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民刑交叉案件管辖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刑交叉案件管辖专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国家机关在直接受理民刑交叉案件上的权限划分.我国目前民刑交叉案件处理模式具有管辖模式的多样性、司法理念的重刑性、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和判断标准的抽象性等特征,因而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程序启动的困境和实体裁判的困境.民刑交叉案件的管辖应坚持司法平等、司法民主、司法科学的现代法治理念,重构后的管辖模式应为"刑民并行"为主."先刑后民"和"先民后刑"并存,还有必要建立民刑交叉案件管辖冲突的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 怎样认识和评价孔子的法律思想,法律史学界是存在着分歧的。有人认为孔子只讲仁义,不讲法律,主张人治,谈不上有什么法律思想。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下引《论  相似文献   

3.
赵明 《法学研究》2013,(4):195-208
学界的主流意见认为,中华法系的主要特征在于法律与道德相融合,“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不融于源自西方的现代法治,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现代法治追求的障碍。这种认识未能深入中华帝国法制构架形成的历史动因,从而也就难以理解和揭示帝国立法的理性方面及其所蕴含的政治智慧。从中华帝国政治使命实现的视角去审视其“礼刑合一”的法制架构,就不仅能洞见它与“三代”礼乐文化传统的契合无间,更能准确把握这一法制架构的理性特征。帝国法制架构的泛刑罚化现象根源于帝国安全的军事化政治使命的实现,具有自治性的礼制规范的创立与维护同样关涉帝国安全与秩序的稳定。这是值得现代人们珍视的古代立法智慧。传统法制之现代转型的成功则有赖于政治家和立法者之现代世界观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4.
郑玉敏 《河北法学》2007,25(10):127-131
虽然民主是一种被现代各国普遍接受的制度,但是民主的含义并不清楚.德沃金认为要实现民主的合宪性,切实保护个人权利,必须对多数至上的民主增加一些条件限制,他提出了"民主的合宪性概念",设计了"依赖式民主观"和"合伙制民主观",主张民主通过司法实现宪政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的民主与法制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与法制长期以来,某些同志研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一种倾向,即仅仅从与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对比中来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而不是从本国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素质的研究着手进行抽象,予是,往往给人们一种印象,似乎社会主义国家从它建立的第一天起,其民主和法制就一定是“高度的”。然而,在实际上,高度民主和完善法制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在我国现阶段,高度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只是一个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6.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孔子“仁”的思想密切相关的,是他的“德教”思想。一、以德服人。孔子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力”就是暴力、刑罚。孔子曾经把“力”和“德”加以对比,认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在这里,孔子虽然没有完全否定“政”与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趋干成熟的历史时期,其法制的发达、法律制度的完备,对后世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以大量唐代史料为叙述基础,探讨唐代狱政思想产生之大体渊源,综述唐代监狱维礼护法,礼刑结合;慎枉刑狱,缓刑议狱;宽严相济,德主刑辅的狱政思想,以及其在监狱管理中的宏观地位与价值,从一个侧面研究了唐代监狱制度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8.
《论语·为政》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后汉书·陈宠传》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礼的纲常原则指导着古代法律的制定,礼的规范也不断促使法律化、条文化。循礼守法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要求,儒家思想通过引礼入法,将具体的礼制规范引入法律,礼成为是非善恶、罪与非罪的标准。本文着重从"礼"的起源、儒家思想中的"礼"在传统法中的体现、礼与法的关系、对"礼"的评析,深入探索"礼"对古代法律的深刻影响极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说(《礼记·曲礼》下)给周代“礼”、“刑”的研究工作,带来了不少混乱。略举两种对立的疏解:对于礼,郑玄注:“为其(庶人)遽于事、且不能备物,”故庶人不能行“礼”。黄氏裳提出反对的意见,他说:“周礼小司徒职民之器物,比闾共置,岂庶人之礼不备哉!王者制民之产,仰足以养民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虽夭、穷、废疾无告者,自有闾党使之相救相稠,岂是民穷而无礼哉!”对于刑,许慎说:“古《周礼》说:士尸诸市,大夫尸诸朝,是大夫有刑。谨案:《易》曰:‘鼎折足,覆公(饣束),其刑渥,凶’。无刑不上大夫之事。”孔颖达却说:“以大夫必用有德,若逆设其刑,则是君不知贤也。”(《曲礼》)过去的注疏家们只能按照自已的观点、见解,对原文作一些猜测和训诂。  相似文献   

10.
慎刑观是中国古代主流的刑法观,是传统刑法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古人所谓"制刑之义",即指刑事立法的宗旨,属于刑法观的基本范畴,也是慎刑观与重刑观两种对立的刑法观分歧的焦点之一,对该问题的解读是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慎刑观的前提和基础。按照慎刑观的理解,刑乃"不得已而用之"的"治恶之具",刑法的直接作用是"禁暴厘乱";刑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辅政助化","明刑弼教";而终极追求则是"以德去刑","刑期于无刑",以达到"刑措不用"的"大治"境界。儒家的"民本"思想、"仁政说"以及人性论是慎刑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景帝、武帝时人,约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86年。历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勤学好问,善于著述。他在充分掌握国家文献和民间资料的基础上,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史———史学巨著《史记》。《史记》虽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包含了丰富的法律思想。尤其是对司马迁德教与政刑的思想的分析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一司马迁认为,在治国理民当中,礼乐仁义等德教与法令刑罚等政刑相比,不能不占首要地位。他说,孔子曾指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相似文献   

12.
"法"、"刑"、"礼"、"德"、"律"是与古代法律活动相关的重要的古文字,它们各自代表着中国法律文化不同方面的特质,但对它们的整体性理解将获得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总体风貌的把握.每一种法律文化都有自身的思维方式以及合理性基础,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目的论关怀,"法"、"刑"、"礼"、"德"、"律"恰恰体现了中国法律文化在此类方面的根本特质.  相似文献   

13.
<正> 今天的法制是昨天法制的发展和继续。对于礼这一法制现象,我们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它的内容与演变,进而阐明它在整个中国古代法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成因。本文浅作这方面的尝试。一、礼的主要内容与(?)变礼滥觞于原始的宗教祭祀,但它演变为礼治观念,直至成为统治阶级安邦治民的手段,则是在宗法制度得到充分发展以后。所谓宗法,最早是为了保卫有着同一血缘关系的奴隶主大家族的政治、经济特权(特别是财产和权力再分配方面的利益)而从氏族制的基础上蜕变而来。周公制礼,“礼刑并用”,礼与刑一起跨入了西周奴隶制社会上层建筑的门槛,礼与刑相辅相成为  相似文献   

14.
一、依法行政是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精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依法行政方面有着许多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他的民主法制理论.归纳起来有这样一些思想:依法行政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必然要求.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种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  相似文献   

15.
一、转变以刑为主的法制观长期以来,政府法制工作的概念并没有被人们正确认识,只是简单地把法制工作等同于政法工作,认为一提法制工作就是打击刑事犯罪,这种以刑罚为特征的法制观,阻碍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使我国的经济与行政法制建设长期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以刑为主”是封建主  相似文献   

16.
马小红 《法学研究》2014,36(1):171-189
"中华法系"是在近代比较法研究中出现的概念,这个法系的核心价值观与根本制度是礼。但长期以来,学界在研究中将律作为中华法系的主干,而将礼束之高阁。有关礼的论述笼统而缺乏细致与具体,对礼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严重不足。正是这种几乎将礼摒弃在法研究领域之外的做法,使我们对中华法系产生了一系列误解。比如将"重刑轻民"、"以刑为主"归纳为中华法系的特点等等。在中华法系的制度构成中,律只是各种法律中的"一端",其地位与作用都远远不能与礼相提并论。但律在中华法系中确实又有其特殊性,这就是在礼的指导下,"律义"经历了一个由法而儒的演变过程。但这个过程恰恰证明了,在中华法系中占据主导与主流地位的是礼,而不是律。  相似文献   

17.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孔子是说,用政令来训导,用刑法来整治,老百姓知道避免犯罪,但并没有自觉的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用礼教来整治,老百姓就会具有自觉和廉耻之心,并且心悦诚服。孔子与卫文子还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对这里的论述作了发  相似文献   

18.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在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主题,其民本思想不仅传承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又为后世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制民之产","省刑薄赋"等基本理念,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礼刑并重,民刑不分,诸法合体,出礼入法,刑匡一统。中国古代法制史,实际上是贯穿着以礼刑为中心的历史。独立的刑法史与其他科学的历史一样,是研究该科学产生、发展、演化规律的历史,一般都要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即:1.结构。是就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上层建筑的演化,还是联系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基础来写。2.如何运用、取舍和解读史料。由于年  相似文献   

20.
人类进步有三方面文明成果: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文明"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作为现代公民,尤其是作为现代法治社会的法律工作者,律师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使得他们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必须不断提高法制文明的素质。作为山西律师界目前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律师集团,山西三晋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三晋所")在法制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