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媒介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其中,心理原因是滋生谣言的内部因素,社会原因是产生谣言的重要因素,网络技术为谣言提供了便利,政府公信力下降助长了谣言滋生。此外,个人、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合力加剧了谣言的形成和传播。要有效应对网络谣言,需要政府、社会、传媒、个人等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2.
公共危机往往引起谣言,网络谣言是谣言在网络背景下的新形式,网络属性使其与现实谣言具有明显的差异。网络谣言在公共危机中增加社会恐慌、社会压力,容易造成公众对政府权威的质疑,也易造成网络秩序混乱。在公共危机中,网络谣言具有生成、传播以及消亡机制。为了防控网络谣言的产生,应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立法、提高公民理性认知和加强网络谣言研究。  相似文献   

3.
国内暴恐事件中网络谣言具有以制造社会恐慌为主要政治目的、以事件发生地域为谣言热点区域及向外围扩展具有关联炒作性等显著特点,会产生危害社会安定稳定、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瓦解社会信任体系的严重后果。究其原因,暴恐事件中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大量产生和广泛传播,与信息供需矛盾、媒体过度报道、心理干预缺失、部门多头管理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其消弭途径可以从加强暴恐处突能力、规范媒体新闻报道、发挥民间组织力量、完善部门联动机制、严厉打击网络谣言,增加应急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网络谣言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鉴于网络谣言与传统谣言的差异性,本文以近年来网络上流传的50起网络谣言为案例库,对其中10起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影响网络谣言传播的关键因子,并对关键因子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有别于传统谣言的网络谣言传播公式,并针对网络谣言传播关键因子,为政府处置网络谣言提出策略建议,为政府应对网络谣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网络谣言定义为发布具有传播特性,没有事实根据网络信息的行为。网络对社会影响广且深,惩治网络谣言既要看到其可罚性更要注意其慎罚性。网络具有工具性特征,网络秩序相对于公共秩序具有从属性。认定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应以实体社会公共秩序为中心,惩治网络谣言应把握好"度"。好友、粉丝传播机制、"恶搞"等网络行为,对谣言者承担责任的主观要件规则将形成挑战。面对网络发展给执法工作带来的冲击,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准备还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6.
以公共危机事件产生的网络谣言为辐射中心,通过构建网络谣言对网络舆情影响程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研究其对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程度。据此分析出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变量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方式和程度并反映其变化规律,为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提供理论支撑,以利于政府和网络监管部门及时地,准确地做好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7.
网络谣言定义为发布具有传播特性,没有事实根据网络信息的行为。网络对社会影响广且深,惩治网络谣言既要看到其可罚性更要注意其慎罚性。网络具有工具性特征,网络秩序相对于公共秩序具有从属性。认定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应以实体社会公共秩序为中心,惩治网络谣言应把握好“度”。好友、粉丝传播机制、“恶搞”等网络行为,对谣言者承担责任的主观要件规则将形成挑战。面对网络发展给执法工作带来的冲击,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准备还不够充分。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媒体的种类随之增加,与此相对应的是网络谣言也越来越多,并且以极快的速度传播,目前我国的网络环境迫切需要对网络谣言进行净化.对网络中存在的谣言进行深入分析,需要将我国法律当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来,通过增强监管力度、建立刑罚措施等方式进一步补充完善我国现有的法律,将我国有关网络谣言的法律缺失尽快弥补,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要提高我国公民对网络谣言的认识程度,了解其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使公民具有足够的分析能力,从而鉴别出网络谣言,不参与网络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演化机理,分析了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并尝试为政府治理此类谣言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受众选择性心理的作用下,网络谣言大肆兴起,对维护社会秩序产生极坏的影响。基于受众选择性心理对谣言的传播过程和传播动力的影响,结合网络谣言的实质和成因,对网络谣言事件进行实例分析,对于探究网络谣言的控制对策有着重要帮助,以期对政府谣言控制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1.
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效应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开辟了青年社会化的崭新时代,为青年提供了新的广阔空间,但在其消解传统的社会化模式,带来众多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应认识到网络社会化自身的局限与副作用.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探讨,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青年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手机短信给人们交流信息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人们所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谣言短信便是其中之一。谣言短信侵害了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的利益,严重扰乱了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治理谣言短信,行政权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介入。当然,行政权在介入治理谣言短信时,必须把握一定的原则,妥善处理好治理谣言短信与保护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谣言盛行,每每催生或伴生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是为风险社会中的谣言风险。在某种意义上,谣言成为风险社会的重要风险源。谣言具有"社群共享"性质和"非理性"的一面,但是谣言也反映着社会精神状态,是一种表面扭曲但是底层真实的民意表达。近年来,高风险的领域也正是谣言的多发地带,这一契合性体现出大众对风险的感知和不安情绪。风险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媒介化特点使谣言的传播形态有所改变,为公共治理设置了难度和挑战。"辟谣"只是应急机制,积极培养公众对于谣言的"理性的怀疑意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对我们生活影响日益深刻的同时,网络逐渐成为网民表达思想和言论的新渠道和新平台.作为一种新兴起的舆论监督力量,凭借其特性,网络舆论相对其他平面媒体有着不可比拟的强大优势.积极的一面是网络舆论在成为一种监督力量的同时也加速了案件的进展和审理,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司法公正.当然在缺乏法律监督的前提下,毫无束缚的网络舆论必然会对司法公正产生强势干预,对我国的法制进程产生消极的影响.由此,应当从重视道德规范、出台相关立法、加快权利救济渠道、话语权四个方面解决网络舆论和司法公正进程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社会谣言是关于社会的某个公共事务即有社会影响的社会的或自然的现象所产生的谣言。它的形成和传播受到国际政治斗争、国内社会变革和人们认知判断能力、信息道德水准以及信息管控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入信息时代,社会谣言的传播又出现了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蛊惑性强,隐蔽性强,无意识传播和非理性传播的特点,对社会的危害性进一步加大。因此,在信息时代,必须从政府的信息能力建设、民众的信息道德建设和创建和谐通畅的社会空间入手,加强对社会谣言的管控。  相似文献   

16.
论互联网络的政治负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络是负荷政治的。从政治后果的视角考察,互联网络对社会政治保存构成威胁,给民主政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深刻影响着政府管理,使国际政治呈现新图景。互联网络由此获得了政治负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网络语言是网民以互联网为载体,在、“即时”、“虚拟”的特殊交际语境中,出于语用需要,采用局部变异手段形成的一种社会方言,其标志性语体特征是变异性。文章通过对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及其修辞效果进行分析,探讨蕴藏在其中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因特网消除了传统主权国家的疆界 ,便于用新的组织性手段来制订、适用和执行法律。因特网使人们更容易获悉法律规范 ,因而促进了自愿遵守。因特网通过增进取得示范法 ,从而有利于协调国家间的法。因特网促进了制定规范机制的运作 ,便于实施和强制执行机构发挥作用。由于因特网能够促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 ,因而也增强了非政府组织的力量。网络的结果将有可能加快国际法从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中挣脱出来的趋势。同时 ,它还使国际人权法出现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监管”是我国“放管服”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信息平台和多元监管主体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的监管机制亟待建立。本文引入智慧监管理论构建一种新型市场监管模式,从多元监管主体、政策工具组合应用、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的监管信息共享等维度对智慧监管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为我国探索“互联网+监管”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法轮功”组织扰乱社会 ,危害生命 ,是地地道道的邪教 ,它与宗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法轮功”谣言惑众的教唆下 ,许多人上当受骗 ,甚至有些是高层知识分子。深入揭批“法轮功”的反动本质 ,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关心群众疾苦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为反邪教“法轮功”的斗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