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孙志刚案看《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2003年3月17日晚,27岁的中国公民孙志刚行走在广州的大街上时,突然被广州市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收容,3月18日被送进收容遣送站,3月20日上午10时25分孙志刚死在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此后30多日,孙志刚的亲人在广州市奔走呼告,找了几十个部门,但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的儿子为何而死?究竟怎么死的?谁又该为此负责?4月25日,《南方都市报》首次披露此事,引来全国多家媒体的关注、转载,在神州大地引起强烈反响,最终惊动中央高层及海外媒体,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干预下,举世震惊的孙志刚案终于浮出水面。孙案为什么会引来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令亿万…  相似文献   

2.
2003年3月,广州发生了一起至今仍倍受国人关注的案件,在广州市打工的湖北籍青年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先被广州市天河公安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民警带到派出所盘问,后被作为“三无”人员送至天河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和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过程中因遭被收治的其他人员殴打致死。这一事件发生后,由于新闻媒体及时报道,以致国人皆知,北京邮电大学许志永等三位法学博士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北京大学法学院贺卫方等五位法律学者联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特别调查程序,审查《收容遣送办法》,罗干、周永康、张德江…  相似文献   

3.
在今年6月27日上午被送上刑场的那一刻,原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护站护工乔燕琴也许终于意识到,他的名字将会和另一个人以及一部行政法规的名字一道,写进中国法制史。那另一个人就是孙志刚,行政法规的名字叫《收容遣送办法》。 2003年3月18日晚10时许,在穗打工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因没有随  相似文献   

4.
一、赔偿范围问题 (一)侵犯生命权基本内容是侵犯生命安全维护权,也即侵犯人的生命不受外来非法侵害的权利。孙志刚案就是典型侵犯生命权的案例。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件,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收容遣送站。  相似文献   

5.
徐宇丹 《中国律师》2003,(11):44-46
发生在今年春夏之交的“孙志刚案”,引发了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反思和批判。孙志刚因未携带身份证,无端被收容直至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人们在愤慨之余,在关切处理结果之际,5月16日,三位青年法学博士以公民的身份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收容遣送制度进行违宪审查。6月20日,国务院发布第381号令,决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自今年8月1日起施行,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国务院以超乎寻常的工作效率,出台了体现权利本位、人文关怀的新法,果断地废止了收容遣送办法。这样的速度这样的…  相似文献   

6.
近来孙志刚惨死广州一事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悲痛之余,人们开始思考造成孙志刚之死的原因。有人认为执法人员素质太低是直接原因,也有人认为将现行的国务院的收容遣送规定上升为法律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本人认为,只有根本废除收容遣送制度才能避免类似孙志刚这样的悲剧重演,为什么要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呢?因为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项违宪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沈阳黑帮头目刘涌改判死缓案令舆论哗然乃至激起公愤,这无疑是今年继孙志刚收容被伤害致死案之后,媒体和公众最为关注的又一起重大案件,刘涌改判案已经成为上至专家学者下至黎民百姓津津乐道的焦点.据法制日报网站和中国普法网9月3日报道,"据可靠消息,受到舆论广泛关注的辽宁刘涌一案,已引起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抓紧对此案的审查."近年来,从刘晓庆案到孙志刚案,司法与传媒的冲突可谓由来已久.刘涌改判死缓案再次让司法与传媒的冲突升级,人们正在对处于舆论哗然和民怨沸腾背景之下的司法审查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8.
焦友龙 《检察风云》2003,(13):56-57
湖北青年孙志刚命丧广州收容救治站事件发生后,引起舆论再次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公民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合理性提出质疑,而随着《立法法》的出台,这一制度的合法性也存在重大问题! 《了望》周刊最近载文指出:“孙志刚事件”和三博士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事件,也许将被记入中国依法治国的历史之中:这是中国公民首次行使违宪审查建议权,由此引发的关于全国人大应当尽快启动违宪审查制度的讨论,也将对中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志刚案与违宪审查”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少岭 《中国法学》2003,(4):189-192
由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和华东政法学院、《法学》月刊社联合主办的“孙志刚案与违宪审查”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3年 6月 3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 4 0余人到会参加了研讨。与会学者把孙志刚案件放在一个社会变革和法治发展的背景之下 ,围绕着宪法权利的保护和在我国建立违宪审查制度的紧迫性进行了研讨。关于法学界对孙志刚案的反应湖北籍青年孙志刚先生在广州被错误收容并被毒打致死事件 ,引起了全国乃至国外的广泛关注。贺卫方认为 ,孙志刚案件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系。假若类似的制度缺陷得不到解决的话 ,每…  相似文献   

10.
三位中国公民日前的一个举动引人瞩目——可能也引人侧目。他们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对一个行政法规进行违宪审查(见5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那个有“违宪”嫌疑的法规是个什么“东东”?区区六百字,寥寥十二条,可是从1982年5月12日发布施行至今,太岁头上没人给动过土,那就是《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而它的“实施细则(试行)”从1982年10月15日开始“试行”,“试”了二十多年还在继续“试”着。事情的缘起是近期影响巨大的武汉青年孙志刚命丧广州收容救治站事件。 这个事件的最新进展是“涉案的13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被公安机…  相似文献   

11.
近一两年,在全国700多个收容遣送站,每年有一百多万人被收容遣返回原籍,其中几十万人的收容地是广东,其次是北京、上海.  相似文献   

12.
在广州打工的湖北籍青年孙志刚被惨无人道的收容制度打死了!我没有震惊感,因为3年前我在<我向总理说实话>中揭露过据称是中国最文明的地方--上海,是怎样地残害千千万万被收容的农民工的;后来,我到了首都北京,我编发过国务院小城镇办公室关于农民工在北京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系列调查报告;再后来,找我来诉苦的被收容过的农民工越来越多了;再再后来,我无奈了、失望了,常常想到可怕的暴力革命和"9·11"恐怖主义.但当我得知孙志刚被打死的消息的时候,还是失声痛哭起来,因为孙志刚是替我而死的.  相似文献   

13.
2003年3月20日西安违规滞留民工,公安局长亲自向民 工道歉一事已经被多家媒体报道和讨论。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 重视,说明该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结合同样是发生 在3月20日的孙志刚一案,说明此类事件不分地域,问题出在 制度上,但执法人员滥用职权无疑是最直接的原因,如果不从根 本上解决,还会有更多的人步他们的后尘。所以,作为一名法律 人士在分析西安警方违规滞留民工一案时,对民警向民工的道 歉一点也感动不起来。  相似文献   

14.
“天堂里不需要暂住证”,这是孙志刚死后其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建立的一个纪念网站。自4月25日网站开创至今有25万人次浏览过,国务院废除《收容遣送办法》后,又有1万多人次上网向孙志刚献花、留言表达哀思。  相似文献   

15.
违宪还是违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志刚不是死于《收容办法》 ,而是死于对《收容办法》的严重违反甚至是犯罪。《立法法》不能证明《收容办法》违宪。《收容办法》制定于 1 982年 ,那时 ,《立法法》尚未制定。立法法只是宪法性法律 ,即使违背立法法也并不等于违宪。而且 ,宪法中有劳动义务的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由于行政管理的需要 ,根据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劳动义务作出一些收容遣送办法并无不当。  相似文献   

16.
年薪二十万的都市IT女白领,赴上海公司任经理仅四天就被卷入一起打击盗版软件的事件中,一头雾水的她来不及分辨什么就被上海警方关进了收容遣送站羁押,22天后,经朋友找到上海市纪委、上海市公安局、解放日报社等有关单位交涉,并筹款50万元才被保出来。出来后,想到在收容站里的屈辱遭遇,她质疑警方:自己有身份证、有护照、有职业、有固定收入,凭什么被关进收容遣送站?在辽宁省法律援助中心等单位的支持下,她状告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行政行为违法,要求对自己的遭遇进行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17.
艾佳慧 《中国法律》2010,(4):44-49,102
2003年春,经媒体披露,因未携带身份证件而含冤死在收容遣送所的大学生孙志刚的悲惨遭遇激发了公众积蓄已久的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愤怒,“三博士”和“五学者”先後上书之後,国务院废止实施了21年的《收容遣送办法》代之以新的《救助管理办法入由于通过民情民意和社会舆论有效实现了促进政府和立法者审视、检讨和废止既有法规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孙志刚案件”开启了以个案影响法治的影响性诉讼的先河。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收容制度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1年,中共中央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制止人口自由流动 的报告》,决定在大中城市设立"收容遣送站",以民政部门为主, 负责将"盲流"收容起来并遣送回原籍,与此同时也提出公安机 关要对收容对象进行审查鉴别。这是我国收容制度的发端,主要 针对的是因三年自然灾害而进城的农民。 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文革"期间,因户籍制度强化对 城市人口的严格控制,盲流人口不多,主要是少量的乞讨者,这 期间的公检法加强了对这部分人员的执法力度,盲流人口变成 被管制对象。 70年代末因改革开放,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为 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保障城市安全,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收容遣送"的正式法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 办法》,收容制度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9.
最近,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先生又成了新闻人物。由于他那储存有重要科研资料的手提电脑在街头被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呼吁恢复“收容”制度。钟院士认为:在收容制度存在的时候,尽管有不该收容的人被收容了,但当时的收容制度还是比较有效地管理了流动  相似文献   

20.
论宪法救济的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近年来发生了一系列是否需要直接适用宪法给当事人提供救济的案件或者事件。这些案件或者事件中所涉及的适用法律还是适用宪法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如2001年的齐玉苓诉陈晓琪等侵犯受教育权案、2002年的蒋韬诉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身高歧视案、2003年的孙志刚被收容遣送案、2004年的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拒绝录用案等。一些学者认为,只有直接适用宪法才能给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救济,一些学者依据立法法的规定甚至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对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违宪审查的请求。这就涉及到在当事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在何种情形下应当给受害人提供法律救济,又在何种情形下才应当给受害人提供宪法救济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宪法救济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