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时代"泛偶像化"现象具有表征易变性、娱乐趋俗性、虚实交互性等典型特征,文章从青年受众群体、先进传播手段两个方面分析"泛偶像化"现象的内外动因,并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新媒体应培养的传媒责任、偶像自身的示范作用、崇拜者自身的社会认同感等方面对"泛偶像化"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时代,偶像崇拜呈现出娱乐化、多元化、碎片化等特征,"泛偶像化"现象不仅与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环境密切相关,也与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有着密切联系。在新媒体时代,应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培育新媒体的责任意识,提高偶像人物的道德素质,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以更好地化解"泛偶像化"现象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与"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态环境"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了解和认知世界,并由此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重要"依据".新媒体因其交互性、延展性、分众性和融合性,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具有环境监测功能去权力化、"宏内容"向"微内容"转向、话语泛在传播和加速环境化等特点.对此,应当从引导新媒体客观反映现实环境、与传统媒体"拟态环境"融合互动、提高新媒体受众的媒介素养等方面着手,促进新媒体构建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慢就业”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其产生原因错综复杂,包括社会、家庭、高校、学生自身等多方面原因,给学生就业选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站在高校角度从价值引领、家校合力、“三全育人”、深化改革等方面提出破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剩男剩女”现象形成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磊 《青年探索》2014,(4):74-78
“剩男剩女”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形成既有制度因素的影响,又有社会因素的影响,还有自身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市场经济体制、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门当户对”的社会择偶标准和社会结构压力在青年身上的内化,以及青年自我同一性的延迟和对婚姻家庭的“心理恐慌”,分别从制度、社会和青年本身等方面,催生出了当代社会的“剩男剩女”现象。  相似文献   

6.
刘红 《台声》2007,(3):10-12
从现在起到2008年3月,是台湾多元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蓝绿两大阵营较量的关键时期。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蓝绿双方和社会各界将围绕“国务机要费案”、“特支费案”、“法理台独”、第7届“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等四大焦点,展开激烈较量。时间有限,头绪不少。社会反贪运动中是泛绿军处于守势,“特支费案”中是泛蓝军处于守势,围绕“法理台独”展开的较量中,泛绿军处于主动挑衅地位但实力处于下风,两场选举中泛蓝军实力略大于泛绿军但不稳定。可以说是蓝绿双方是互有优劣,互有攻防,互有胜负,因此都在积极部署,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洗礼,寻找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2005年以来,香港地区青少年中出现的“隐蔽青年”现象,引起了大众和传媒的广泛关注。通过分析香港的“隐蔽青年”现象出现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以期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清远市委宣传部尝试宣传工作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成立集舆情监控平台、网站展示平台、微博微信发布平台、“微访谈”平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中心,从“微”世界中的“微”元素裂变出现实社会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 ,伴随着“泛功利化”倾向的影响 ,我国政治生活领域也出现了被功利泛化的趋势。它典型地表现为权力“寻租”活动等一系列腐败现象。这些现象严重侵蚀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权基础 ,给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生活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深究政治领域“泛功利化”现象的表现和成因 ,找出新世纪影响我国“权力文明”建设的几个变量 ,制定出相应的调试良方 ,对保持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真正实践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要求 ,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内的法律文化中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因素。从当代法律文本中折射出来的整体直觉的模糊思维方式,泛情理、泛伦理、非转化性的思维方式,以及非法利益价值取向等现象,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当下社会文化方面的一些问题,必须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1.
袭警罪入刑后,公安执法实践中存在袭警罪的不合理适用问题。针对社会危险性不大、情节轻微、尚不构成刑事犯罪的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可合理适用“说理式”执法。这符合现代文明法治理念的要求与树立公安机关执法形象的现实需求,有利于减少执法活动中的“泛武力”现象,尊重执法相对人。“说理式”执法是基于依法治国总要求和公安工作科学规律所作出的必然选择。推行“说理式”执法,公安机关应从制度保障、机制确立与工作落实3方面着手,要求执法民警转变执法观念,提升自身“懂法理、明事理、讲情理”的能力素养,减少乃至消除执法冲突,避免袭警罪的不合理适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大学生"宅"现象已经引起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新媒体的发展无疑是其直接原因。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宅"现象、新媒体、大学生群体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以新媒体为切入点,综述出新媒体境域下大学生"宅"现象的研究状况,并从概念、原因、影响、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卢军 《前沿》2010,(18):37-40
道德不作为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道德实践领域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和行为。转移道德泛法律化学术争论的焦点,意从道德不作为概念的解读、归因、矫治三个层面进行伦理的应然解构,以期达成社会对“恶一善”的价值引领,促进和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急剧变化.在社会心理方面表现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复杂性是社会心理冲突中价值选择的双重取向,并形成了泛道德化和泛市场化两种思潮。泛道德化来自中国深厚的伦理文化传统,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新儒学”重新抬头,“国学热”迎面扑来,一些封建糟粕陈渣浮起。泛市场化则来自人们长期受到严重压抑的致富欲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许多人认为致富时机到了,不择手段捞钱,把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推向极端。这两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及其冲突,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发育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出现的中学生“早恋”、“性早熟”和“性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不少社会心理学家从各个不同角度去印证、分析产生上述社会现象的各种原因,并提出对策。只要我们社会、学校、家庭都能重视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加强青春期性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方面的问题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法轮功”的泛起,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社会现象。一个邪教组织,凭着一套歪理邪说,居然能迷惑那么多人上当受骗,甚至连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也参与其间。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不可不探究;我们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也不可不总结。因此,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以及党的建设学说等角度,对“法轮功”现象作深刻的理论反思,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法轮功”滋生蔓延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找到社会转型期思想领域矛盾和斗争的规律,找到加强和改善宣传工作、理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兴起正在改变人类社会发展方式,并深刻影响着社会管理的组织方式和政府运作方式。新媒体环境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与特征,对规范公共部门运作、监督公权力运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新媒体对公权力的监督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需将其与传统媒体进行优势整合,实现与权力监督的有机结合,完善法律规范下的新媒体监督,并着力提高媒体受众的监督责任意识,以更好地发挥新媒体对公权力的监督效能。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其在信息传播领域具有显著的传播优势,但也存在传播弊端.传统媒介在新媒体语境下局限日渐暴露,但是优势犹存.二者可以从媒体形式互补、信息共享、信息传播和吸引受众关注等方面融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融合是两种文化的融合,是“速度”与“信度”、“广度”与“深度”的结合.加强新旧媒体的融合有利于媒体核心竞争力发生巨变,实现二者的互利共赢和线上线下有机统一的社会舆论空间的打造.  相似文献   

19.
戴亮 《长白学刊》2022,(2):64-72
作为表述组织内部复杂性不断增强状态下,技术和效率并没有真正得到提升,只是徒耗社会资源的现象,“内卷化”现象已然从学术界扩展至舆论圈并呈现“泛内卷化”的态势,似乎社会上一切过度竞争现象都能用“内卷化”来阐述。揭示“内卷化”现象本质,纾解“内卷化”现象问题,对其进行科学把握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域下的“内卷化”现象,缘起于价值规律中的供需不平衡,它以目标转换现象、劳动竞争现象、运转循环现象、状态锁定现象四种形式得以呈现,并大致经历了简单商品生产时期的价值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时期的价值形式以及共产主义生产时期的价值形式三个阶段,其本质是商品拜物教观念下的一个价值负荷,是劳动关系颠倒后引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内卷化”现象的本质一旦被发现,并通过劳动解放思想纾解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人们面对行业、阶层之间竞争的焦虑和无力感便会得到纾解。  相似文献   

20.
20 0 1年底台湾“立委”、县市长选举之后 ,岛内政治势力发展成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 ,泛蓝阵营的国民党和亲民党系出同源 ,具有意识形态、社会基础、政治利益和历史经验的共同性 ,形成了共同的政治亚文化 ,同时 ,从政党力量对比分析 ,目前泛蓝阵营力量超过泛绿阵营 ,岛内政党政治的现实为在野党特别是国、亲两党的合作创造了客观的政治环境 ,泛蓝阵营就政策法案、沟通机制、选举、权力分配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合作尝试 ,但是政党合作的成败取决于泛蓝阵营的团结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