”。①看来,对青年的“边际人”规定,一方面是相对于一个“中心”而言,青年处于边际的地位。这是由于社会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