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二战后至80年代中期美国女性就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就业率不断提高、粉领职业兴起、女性职业向上流动的可能性加强、女性的工作时间呈现多样性、已婚女性占就业女性群体的比例不断增高。女性就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经济的需要、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对女性就业态度的改变、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家庭结构的变化、女权运动为女性权利的争取以及联邦政府颁布的立法支持等,可以看出二战后的女性就业发展已经成为美国女性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提高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2.
拉美国家青年人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的解决 ,不仅取决于拉美国家的经济政策 ,而且取决于它们的社会政策和教育政策。青年人就业问题已是当前拉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东北老工业基地女性就业理论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并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在这个振兴过程中,如何促进女性就业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时间配置理论推导出女性"三部门"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及其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该地区产业结构重工业化、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等特点,这些都严重影响女性就业和再就业。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劳动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中小企业创业和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女性就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拉美国家,非正规就业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21世纪以来,已在国际上探讨40年的非正规就业正式被纳入国际统计的范畴。21世纪拉美国家劳动力市场发生的主要变化有:经济活动人口上升,劳动参与率节节攀升,女性劳动参与率大幅提升,但总人口增速放缓,且失业和非正规就业水平居高不下;拉美国家吸纳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提升。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金融危机等众多因素导致拉美非正规部门就业长期维持在高水平上,非正规就业为拉美国家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失业问题以及缓解贫富分化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印度的就业政策措施与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业问题在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 ,既是经济问题 ,也是社会问题 ,它对印度市场经济能否平稳运行影响极大。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对于弥补市场经济运行中给社会贫弱阶层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它也是印度政府对市场经济中利益关系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对社会保护的界定不能仅仅停留在"保险"和"救济"的认识上,它应该是一个比社会保障更为宽泛的概念。从性别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公平的经济和社会机会,妇女受到的社会保护明显少于男性。强化社会保护政策是推动两性平等、提高妇女经济和社会地位、增强妇女抵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和就业改善女性人力资本、弥补养老体系的制度缺陷、发展非缴费型的社保制度、帮助妇女处理好就业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关系,是拉美国家在完善社会保护体系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振兴东北中的扩大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个经济社会系统工程,各方面的改革都是重要的,但是不同方面的改革并不是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也不可能是同步进行的。振兴东北的首要目标要从经济增长转向扩大就业,不能把就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配套措施来考虑。目前有两个认识误区:一个是经济增长会自然解决失业问题;另一个是东北地区人口规模较大,而且面临新增就业人口的高峰,高失业率将是一个常态。扩大就业有4条措施:一是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是建立新型劳动就业体制的核心;二是建立公平竞争、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降低-切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交易成本;三是补充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养老金和失业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是中央政府的援助政策的重点;四是解除对关键中间产品市场的垄断,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组织的演进。  相似文献   

8.
1998年换届以来的联邦德国政府推出了多项旨在促进东部经济的政策和措施.除继续执行第一阶段"团结公约"外,这方面的政策还有:第二阶段"团结公约"(2005-2019),"增加就业措施","减少青年失业紧急计划","就业联盟"和其他积极就业市场政策.本文就德国东部近年来经济发展现状、联邦政府东部经济政策、积极就业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和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9.
作为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或者说是"外向一内向一外向"三种"钟摆式"的发展模式,因而拉美国家的劳动力就业也呈阶段性的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拉美劳动力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就业具有不同的特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口替代工业化对劳动力的吸纳;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导致就业恶化;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政策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美劳动力就业出现的突出问题是:大规模、无序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拉美的"超前"城市化;具有反周期特征的非正规就业成为提供新增就业的主体;经济全面开放带来的贸易增长和就业变化掩盖了国家间和部门间的差异性.拉美国家在就业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就业政策选择的启示是:就业增长在长期内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而非增长速度;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之间的矛盾;充分利用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契机认真研究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蒋茂霞 《东南亚》2009,(4):60-65
印度政府长期致力于从经济、政治、法律等各方面促进女性发展,从为女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帮助女性在经济上获得独立、消除性别歧视等方面入手,使女性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人数和经济活动的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尽管如此,印度女性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日本终身雇佣和年功工资惯例的形成与日本的经济、历史和文化有关;该惯例有利于劳使双方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在工人之间和劳使间形成相互信赖的关系网络.终身雇佣相似于重复博弈,容易诱发合作关系;随着日本经济的变化,对解雇实施规制有损于社会福利;制度的互补性迟延了该惯例的演化;未来的日本雇佣工资制度将是终身雇佣惯例和流动性劳动力市场体制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广西民族大学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顺应面向东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新动向,创建了"2+2"项目人才培养模式。文章分析了东南亚方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细化了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指标,并提出提升东南亚方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以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资本竞争力,突显中外合作办学及人才资源开发这个教育文化领域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是新加坡的唯一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并坚持大力投资教育,建立完善合理的用人机制构成了新加坡人才立国战略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14.
魏敏 《西亚非洲》2012,(3):141-152
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土耳其已经成为新兴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国家。在土耳其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土耳其的旅游产业在创汇增收、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不仅支撑并拉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发展,也为解决国内就业问题做出了独特贡献。目前,土耳其旅游业正处于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其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爱军 《东北亚论坛》2012,21(3):121-129
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属性的"社会和谐",指的就是社会诸矛盾以及矛盾的诸方面之间,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因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所达到的矛盾化解状态。"民生",指的则是普通民众或百姓的生存与生活。"民生"与"社会和谐"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性,民生问题的凸显正是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民生问题的解决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东北地区社会和谐的构建,往往取决于能否切实解决普遍性的和特殊性的民生问题。不过,在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民生问题的时候,重中之重是一定要结合东北地区自身的区位优势来兴办实业,广开就业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能否发挥出地域特色来兴办实业,是解决东北地区民生问题和构建社会和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日本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高等教育入学率、就业率、学科类别、职业类别、学历类别和年龄类别等几个视角,分析探讨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就业的问题.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二战以后日本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与就业状况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的民主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女性的就业形态由原来的M型就业模式向持续就业模式的转变,从而促进了女性入学率和就业率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印度农村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现象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难题。为维护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权益,印度政府在农村就业保障工作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持续努力,综合运用立法、公共就业工程项目、开发职业培训计划等政策工具保障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并取得一定成效。我国在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时,可以借鉴印度的经验和做法,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8.
I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Aristotle refers to Socrates five times: four references are to the contentious Socratic doctrine that “virtue is knowledge” the fifth is in the discussion of irony, “such as that of which Socrates was accused.” These issues are not conjoined accidentally. “Manifest appearances” attest that we can do worse than we know or know better than we do. Yet, the “problem of incontinence'’ is only half of the problem of the divergence of character and intellect, the mediocre and the extravagant in virtue. The other half of the problem is the capacity of some to do or act better than they know, vice's ability to imitate virtue, the disloyal talent's employment of demagoguery, the clever vice of iro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