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本文对打印文件的油墨进行了字迹扩散法和光谱检验的研究。结果扩散法能区分色带的类别,可见光谱法能粗分色带的牌号,一阶导数光谱法能细分色带的牌号。本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干扰小、实用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 导数光谱法用于血液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的测定是从70年代未见于文献的。不仅能克服普通光谱法的缺点,而且还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准确性和重现性。已报导的导数光谱法有二阶导数光谱法和四阶导数光谱法,都是首先将检血还原成还原血红蛋白(Hb)和碳氧血红蛋白(H  相似文献   

3.
医事法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医事法律立法的迟滞和理论研究的欠缺 ,应开辟独立的医事法研究领域。医事法具有三个特点 :( 1)缺乏完整的医事法典 ;( 2 )主要内容包括医事主体法、医事行为法 (含医事程序法 )和医事社会法三个方面 ;( 3 )医事法律关系中双方主体权利义务的不完全对等。医事法还具有三条基本原则 ,即先导义务原则 ;最少损害原则 ;生命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4.
孟波  杨立忠 《行政与法》2004,(5):128-128,F003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领域的发展,电子商务的立法要求也愈来愈高涨。因此,合理科学的制定电子商务法便摆在广大法律工作者的面前。而要制定一部科学、公正的电子商务法就要分清电子商务法领域的三个问题:(1)电子商务法的范畴;(2)电子商务法的归属;(3)电子商务法的立法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导数分光光度法(简称导数光谱法),是由French于1955年首先提出来的。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防疫、环境、地质、司法等各个领域,本文就紫外/可见导数光谱法在原理和应用上作简单的介绍。 1 导数紫外光谱原理 1.1定量分析原理 导数紫外光谱获得方法有3种,即光学法、电子学法、数值微分法,目前多采用微机控制的数值微分法。1979年,HP公司首先研制了二级管陈列分光光度计,该技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7种一氧化碳中毒血样分光光度含量测定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方法用空白血添加一氧化碳配制不同浓度的样品,采用双波长法、还原法(3种)、切线法和导数光谱法(2种)进行检测,对各种方法线性范围、重现性和操作中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考察,并用实际案件检材验证和比较。结果还原法一在30%~70%、还原法三在20%~100%,其他方法在20%~70%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样本浓度超过或低于50%,采用切线法有一定误差;导数法及还原法三因需要制备CO饱和样本,操作略微繁琐,但导数光谱法计算结果准确性好。结论几种方法均可用于一氧化碳中毒血的检测,实验结果可为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制历史中礼与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认为:礼制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所确认的人们和社会总的行为规范,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制历史始终受着礼制的支配和影响,是一部礼法结合的历史。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国法制历史中的礼法关系:(1)礼的概念,从礼法混乱到礼法结合;(2)礼治与法治不是水火不容,儒家并非无视法的作用,而法家也不否定礼制,礼治与法治后来渐趋合一;(3)礼对法具有支配和影响作用,礼是立法的根据,礼制规范被移植为法律,礼制是适用法律的原则;(4)中国古代的礼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总的政策纲领。  相似文献   

8.
一阶导数光谱法直接测定血中一氧化碳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一阶导数光谱法直接测定血中一氧化碳含量,线性范围10%~90%。该法无须添加还原剂,操作简便、快速,且稳定性好,不仅适于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尸体的检验,而且适于一氧化碳中毒较轻患者的检验。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导数光谱法,对蓝色油墨中酞菁蓝等4种主要颜料的定性、定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该法可排除纸张本底干扰,直接测定颜料含量,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人民调解》2011,(12):12-13
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根据《人民调解法》第23条规定,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以下权利:(一)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二)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三)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四)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紫外光谱法和一阶导数光谱法对不同树种及同种树不同产地的阔叶木木屑的浸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同树种不同产地阔叶木木屑浸提物的紫外光谱图中。吸收峰的峰数、峰形有一定的差异:一阶导数光谱图中。正、负峰的峰数、峰位、峰形及振幅值的比值差异显著.据此可对阔叶木木屑进行种类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logA-λ谱图法与A-γ谱图法的比较,介绍了logA-γ谱图法在刑事毒物分析中具有测试浓度范围宽,灵敏度高,定性比对直观,定量精确、方便等优点.并经临案实践证明,值得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陈仪 《刑事技术》2002,(1):36-38
通过对日本多田氏法计算颅内血肿体积公式的理论来源论证,揭示了多田氏认识颅内血肿问题和解决颅内血肿体积问题的思维方式,明确界定了多田氏法计算颅内血肿体积公式的适用范围;并针对该体积公式适用范围以外的颅内血肿,首次提出了模拟血肿形体,然后计算其体积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 电流斑由肉眼或组织学观察有时难以确认,尤其是凶杀案件中,在电击死亡后,尸体经伪装或因腐败,从形态学确诊电流斑困难更大。因此,如能在可疑电流斑部位的皮肤组织中,检出接触皮肤导体的金属元素,对确认电击致死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结合两起案例,利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对人体皮肤电流斑进行检验。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色原微量分光法作为血痕确证试验的可行性。方法用离心分离的检材浸洗液代替检材,与改良高山试剂进行血色原反应,用微量分光光度计测定吸收光谱,判断检材是否含血。在优化参数的基础上,用倍比稀释的粗制人血红蛋白测定方法的灵敏度,用常见疑似血液/血斑,以及不同保存时间、不同基质的血斑测定方法的特异性和检材适应能力。结果用血色原微量分光法,仅血液(斑)具有415nm、525nm和555nm三个吸收峰组成的特异光谱,与常见疑似血液/斑没有交叉。反应2min,上样2.5μL,稀释1000倍的人血可稳定获得三峰光谱。通过延长浸洗时间、设置基质对照,10年陈旧血纱、有色布上的血斑等均可有效确证。三个吸收峰的高度与检液的血含量呈正相关,且525nm和555nm的吸光度变化趋势一致(y=0.523 2x+0.027 4,R2=0.997 1)。结论血色原微量分光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可纳入DNA检验流程之中,在实际检案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替代传统结晶法用于教学,更符合当前学生技能和意识的培养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双波长法用于二阶导数光谱中,提出一种新的COHb饱和度测定方法。用本法测定了已知COHb饱和度的标准血样和未知COHb饱和度的检血,都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检测体液中氰含量的荧光光度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应用取代反应检测体液中氰含量的荧光光度法。探讨了检测的具体方法和有关条件对检测的影响。检测了正常人血、尿液和唾液中氰含量,并检测了小鼠氰化物染毒死亡后血中氰含量。研究表明,本法不但可检测体液中致死量的氰化物含量,亦可检测体液中正常氰含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安钠咖样品中咖啡因和苯甲酸钠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红外光谱方法。方法采用高纯度咖啡因和苯甲酸钠混合制样的方法制备定性和定量建模样品,通过分析混合样品的红外光谱图,确定安钠咖样品中咖啡因和苯甲酸钠的特征吸收峰。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建立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结果通过分析17个咖啡因和苯甲酸钠混合样品(咖啡因纯度范围10%~80%)的红外光谱图,确定了咖啡因的特征吸收峰为1698、1650、1237、972、743、609cm-1;苯甲酸钠的特征吸收峰为1596、1548、1406、845、708、679cm-1。将所有特征吸收峰均检出作为阳性判断依据时,48个安钠咖缴获样品中咖啡因和苯甲酸钠的阳性检出率均为100%。咖啡因PLS定量模型的线性范围为10%~80%,决定系数(R2)为99.9%,交叉验证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RMSECV)为0.68%,预测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0.91%;苯甲酸钠PLS定量模型的线性范围为20%~90%,R2为99.9%,RMSECV为0.91%,RMSEP为1.11%。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的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所建立的红外定量方法分析48个安钠咖缴获样品,咖啡因的纯度为27.6%~63.1%,苯甲酸钠的纯度为36.9%~72.3%。结论采用红外光谱法对安钠咖样品中的咖啡因和苯甲酸钠进行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可提高检验鉴定效率、降低检验成本。  相似文献   

19.
内标监控反相HPLC测定生物材料中的氯敌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实验研究,建立了以甲敌鼠为内标监控检测生物材料中氯敌鼠的反相HPLC方法。实验证明,本法有令人满意的提取回收率和良好的重视性,生物材料中的内源性杂质和代谢物不干扰测定结果,适用于实验检验工作和分析毒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Eighty-five solid samples consisting of illegal narcotics diluted with several different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by near-infrared (785 nm excitation) Raman spectroscop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employed to classify the samples according to narcotic type. The best sample discrimination was obtained by using the first derivative of the Raman spectra. Furthermore, restricting the spectral variables for PCA to 2 or 3% of the original spectral data according to the most intense peaks in the Raman spectrum of the pure narcotic resulted in a rapid discrimination method for classifying samples according to narcotic type. This method allows for the easy discrimination between cocaine, heroin, and MDMA mixtures even when the Raman spectra are complex or very similar. This approach of restricting the spectral variables also decreases the computational time by a factor of 30 (compared to the complete spectrum), making the methodology attractive for rapid 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uspect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