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际昂 《湖湘论坛》2003,16(1):73-74
道德接受是指发生在道德教育领域中的特殊的接受活动 ,它是受教育者出于自身的内在道德需要 ,对教育者利用各种媒介所传递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信息加以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等多个环节构成的一个连续、完整的道德认识过程。道德需要是它的心理起点 ,道德选择是它的价值基础 ,道德内化是它的基本方式 ,道德人格化则标志着它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2.
道德需要是指人基于道德良知、道德价值的吸引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强烈认同等而产生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热切渴望。它是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的动机。激发道德需要既是德育凸现生命力的手段,又是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大学生道德需要的激发途径有:(一)改善认知法。(二)角色期待法。(三)榜样示范法。(四)爱心感召法。(五)灵魂启迪法。(六)情感感染法。(七)体验感悟法。  相似文献   

3.
吴云 《前沿》2007,2(4):76-78
道德信仰的生成机制与人的需要、情感等密切相联。主体的道德需要是确立道德信仰的原动力,主体的道德情感是确立道德信仰的价值指南,道德人格的形成标志道德信仰的完成。  相似文献   

4.
道德需要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精神需要 ,具有主体性、价值性、自律性和超功利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道德需要培养的必要性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道德需要的培养 ,是保证网络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发挥网络道德作用的关键。要培养网络主体的道德需要 ,必须构筑网络道德规范体系 ;开展对网络主体的道德教育 ;加强道德赏罚以及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6.
道德通过"何以可为、何以勿行"的教化发挥着规约"心灵秩序"和"构筑精神寓所"的功能.现实社会中,道德链条中以道德需要为首因的德育环节本真的遮蔽,直接导致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也成为制约社会层面公共道德水准的重要成因.本文立足当代德育"吊诡"困局,在重梳道德需要内涵、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探究了开掘道德需要介入道德准备律、凸出情感常数及融浸"注错习俗"的策略路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是德育实效不高,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主要原因.关注学生道德需要是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要把激发学生道德需要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提升道德需要层次作为教育的主线,学生道德需要的自觉外化作为道德教育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人类道德需要发生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需要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人类长期的文明进化过程中发生的,人类祖先的动物合群性本能为其发生提供了生理前提,原始的初民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恐惧感、归属感和敬畏感是其得以发生的心理动因,而生产劳动则是其得以发生的社会基础和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道德具有社会历史性、理想性和创造性三重本质,分别体现人的主体自觉、精神超越与能动性追求,与个体自我的自为、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处于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中的自我,以道德存在为基本属性,以道德需要成就生命价值和体现精神自由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本然形上本体和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深刻体现道德与自我的内在关系。作为理解和成就道德价值的精神主体和人格实体,道德自我在道德本源价值上得以深刻确证。  相似文献   

10.
黄聘 《理论月刊》2012,(7):143-146
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道德自我及其确证方式历来是伦理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十七大提出的"个人品德"这一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其内涵和意义,认为"个人品德"应当成为道德自我确证的新起点。本文主要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视角,提出了"现实的个人"是道德自我的本体确证、"道德需要"是道德自我的价值确证、"交往实践"是道德自我的方法确证这一理论结构。  相似文献   

11.
王珺 《理论月刊》2003,46(11):140-142
当今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低迷与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外烁性有极大的相关,为了扭转这样局面,必须切实关注道德需要对个体存在与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并把其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动力和主要归因。  相似文献   

12.
良心本性论     
良心因其源于每个人都有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因其为美德而求美德的本性,不但具有使人可能达到无私利人的道德最高境界之作用,而且具有使每个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事前,它通过每个人追求做好人的需要和目的而推动每个人遵守道德规范做好事,以便成为一个好人;事后,则通过遵守道德规范所产生的良心满足快乐而使行为者继续遵守道德规范,通过违背道德所遭受的良心谴责的痛苦而阻止行为者违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3.
道德需要是德育的一种前提性承诺,是德育何以可能的基础。大学德育的切入点或者突破口,就是要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激发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需要,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切实可行的心理动员。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道德素质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安明 《理论月刊》2003,(7):115-116
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形成是通过道德的内化来实现的,道德内化的过程是社会和个体互相转化的过程。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我们应当把外部道德控制和内部道德修养、道德灌输机制和接受机制、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张学浪  李俊奎 《求索》2012,(11):212-214
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过程,是一个人品德结构中的核心因素,它不仅推动着个体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将进一步完善其道德品质与人格。从道德情感的生成角度来看,传统学科(如,心理学、伦理学等)至今仍未能清楚地区分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生成阶段。不过,根据现有研究成果,这一生成过程划则可分为"情动——感应"、"体察——理解"、"内化——移情"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论德育的内化过程与教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认知内化是品德形成的必要条件 ,这是一个受教主体对道德知识的接收、选择、接受和内化的发展过程 ,其本质是德育内外因有效作用的结果。道德教化的一切有效策略都要基于对这一关系的充分把握。  相似文献   

17.
易玉梅 《湖湘论坛》2007,20(4):43-44
道德内化是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使之成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过程是主体自觉的能动过程,离不开主体的自主选择与认同.发挥人的主体性、培养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是实现道德内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刘东南  贺志明 《传承》2008,(14):58-59
本文从高职生在学校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出发,提出了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性,针对当前存在的现状,找到了进行高职德育创新的途径有两条:激发高职生的道德需要和开发、利用各种德育资源,达到高职德育创新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高职生在学校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出发,提出了高职德育创新的必要性,针对当前存在的现状,找到了进行高职德育创新的途径有两条:激发高职生的道德需要和开发、利用各种德育资源,达到高职德育创新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20.
由于道德主体道德需要的欠缺、大学道德教育模式缺乏创新、大学德育工作机制存在着缺陷、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道德价值多元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通过加强学生道德需要、道德情感的培养,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创新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健全德育工作机制等措施可以提升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