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渊  丁振国 《理论月刊》2012,(2):163-165
互联网深入大学校园既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学习和休闲娱乐的极大便利,同时也带来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日益凸显,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法重在引导的观点,并进一步探索了其引导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慎独”教育与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大学生网络主体行为中普遍存在着道德失范问题,其根源在于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危机.本人认为,认知"慎独"的精神本质,发扬传统的"慎独"道德思想,从目的性与过程性两个角度加强大学生的"慎独"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无疑是化解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张宁波 《传承》2013,(8):88-89
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些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挑战。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占领网络阵地、建立"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网、加强网络管理、建立高水平的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应对挑战的根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肖榕 《传承》2013,(6):102-103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引发了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网络本身的特点、网络道德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传统道德教育的淡化、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乏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等方面。鉴于此,应采取优化网络环境;健全网络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建立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强化自律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肖榕 《传承》2013,(8):102-103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引发了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网络本身的特点、网络道德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的不健全、传统道德教育的淡化、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乏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等方面。鉴于此,应采取优化网络环境;健全网络规章制度及相关法律;改变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建立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强化自律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信息网络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特别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带来了一些意料不到的负面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 ,必须针对大学生道德现状 ,与时俱进 ,对大学生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新生代”也适时而生。他们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对网络文化“一网情深”,宁愿相信网上有的,也不相信自己思考的。网络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活动效率,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增长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拓宽了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展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网络对他们的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促进其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网络的全球化,易导致他们道德价值观的错位、伦理情感的疏远、道德人格的缺失、道德意识的弱化、道德责任的丧失、道德行为的失衡。[1]因此,研究“网络新生代”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及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双 《青年论坛》2005,(2):41-42
互联网的拓展和高校计算机的普及 ,为大学生触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在充分体验到互联网方便快捷的同时 ,网络带来的价值冲突、责任感弱化以及网络犯罪等等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网络道德的窘状 ,而大学生正置身于这一令人堪忧的道德境遇之中。因此 ,分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 ,切实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能引导大学生及时摆脱困境 ,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9.
王锁明 《群众》2012,(12):52-53
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和娱乐的同时,如使用不当也会给他们造成伤害,其中首推“网瘾”问题。所谓“网瘾”,是指上网者对互联网产生的强烈依赖心理,他们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中,欲罢不能,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难以自拔。上网成瘾有游戏成瘾、聊天与交际成瘾、色情成瘾...  相似文献   

10.
网络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场所。网络交往作为新兴的交往方式有着鲜明的特点,但也给大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网络交往特点及对大学生不良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安全教育,以及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新生代”也适时而生。他们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对网络文化“一网情深”,宁愿相信网上有的.也不相信自己思考的。网络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活动效率,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增长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拓宽了他们的交往范围,扩展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尤其是网络对他们的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促进其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发展给中国社会各领域带来巨大的变化,也给高等教育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大学生是参与互联网的最大群体,网络已深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中,不断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实用性、适时性和多样性原则,实现网络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诞生延展和拓宽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场域和实践领域,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图景和新动力,同时也催生了网络空间道德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中坚力量,是网络空间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其网络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健康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积极推动和完善网络立法机制,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创新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正向的网络道德意识,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水平,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应然面向。  相似文献   

14.
网络生活方式是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由网络生存方式带来的大学生的“信任危机”与道德信仰的心理结构中的认知因素是冲突的;由网络生活方式导致的大学生的情感冷漠、飘浮与道德信仰的心理结构中的情感因素是冲突的;而且道德信仰价值结构的一元特性与网络信息的价值多元性、信息量的爆炸性也形成了冲突。  相似文献   

15.
于辉 《人民论坛》2011,(8):58-59
网络给人们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的道德问题。网络社会产生的信任危机、网瘾等现象,都需要有相应的道德尺度与标准进行规范指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规范网络社会道德秩序及网民思想言行的标准和尺度,应充分发挥其规范指导作用。同时,要倡导科学上网,树立网络社会正确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6.
王道勉 《政策》2002,(8):54-54
古人谓做官:“有德为瑞,无德为灾”。意思是说有道德的官史能给老百姓带来福祉、安定的生活,而丧失道德的官史只给老百姓带来灾祸与痛苦。  相似文献   

17.
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建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的网络道德问题,由于监督的弱化.需要加强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建设。确立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社会个体的道德修养,是促进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主要手段。在网络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建设中,儒家伦理思想的某些方面尤其是道德修养方法可以提供借鉴,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60年代现代社会进入到信息网络时代以来,信息革命正以迅猛的势头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着巨大的冲击。网络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也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许多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观念、道德风貌、价值趋向和行为方式。它的消极影响与积极作用与生共存,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认真研究的首要课题。网络信息传播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网络信息传播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使得学生可以独立…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全球化、开放化、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增强了大学生的自由民主观念.但互联网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意识形态西化、民族认同感弱化的危险,以及价值取向紊乱、社会责任感弱化、人际关系冷漠等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开辟新阵地,更新教育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加强网络道德与法规建设,引导大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树立正确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因特网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新兴的网络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变化,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相应的伦理道问题.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就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任何伦理道德也都是为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道德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社会事物和道德的配合出现了错位.面对网络发展中初见端倪的道德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