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对双峰驼前胃腺囊区的组织结构和腺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双峰驼前胃3个腺囊区的组织构造基本一致,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每个腺囊区都可分为有腺部和无腺部。有腺部表面衬以单层柱状上皮,固有层较厚,含较多的黏液腺,腺细胞主要为黏液细胞,另有少量的壁细胞和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的超微结构与牛、羊真胃贲门腺中的同类细胞相似。无腺部的构造与非腺囊区类似,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表层角化明显;固有层薄、无腺体分布;黏膜肌层薄且不连续。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牦牛输卵管的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妊娠期牦牛输卵管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牦牛输卵管壁具有3层结构,分别为黏膜、肌层和外膜.黏膜上皮主要由纤毛细胞、分泌细胞及少量基细胞和栓细胞组成.妊娠期牦牛输卵管漏斗部和壶腹部分泌细胞顶部有突起,漏斗部分泌细胞的突起呈现2种类型:一种突起中不含核,细胞胞浆的核上区和突起中可见过碘酸雪夫氏(periodic acid Schiff,PAS)反应阳性颗粒;另一种突起中含核,但无PAS反应阳性颗粒.壶腹部分泌细胞的突起均属第一种类型,峡部分泌细胞顶部无突起.固有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峡部固有层中含有浆液性腺.黏膜形成纵行的初级皱襞.漏斗部和壶腹部皱襞高而窄,分支多;峡部皱襞矮而宽,分支少.肌层主要由环形肌组成,从漏斗部向后,肌层逐渐增厚,峡部达到最厚.外膜为浆膜,在输卵管系膜处为结缔组织.  相似文献   

3.
水牛自然感染巨盘腹袋吸虫(Gastrothylaxmagnadiscussp.nov)成虫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虫体体表具有环行横纹、凹窝和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泡状结构及息肉样圆突,没有小棘。横纹在腹袋口与腹吸盘之间较致密,排列规则,在虫体前端发生不规则的间断,形成息肉样结节。泡状结构多分布在口吸盘周围,为单生,以柄与体壁相连,似水泡状,其表面无纤毛;分布在其它部位的泡状结构多为簇生;体后1/3没有泡状结构。腹袋口周围的体壁如海绵状,无泡状结构,周围布满息肉样结节。  相似文献   

4.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双峰驼心脏组织结构的特点为:心内、外膜中含有较丰富的纤维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心肌膜厚,心室与心房的肌束间均有数量不等的脂肪和结缔组织;心室内膜中的浦肯野纤维间以闰盘连接,纤维里的原纤维较粗但松散,它们在闰盘处数量较多,并与闰盘垂直分布;心肌纤维粗大,其肌丝区间有丰富的成行排列的线粒体,线粒体嵴较长,甚至构成典型的同心板层状。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鲵维氏气单胞菌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病理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维氏气单胞菌自然感染大鲵的肌肉、肝、肾、肺、肠道等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肝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肝细胞空泡状变性,肝血窦内见大量血细胞;肾集合管中可见少量蛋白样物,血管球扩张,有的溶解坏死;心肌纤维溶解,甚至坏死,可见充血和出血;胰细胞颗粒变性;肺偶见充血;脾索排列紊乱,脾窦中充满大量红细胞和巨噬细胞;肠道内肠绒毛溶解脱落,有充血现象;肌纤维蜡样坏死,肌细胞核浓缩凝固,深染,破碎。证实,维氏气单胞菌能使中国大鲵的多个组织器官出现严重的病理变化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宁都黄鸡主要免疫器官的显微结构与机能特征,采用制作石蜡切片和HE染色的方法观察了宁都黄鸡脾与法氏囊的组织结构;应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鉴定了其肥大细胞的分布。结果显示,脾结构由被膜和实质构成,被膜伸入实质形成不发达的小梁,实质包括红髓和白髓。红髓位于白髓周围,分脾索和脾窦;白髓贯穿整个脾,包括动脉周围淋巴鞘以及少量脾小结。法氏囊壁结构可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固有层为法氏囊最厚的一层,其内含有许多排列紧密的淋巴小结样结构。肥大细胞经染色呈紫红色,脾中的肥大细胞体积较小,主要分布于红髓和白髓交界处;而法氏囊中的肥大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主要分布于黏膜下层。结果表明,宁都黄鸡的脾和法氏囊与其他家禽的同种器官具有一定的结构相似性,其肥大细胞具有异质性,对宁都黄鸡的疾病防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17例自然感染巨盘腹袋吸虫的水牛,剖杀前表现消瘦,贫血,下颌水肿;剖杀后可见肝脏肿大,膈面和脏面粗糙,被膜增厚,散在出血点。瘤胃粘膜脱落,有出血斑或出血点,并有大量成虫寄生。真胃有出血点,粘膜脱落。小肠粘膜表面有充血区和出血斑点。组织学检查见肝小叶间质增生、增厚,胆管、胆囊壁增厚,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分别发生局灶性坏死、点状坏死或广泛性坏死,窦状隙有大量的炎症细胞。瘤胃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表层角质化明显,固有层胶原纤维玻璃样变,血管充血、扩张,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坏死、脱落,粘膜下层毛细血管充血,固有膜内有多量炎性细胞浸润,肌纤维玻璃样变,肌间水肿,肠腺大量增生。在肝、真胃和小肠的组织切片中见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童虫。  相似文献   

8.
大鲵体表溃烂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病理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自然发生体表溃烂病大鲵的皮肤、肌肉、肝、脾、肺、胃肠道、肾等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肠道黏膜层、黏膜下层及浆膜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细胞大量坏死;肝中央静脉扩张淤血,肝细胞肿胀,体积增大,部分肝细胞胞浆及胞核淡染、溶解、消失,只剩下细胞轮廓,肝间质充满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肾间质出血,大量红细胞浸润,肾小球毛细血管严重扩张、充血,肾小囊扩张,部分肾小囊内可见均质红染的蛋白样物质,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溶解、消失,管内有大量管形出现;脾实质细胞弥漫性坏死;肺泡腔内充满数量不等的红细胞;肌肉可见间质水肿,间隙增宽,肌纤维零星分布;部分肌细胞肌浆凝固、红染,有的肌细胞胞浆溶解成蜂窝状,甚至胞浆大量消失,只剩下肌膜.表明,患病大鲵除体表皮肤肌肉变化外,肝、脾、肾等重要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采取10头健康乳牛的咽后淋巴结,按常规制备石蜡切片,用兔抗牛S-100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了健康乳牛咽后淋巴结内树突状细胞(DC)的分布。结果显示,在咽后淋巴结中,S-100+DCs不仅分布在皮质,而且在髓质中也有大量分布;在被膜下窦内也有S-100+DCs,在皮质的最外层有较多的S-100+DCs;在淋巴滤泡中,滤泡树突状细胞(FDCs)呈S-100阳性标记,而在淋巴滤泡之间则有少量的S-100+DCs;髓质中有大量的S-100+DCs,多数呈贴壁分布,少数散布在窦腔内。表明,在正常乳牛咽后淋巴结内就有树突状细胞分布,一群是皮质树突状细胞,另一群是髓质树突状细胞。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蛋鸡输卵管中肥大细胞的形态和分布,探究输卵管中肥大细胞的发育规律。结果显示,在56日龄首次观察到输卵管中肥大细胞;随着日龄的增长肥大细胞数目增加,210日龄时达到最大值。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输卵管的上皮下、黏膜固有层、肌层等部位,具有围绕血管分布的特点。漏斗部中肥大细胞数目最多,峡部最少。结果表明,输卵管中肥大细胞210日龄时达到最大值,较肠道发育晚,这一结果为预防蛋鸡生殖道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黄淮白山羊冠状动脉、心肌组织结构及其CX-43蛋白的分布特点,将10只健康成年黄淮白山羊经麻醉后颈动脉放血致死,取其心制作标本。一部分通过冠状动脉血管铸型标本制备,心肌及冠状动脉标本常规石蜡切片,经MASSON三色、VV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显微观察并摄影;另一部分冠状动脉标本通过戊二醛磷酸盐缓冲液固定后,于60℃300 g/L的KOH溶液中浸泡、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冲洗、37℃胶原纤维酶Ⅱ溶液处理6 h后通过20 g/L鞣酸浸泡2.5 h,10 g/L四氧化锇浸泡、梯度乙醇脱水,喷镀氯化金,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摄影。结果表明,黄淮白山羊冠状动脉主要形成左冠状动脉旋支、前降支、左前降支对角支及窦房结支;右冠状动脉可形成右冠状动脉旋支,前、后降支和窦房结支等重要分支,黄淮白山羊冠状动脉属于左优势型。弹性冠状动脉管壁中弹性纤维捆扎成束,部分弹性纤维呈螺旋状,肌性冠状动脉管壁平滑肌丰富,少见或偶见弹性纤维。隔缘肉柱心内膜下方分布有浦肯野细胞束,小动脉位于其近中央分布;乳头肌细胞排列整齐,细胞间有少量胶原纤维,浦肯野细胞束沿乳头肌中血管边缘分布;心耳心肌细胞间的胶原纤维明显多于室中隔心肌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含量;CX-43蛋白主要分布于隔缘肉柱、乳头肌、心房和室中隔的心肌细胞连接处和浦肯野细胞胞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实验性小鼠正常多房棘球蚴以及应用西药丙硫咪唑、中药(消包丸)、中西药治疗等条件影响下的多房棘球蚴进行光、电镜观察。光镜观察结果,小鼠正常多房棘球蚴角质层板层纹理不明显,生发膜由2~3层细胞构成。囊腔内有大量原头节和育囊。经过药物治疗的小鼠多房棘球蚴都出现角质层和生发膜变薄,生发膜细胞变性坏死,囊腔内无原头节或育囊,PAS阳性反应减弱或消失。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正常多房棘球蚴角质层由疏松排列的纤维和颗粒构成。生发膜有大量发育良好的微毛伸入角质层内,皮层区有许多具有单位膜的空泡及少量微管。皮层细胞区主要由皮层细胞和肌细胞构成。经过药物治疗后角质层纤维和颗粒数量减少,甚至完全消失,是透明状。生发膜微毛变得粗短或消失,皮层空泡增多,微管扩张破裂,线粒体固缩,高尔基体与粗面内质网解体,胞浆内出现大量脂滴,严重时生发膜细胞变性坏死形成髓样物质、不定形物质。病理变化以中西药治疗组最明显,其次是西药和中药组。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分别对3例宠物家兔患子宫肿瘤进行病理学分析。通过石蜡切片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病理学诊断及分析。病例一,子宫肿块显示乳头状突起,腺上皮呈假复层或复层。肿瘤腺上皮细胞核颜色深,嗜碱性,核仁明显,细胞质稀少,有丝分裂低,异型性易见。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K强阳性、vimentin阴性,确诊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病例二,子宫内膜边界不清,伴肌层侵润,细胞筛状或实性排列,复层或多层,具有合体细胞聚集等特征。肿瘤上皮细胞由柱状、多角性细胞组成,嗜酸性,细胞质丰富,细胞边界清晰,细胞核深染,从卵圆形到椭圆形不等,核仁明显。其免疫组织化学表型AE1/AE3阳性、α-SMA阴性。肿瘤间叶细胞,细胞核呈梭形或多形性,有轻度或深嗜酸性纤维质,细胞边界不清,细胞核从卵圆形到圆形不等,核分裂现象易见,呈脉管侵润。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SMA阳性、AE1/AE3阴性、CD10阳性,确诊为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病例三,子宫内部充满组织液,局部呈虫卵状。有实体性组织肿块,瘤细胞梭形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核均匀,未见异型细胞。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SMA阳性、desmin阳性、S-100阴性。确诊为子宫多发性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对1日龄牦牛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数量变化进行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学特殊染色技术,分别对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上皮内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分布特点和数量变化进行研究,对各肠段分泌的黏液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呈依次减少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固有层淋巴细胞数量、肥大细胞密度从十二指肠向回肠呈依次递增的趋势,各肠段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上皮内杯状细胞从十二指肠到回肠呈增长趋势,十二指肠与空肠差异显著(P0.05),但两者与回肠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上皮杯状细胞分泌中性黏液,而空肠、回肠分泌酸性黏液或中性和酸性混合性黏液;十二指肠腺靠近黏膜层分泌中性黏液,靠近肌层分泌酸性黏液;小肠腺均分泌有中性和酸性混合性黏液。上述结果表明,1日龄牦牛小肠不同肠段黏膜相关免疫细胞数量的不同变化,显示了小肠黏膜为机体天然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