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海峰  张忆寒 《求索》2010,(7):84-86
传统意义上,讲公平是在分配领域内,而且只重经济公平,忽视其它的公平,所谓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只是经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由于公平是政治、经济与伦理三个层面的公平,单从一个角度讲有失偏颇。因此,要理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必须从公平的三个层面去讲,且这三个层面不能相互混淆。  相似文献   

2.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定位。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冲突实质是公益与私益的冲突。矫正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冲突则应厘清公益与私益界限,规制公权力行使,防止公权力异化,保障公益实现。  相似文献   

3.
传统义利观的主导性价值选择是重义轻利,由于忽略或否弃了利(效率),就最终使义(效率)的实现成为空想。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实现传统义利观由纯道德领域向道德——经济领域的现代转换,把义利关系问题具体地确立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使之真正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邓小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效率公平观是对传统义利观的扬弃。  相似文献   

4.
祝洁明  张栋磊 《公安研究》2010,(1):61-65,82
相较于价值目标单一的秩序行政和服务行政,"双服务"理念下的行政服务目标定位为既要服务于公益又要服务于私益。在公安执法领域实践"双服务"理念,需改造旧有执法观念、方式、行为和制度,对私益和公益进行有效的兼顾整合,以寻求公益和私益最大化,确保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论公益与私益关系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公益的内涵、范围和特征(一)什么是公益公共利益简称公益。共同利益、社会利益以及集体利益与公益是相近的概念,但不能完全等同。个人利益、他人利益与私益也只是相近的概念。有人认为公益是个人利益(私益)的集合,“共同体是个虚构体,由那些被认为可以说构成其成员的个人组成。那么共同体的利益是什么呢?是组成共同体的若干成员的利益的总和;不理解什么是个人利益,谈论共同体的利益便毫无意义。”①边沁由“虚构”的共同体推导出“虚构”的共同体利益,把共同体利益仅作为一个数学概念,乃个人利益总和,不具有独立价值。台湾学者陈新民认为…  相似文献   

6.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21,34(2):131-139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原告具有法定性,目的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可以协助与补充国家机关执法,能够有效预防环境污染和损害。从我国有关环境诉讼的法律规定来看,与环境民事私益诉讼相比,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证明责任有其特殊之处,尤其是因果关系方面难以用举证责任倒置简单归纳,司法实践中应采"合理转移说"更为合理。通过考察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结合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法律体系的发展现状,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明责任可以从将环境污染推定为损害行为、不过分追求损害事实的证明、因果关系证明责任合理转移三个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7.
林水鑫  曹鲲 《桂海论丛》2006,22(1):46-48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理论问题。公共政策的价值观包含公平、效率、实践性、可行性等,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关系是其中最基本的价值问题。转轨时期的公共政策的价值观应以社会公平为第一要义,以“公平基础上的效率”替代“效率基础上的公平,”塑造和维护社会公平,为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李辉  张军伟 《传承》2013,(4):72-73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兼顾效率与公平"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理清这一过程,了解当前效率与公平关系之间存在的问题,对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雪 《人大建设》2010,(8):44-45
行政公益诉讼考察 公益诉讼最早可溯源古罗马时代,它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公益诉讼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一般市民均可提起。  相似文献   

10.
怎样看待公平与效率矛盾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王国平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领域一个古老的话题。西方主流经济学一直把二者视为相互排斥的对立物,认为追求效率势必损害公平,追求公平必然牺牲效率。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赞成“矛盾说”者颇多。有的认为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生...  相似文献   

11.
李星星 《传承》2008,(20):26-27
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同时提倡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依法致富,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义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国家、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是义利统一的前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义利统一的保障,"三个有利于"是义利统一的评价标准,以义制利是义利统一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2.
义利思想构成了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一直是一个歧义丛生,聚讼纷纭的领域。目前,学术界普遍流行的看法是,孔子重义轻利,他重视行为道义层面的意义与价值,而忽视行为效果与实利。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孔子不是主张重义轻利,而是义利并重的。应该说,这些看法各有所得,但也不同程度地带有片面性。笔者认为,义与利本来就是一个关系范畴,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谈谁重谁轻的问题。事实上,孔子对于义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有所认识的。在主要记录孔子言论和思想的《论语》中,义利问…  相似文献   

13.
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率与公平的位次之争 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关系在我国的讨论,已有好些年头了。2004年夏天以来.国企产权改革的大辩论.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又一次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讨论。在效率与公平的天平上.争论的一方强调的是效率,较少注意公平。他们认为.只要能够使社会财富总量增加.什么改革手段都可以用.诸如在我国现有情况下.MBO即管理人收购的办法也可以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其一般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以及“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三个方面 ,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既阐明了二者在根本上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又分析了二者的对立和矛盾 ,并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 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政策,主要包含效率、公平和总量均衡三个目标,这三个目标既相统一又相矛盾,在收入分配政策中必须统筹兼顾,尤其是兼顾公平与效率。在收入分配政策上,我国长期强调的是缩小收入差别,执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高度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同时提倡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依法致富,反对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义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国家、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是义利统一的前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义利统一的保障,"三个有利于"是义利统一的评价标准,以义制利是义利统一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7.
胡建奇 《公安研究》2005,(12):69-71
长期以来,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关系为多数人所认同,认为要想获得其中一个只能以牺牲另一个为代价。本文从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两者对立关系的局限性,指出两者互补关系在更长时期、更广领域内的存在。同时,在公安机关管理社会和内部管理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公平与效率的互补关系,对于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公平的提法上经历了从"兼顾效率与公平"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再到"更公平"、"三个公平"的演变。本文从对公平关注的领域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两个角度探索了演变的规律,并对十八大报告中"更公平"提法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9.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一对难以解决的矛盾。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公平与效率之间出现矛盾的必然性,这是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有限的资源,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共生共长,应从市场、政府、高校三方面着手,通过相关政策的调节、制度的不断完善等途径创造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点,使公平与效率最大可能地趋统一而避对立,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和谐。  相似文献   

20.
从现实分析公平、效率的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制度层面对公平和效率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考察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接着建立了一个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多变量模型,分别从产权、经济体制和文化观念三个角度对公平和效率进行了单因子分析,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目前公平和效率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最后简要概括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