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田延峰 《前沿》2011,(6):144-147
秦的畤祭是以坛祭天。最初,秦祭祀白帝,希望白帝保佑秦国扩张土地。之所以如此,是秦有强烈的天命思想,畤祭又体现了地域性的因素,而白帝少暤和秦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秦以"方伯"自居,对周的祭天礼仪进行了一种改造。之后,受《山海经》中的四方神和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同时,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秦又祭祀青帝、黄帝、炎帝。祭祀青帝是希望青帝能够保佑秦国战胜晋国;对黄帝、炎帝的祭祀有昭示正统、融合文化的意义。在《吕氏春秋》中秦对天帝的祭祀被进一步整理成了系统的五帝说。秦五帝说有自己独特的渊源和发展脉络,也是阴阳五行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礼,最初是祭祀天地神祗的仪典,表现为以数字等差为主体的"差序格局",借助器物、音乐、动作、辞令和程序,标明不同的等级身份,个人在仪节中所处的位置,就是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乐,是礼的重要构成环节,本质功能是表情达意、沟通人心,音乐表达的观念和意绪强化了礼仪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在礼仪的"差序格局"中,等级区隔形成的人伦秩序,内在地潜伏着隔阂与矛盾,而乐作为互动双方达成一致理解的媒介,使不同等级的人们形成心灵共鸣,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理想的人际和谐。礼乐在商周时期已不再局限于祭祀,而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祭祀的仪节和规范被移植到了其他互动过程中,形成各式各样的礼仪制度,并逐步抽象为社会生活的互动规范,保证日常生活在一种秩序化的程式安排下运行。  相似文献   

3.
<正>8月11日,丁酉年海峡两岸炎帝神农祭祀大典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举行。本次活动由湖南省台办、省青联、株洲市政府联合主办,来自海峡两岸的600多名代表聚集于此,依照传统礼仪参加祭祀活动,共同缅怀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先炎帝。  相似文献   

4.
正"赫奕我祖,人文之光。肇造吾华,大国泱泱。勋绩彪炳兮,懿德与日月同辉……"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祭祀黄帝是中华儿女的一大盛事,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旨在昭示中华民族同根共祖、团结进取和国家一统的理念。每年4月,海峡两岸的祭祀活动便相继展开,以传统礼仪共同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相似文献   

5.
木曰 《两岸关系》2014,(11):52-54
<正>每年9月28日是台湾教师节,也是孔子诞辰日。这一天,台湾各地孔庙都会循古礼举行祭孔典礼。典礼包括三献古礼,八佾舞,拔智慧毛,切智慧蛋糕,"过聪门"、"摸葱"等环节,吸引岛内以及海内外民众前来观礼。祭孔,古称释奠礼,源于上古时期学生敬拜老师的礼仪。两汉以后,逐渐专指祭祀孔子的礼仪,是中华民族一项传承2000余年的重要传统礼仪活动。今年适逢孔子诞辰2565周年,台  相似文献   

6.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终结方式跟别的朝代不一样。其他王朝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而清朝不是。太平天国运动是晚清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7.
诞生礼是人生礼仪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为养育婴儿而形成的一整套礼仪。中国人热爱生命、重视生命,因此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诞生礼。  相似文献   

8.
2009年3至5月,按照首都文明委的部署,全市各区县和有关单位围绕重要节点和重大活动,以文明游览、文明祭扫、文明守序、文明服务为重点,深入开展了群众性“文明之春——踏青赏花文明游”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以清明节为契机。积极倡导文明绿色祭祀各单位结合踏青赏花与节庆假日,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东城区以“尊亲敬贤、饮水思源,文明祭扫、亲近自然”为主题,请礼仪专家在孔庙向居民介绍清明节的来历、风俗及祭扫意义,示范祭祀礼仪,  相似文献   

9.
起云金 《今日民族》2005,(10):42-43
在每年农历2月初8的大姚昙华“插花节”上有一个重要仪式,祭马樱花。祭台的中央放一棵美丽鲜红的马樱花,树旁蹲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一位头戴法帽,身穿法衣,手拿法器的毕摩端一碗净水,口诵经文,向东西南北中进行祭祀,这个神圣的祭祀仪式,主角就是这个德高望重,口念经文的毕摩。毕摩在昙华彝族人民中有着崇高地位并起着重要作用,现在昙华仅有两位毕摩。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和载体。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医学、道德、伦理、科技、风俗、礼仪等方面。毕摩在彝族生活中的地位很高…  相似文献   

10.
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为庆祝开国,在黄陵、明孝陵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礼。几乎同时,还将清廷的昭忠祠改为大汉忠烈祠,以新式的祭祀典礼告慰革命的牺牲者。其唯一例外是延祀了清代参加中法战争而殉职的将领孙开化。南京临时政府在破除迷信的名义下,废除了文庙祀典之外的清廷其他所有祀典,却没有来得及制定民国祀典,以致于民间请求制礼的呼声甚高。尽管南京临时政府的国家祀典未能实现制度化,但其开创了民国礼仪制度的新时代,表达了汉族政权重续的政治兴奋情感,终结了传统的神道设教与政治自然化的伦理观念,展现了孙中山再造文明中国的本土情怀与世界眼光。  相似文献   

11.
昂自明 《思想战线》2001,27(4):93-96
杀年猪是我国许多民族的传统风俗,有的民族杀年猪只是为了过年期间的餐桌上更为丰盛而已,而大小凉山的彝族杀年猪却不仅仅是为了大快朵颐,还有着更特殊的祭祖仪式和宗教价值.从杀年猪的仪式可以窥视到彝族原始崇拜的一角.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反排木鼓舞的动作语汇置于仪式场景,对反排木鼓舞的四次展演情景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与分析,指出反排木鼓舞的仪式展演可视为一个结构与反结构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结合具体的场景与象征意义,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与仪式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以过程视角来看,仪式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并体现着社会的整合与延续,通过仪式展演与舞台表演,反排木鼓舞不仅强化着当地的祖先崇拜、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同时也是当地日常生活、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与个体情感的一种交融体验与象征表达。  相似文献   

13.
清朝刑罚制度的发展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末代王朝,其刑罚制度随着满族的历史演进而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其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刑罚制度的发展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这些阶段和特点是清朝特色刑罚文化的具体反映,也是清朝法制文化最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4.
郭六官是清朝时期的一位印尼华侨商人,由于他的英雄事迹,被乾隆皇帝敕封为“泽海真人”,并在爪哇地区被奉祀为贸易和渔民的主要保护神,成为华人和爪哇人共同崇拜的神明。对于这个外来者成为本地神的案例,文章试图通过定性描述和民族志研究方法,从中找出这种神明崇祀本土化与在地化发展之间的联系。结论是:自古以来,爪哇人与华人在神明崇祀的哲学思维和具体实践中具有相似之处。通过华人的努力,来自于中国的本土神,获得了在地神的身份,并成为在地的保护神,神明崇祀出现了一种文化糅合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谷更有 《思想战线》2003,29(2):86-90
缘于精英层对程朱理学的误读,致使不少人对宋代社会观念存有曲解。五代时期的纷争,土地私有制的风行,已使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利欲的观念。就乡村户而言,其意识形态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种:1 追末逐利,诚信孝悌的朴素伦理式微;2 富求贵,贫求富心态;3 重鬼神、祭祖,轻法度心理。宋代乡村户中普遍存在的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识形态是宋代经济、社会变动的反映,它具有中国前近代乡村民众意识形态的共性,又鲜明地体现着有宋一代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6.
"产翁"即男子"坐月子",是唐至清代广泛流行于中国南方壮侗语族先民中的一类特殊习俗。与"射日"有关的神话在中国也曾广泛流行,西南地区苗瑶族群中至今流传,甚至遗有表演这一神话的"射日舞"。分析发现,二者均是古之某种仪式的遗存。其中,"产翁"之俗是人们相信男子"坐月子"可保母子平安信仰下的一种仪式,它的出现或与南方湿热气候下初生儿的存活率有关。而"射日神话",本是对"射日"仪式的解释,"射日"是人们在旱灾中登高以箭射日的一种仪式,基于人们相信如此可驱退酷热的信仰,其或与发生在距今4000年前后的气候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清政府进行了一场旨在维护其统治的"新政"改良运动,改革警政便是其内容之一,并于1905年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警务机关——巡警部,以指导全国的警政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警政近代化。  相似文献   

18.
明、清统治者基本上都继承了汉唐以来传统的“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治边思想,都放弃了元朝以边疆地区为基地,积极用兵开拓徼外的做法。但由于所处时代以及面临的时代问题不尽相同,明、清统治者在对西南边疆的认识及治理思想上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受治边思想的支配,就使明、清两代在经营西南地区时,在具体举措上既有相似之处即清对明的继承,也有清朝基于时代的发展而具有的一些独到之处。由于明、清加大了对开发西南的政策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把西南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西南也在更大的范围内参加到全国的经济活动中来,成为全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清初, 随着中央封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滇西北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丽江木氏已经走到了内不为土民所忍、外不为清政府所容的境地, 最终于清雍正元年 (1723 年) 以和平的方式被改土归流。改流后, 木氏苦心经营的统治秩序被内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所取代,纳西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多元化社会趋势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魏了翁《周易集义》成书于宋末,因其特殊的历史环境而流传甚稀,清整理《四库全书》时未收入。本文从该书的成书、刊刻、历朝的流传以及今存善本现状进行逐一考察,以求恢复该书原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