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刑事诉讼应达到何种证明程度大致有两种不同的主张,即“客观真实”论和“法律真实”论。在转型这一特定时期,特别是刑事诉讼法修救已提上日程,我们应在借鉴两大法系刑事证据制度中的证明标准的基础上正确看待“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构建适合我国司法文化和回法实践的相对合理的具有层次性的刑事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前,刑事诉讼应达到何种证明程度大致有两种不同的主张,即“客观真实”论和“法律真实”论。在转型这一特定时期,刑事诉讼法修改已提上日程,为此我们应在借鉴两大法系刑事证据制度中的证明标准的基础上正确看待“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构建适合我国司法文化和司法实践的相对合理的具有层次性的刑事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3.
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我国民事诉讼证明要求为"法律真实",从而实现了从"客观真实"到"法律真实"的演进.但是,"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绝不是对"客观真实"全然否定,"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客观真实"是民事诉讼证明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法律真实"是实现"客观真实",从而实现法律的程序正义乃至实体正义的手段.而要通过以"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去实现"客观真实",则要求证据采信制度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即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和现代自由心证原则.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的证明是应以客观真实还是以法律真实为标准,一直存在争议.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的存在缺陷,应以法律真实为理论基础,建立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于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没有明确规定,长期以来理论界一直有“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两种证明标准之争,随着法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人们从民事诉讼证明的相对性、“客观真实”标准的局限性、“法律真实”标准的可行性,重新认识,逐渐接受“法律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我国首例民事上的宣告死亡作为刑事上认定犯罪事实的证据案件引起的争议谈起,对我国刑事诉讼中关于客现真实和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客观缜密地辨析透视后,进一步引申和论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应采取的现实标准:承认客现真实的证明程度是刑事诉讼证明的理想境界前提下,确立法律真实的证明理念,兼采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有助于缓解刑事诉讼证明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以期对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立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对“客观真实说”的理性思考——兼论法律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明标准是证据制度建构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作为证明标准的"客观真实"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从理论层面看,客观真实不仅与待证事实之间在性质、范围和哲学范畴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矛盾,而且在适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上也存在诸如认识论主体条件适用的虚假性、使用实践检验标准的缺失、作为证明标准的违理性等缺陷,因此,要彻底抛弃客观真实说而代之以法律真实说,以科学地指导我国的司法活动。  相似文献   

8.
“法律真实”理论与“客观真实”理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真实"理论与"客观真实"理论作为证据理论,在证明程度的确定性和证据裁判主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二者在证据的特性、证明标准等方面也存在根本的分歧。"法律真实"理论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和法治的需要;我国的证据立法应当以"法律真实"理论为指导,确立以证据的合法性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证据问题是刑事诉讼的基础和核心。我国刑事诉讼在证明标准的设计上 ,存在着片面追求客观真实而对其他价值保护不够的问题 ,科学的证明标准应从主、客观两方面综合确立。“客观真实”寓于“法律真实”之中 ,没有“法律真实”作保障 ,“客观真实”将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诉讼证明标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明标准是诉讼证明的最基本问题 ,也是当前我国证据法学领域研讨十分热烈的问题。这场学术论战的中心在于诉讼证明活动中应当坚持“客观真实”标准 ,还是应当坚持“法律真实”标准 ;其中最具争议的焦点是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比较而言 ,“法律真实”证明标准在理论上更具严密性 ,在实践中更具优越性 ,在体系上更具包容性。融合“客观真实”说合理内核后的“法律真实”标准 ,应当成为整个诉讼证明活动的统帅。  相似文献   

11.
笛卡尔的悟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笛卡尔在荷兰所作"默祷"为依据,可对他的"沉思"给予新的阐释。笛卡尔哲学的真正源点不是哲学理性的单一玄思而是宗教层面的默祷体验,这就是用直观而非概念性思维的方式诠显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次第,并回应自康德以来所提出的哲学和宗教之关系的一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这给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实践、抓好理论武装指明了方向。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积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文以载道”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诉求,其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包括新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官吏虚瞒谎报是官僚政治的共相.然而,自古以来,严密的考绩制度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对于重法禁治虚瞒谎报现象,须从中国礼仪化政治的话语体系这一角度来解析.其基本含义是指:在辽阔广袤的国土上,依靠传统的信息工具实现真正的社会控制是不可能的.为此,中国历来更注重的是礼仪上的统一和礼仪上的服从.在这种礼仪化的统治之下,人们...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论的视角下,运用"洋葱效应"理论分析研究维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洋葱效应"为启示,可以在维稳工作中及时发现和排除不稳定因素,整合多方维稳资源和各种有利条件,前瞻和预测维稳工作发展方向;以"洋葱效应"为提示,可以在维稳情报信息工作中严密情报信息的收集范围,增强情报信息的综合研判,推动情报信息的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6.
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与我国青少年犯罪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交往理论"是美国著名犯罪学家萨瑟兰解释犯罪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它在美国犯罪学研究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这一理论的9个命题出发,可以分析这一理论的积极意义及其困境,由此可以得到对我国青少年犯罪控制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创新理论最大的思维特征就是坚持和发展了实事求是观。它具体表现为:面向新的世界图景定位"实事",在解放思想、实践创新中"求是",坚持用"以人为本"的价值尺度践行"是"的三大特点。而在定位"实事"时,它既从新世界图景与各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着眼,又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出发;在"求是"中,不但把解放思想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又用发扬民主、运用民主手段拓展与丰富了"调查研究"这一基本方法的内涵;最后,又坚持用"以人为本"为价值尺度践行"是",由此构成了当代实事求是观的"中国特色"和当代气派。  相似文献   

18.
股东的知情权基于股东利益的维护而产生。知情权不是一项单一的基本权利,而是股东质询权和查阅权的复合。知情权不是一项从属的权利,而是与股东的管理权和财产权相互独立的权利。我国《公司法》对股东知情权的规定甚少,立法应予完善。知情权的主体是公司股东,包括小股东、隐名股东和出资瑕疵股东。知情权的实现方式应当遵守程序规则。为了保护公司和其他不特定股东的利益,对知情权的行使应当有所限制。知情权的法律救济应当遵守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相似文献   

19.
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诠释学真理观占有重要地位。伽达默尔以诠释学方法对艺术、历史、语言领域进行重塑,揭示出诠释学经验中所蕴含的理解的真理。即真理是理解者与理解对象在理解活动中达到视域融合的过程,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就蕴涵在这一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回忆录不仅能够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而且还能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细节,甚至能订正文献记载的讹误.大体而言,回忆录的失真有两种情况:有意作伪和无意失真.鉴别回忆录的最高准则是尊重事实,在阅读和研究过程中必须存真求实,去伪辟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