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刑事技术是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的理论和成果为基础,发现、记录、提取、检验及鉴定与犯罪相关联的物证,为侦查和审判工作提供线索及证据的边缘法律学科,它兼具技术科学和法学的双重属性。鉴于刑事技术学科的特殊性质,刑事技术工作既要注重科技创新,又要注重制度建构。完善刑事技术的相关制度,可以依据其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参照刑事技术工作内容进行。其基本思路是:以《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为基准,以各地成熟的刑事技术工作规范为参考,尽快完善有关现场勘查和物证鉴定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4页。)我国刑事证据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一门部门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系统,同样需要不断从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成果中汲取养料,通过精选、咀嚼与消化,不断丰富与发展研究的内容,以保持自己的活力。因此,探讨系统论的原理在刑事证据理论中的运用,不仅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也是我们法学研究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刑法体制中,兜底性罪名是刑法废止类推原则到确立罪刑法定原则过程中的产物。作为一个具有口袋性质的罪名,寻衅滋事罪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刑事立法上,具有罪名与犯罪构成的法定性;刑事司法上,具有构成要件要素解释的必要性。信息网络空间既有"工具属性",也有"公共属性",新司法解释对"公共场所及其秩序"的解释是有权解释,使该罪名的构成要件要素更加清晰,其口袋并未突破。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刑法体制中,兜底性罪名是刑法废止类推原则到确立罪刑法定原则过程中的产物。作为一个具有口袋性质的罪名,寻衅滋事罪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刑事立法上,具有罪名与犯罪构成的法定性;刑事司法上,具有构成要件要素解释的必要性。信息网络空间既有"工具属性",也有"公共属性",新司法解释对"公共场所及其秩序"的解释是有权解释,使该罪名的构成要件要素更加清晰,其口袋并未突破。  相似文献   

5.
论刑事政策学的基本内涵与研究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在理论逻辑上界定为“刑事政策”,在基本层面上可以明确限定为同犯罪防控相关的所有社会公共政策,既包括以刑事法律为表现形式、以刑事类措施为手段特征的社会公共政策,还包括不具有刑事法律的表现形式或者不具有刑事类措施的手段特征、但是具有防控犯罪价值内容的其他社会公共政策。刑事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刑事政策学的宏观研究对象是刑事政策的内涵界定与关系属性,中观研究对象是刑事政策的结构体系与运行过程,微观研究对象是刑事政策中的刑事法律政策。  相似文献   

6.
刑事和解制度是近年来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以该制度的含义、内容、价值、移植等为论题的论著较为常见。但关于被告人在刑事和解制度中承担责任的属性如何,尤其是将此制度从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交叉的角度来探讨的还不是很多。从刑事和解的基本问题着手,对该制度的价值进行探讨,以逐层分析它作为一种责任承担方式所具有的刑事和民事属性,对刑事和解这种责任的一体承担模式进行一些跨学科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环境危机主要是由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一般具有三种属性,经济属性、生态属性、精神属性。以前人类的活动只关注环境的经济属性而忽视其生态属性、精神属性,单纯的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枯竭。环境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其基本理念是保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此基础之上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金融刑法学是金融法学和刑法学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部分重合关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研究金融刑法的目的是加强金融刑事法治建设,明晰金融刑法法治的双重内涵,强化普遍性的积极预防金融刑事政策,为构筑我国安全有序的金融秩序,为推动中国金融业发展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刑事初查作用、证明对象与初查主体、行为及初查证据都显示初查具有侦查属性。借鉴域外各国刑事初查立法实践,结合我国立法、司法经验,通过侦查的三段化改造来完善刑事初查是一种有效途径。明确初查的法律地位,把立案纳入到侦查程序并相对独立化强制侦查阶段,将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监狱的刑事惩罚是监狱最原始和基本的属性。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人民属性决定了监狱惩罚具有强烈的政治正当性。监狱惩罚以罪犯人身自由为主要调节载体,基于刑期、义务设定和狱内待遇等得以实现,是一种必要的、节制的合法强制。对监狱制度缺乏自信,忽视对国情民意和法律文化传统的研究,导致一定程度上罪犯权利的泛化和惩罚的弱化等现象。因此,在统筹推进以政治改造为统领的"五大改造"中,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彰显我国监狱的惩罚属性,协调好惩罚罪犯与改造罪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公安院校现有刑事法学课程教学因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致使学生对刑事法学知识的掌握呈现碎片化倾向,未能形成整体刑事法学思维,无法综合分析刑事案例。以刑事一体化思想为指引,构建公安院校刑事法学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步骤地展开刑事法学课程深度融通教学,是改革当前公安院校刑事法学课程教学模式的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网络虚拟财产基于玩家与运营商之间的服务合同产生,具有债权属性;而它在特定范围内的对世性和直接支配性,又使之兼具物权属性。发生在玩家与运营商之间、玩家与玩家之间的网络虚拟财产纠纷日益增多。虽然我国对此类纠纷的法律规制在司法实践中已有所涉及,但在立法上至今仍是空白。因此,应当加强民事、刑事领域的相关立法,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系统中的重要一极 ,是整个刑事法学所共同关注的理论课题。因此 ,刑事被害人理论是一个体系化的理论结构。刑事被害人理论的体系结构 ,应当以犯罪被害人学为前锋 ,以刑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为主体 ,以刑事执行法学为补充。当前 ,我国的刑事被害人理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由于刑法学和刑事执行法学对刑事被害人缺乏应有的关注 ,我国的刑事被害人理论体系因此尚难以形成  相似文献   

14.
刑事技术教育是我国公安教育过程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满足社会发展和打击犯罪需要,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明确刑事技术的学科属性,改革教学方式,可采取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强化实验主导刑事技术课程、保持刑事技术教育的活力,以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打击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司法改革究竟是一种司法的生长过程还是一种工具的完善过程?这是一个始终困扰中国法学的问题。本文力图通过研究中国司法改革在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来揭示中国司法改革作为一种社会过程的发展规律。中国的司法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始终无法摆脱工具适应性调整的属性,相对而言它的自觉性则可能是一种预料之外的副产品,带来的观念上的突破与司法功能设定中的工具属性构成了中国司法改革中持续的紧张。为了缓和这种紧张,一种言行不一的实用主义态度就成为了当下中国司法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6.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先进司法应用技术。此项技术主要运用心理学中有关记忆的原理,通过检测犯罪嫌疑人有无涉案的犯罪心理痕迹,达到区分作案者与无辜者的目的。目前,此项技术主要运用于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尤其在侦查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此项技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原理的科学性与结论的可靠性已得到实践的证实。在肯定犯罪心理测试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测试结论的证据属性。当前我国犯罪心理测试制度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等问题,应从立法与司法角度规范此制度,从而促进其得到正确运用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法律职业应当由受过系统法学教育的人从事,这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的作法。我国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法学教育具有两重性,即教育属性和职业属性。法学教育固有属性要求它与法律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法学本科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的联系应当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法学本科教育应完成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8.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现象、规律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与刑法学、刑事侦查学等刑事法学相比较 ,在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有不同之处 ,但又存密切关联 ,主要表现为理论体系上的关联、研究对象上的关联和研究内容上的关联。研究犯罪心理学与其他刑事法学之间的关联 ,对犯罪心理学与其他刑事法学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刑事初查程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立案之前的初查程序一直是困扰侦查机关的难题。对于初查可以采取的方式和初查的内容,理论界存在很多分歧,实践部门也各行其是。在用比较法角度考察初查程序的“应然”状态下,可看出我国的初查程序在法律属性上处于一种极其尴尬的境地,存在根本性缺陷。为保证刑事诉讼目的的顺利实现,必须对我国的刑事初查程序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20.
社会各界对加密资产的属性有不同的认识。正是因为对加密资产属性的争议,刑事司法判决中对非法获取他人加密资产的行为是定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还是定盗窃罪、诈骗罪等存在分歧。这明显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的同案同判的要求。司法判决中法官应当透过加密资产数字存储方式认识其财产属性,并基于加密资产的财产属性对涉及加密资产的刑事案件中的行为予以正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