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运输毒品罪的主观故意应包括间接故意在内。行为人对毒品的明知包括确定明知和应当明知两种情形,且毒品的种类、数量不应属于明知的内容。以直接证据证明、间接证据证明以及推定方式是证明行为人明知是毒品的三种方式。交接方式、运输方式的不合常理性、获取报酬的非等值性以及反常的逃避检查行为,是推定明知是毒品的前提。以多种基础事实,综合推定明知是认定运输毒品案主观方面的稳妥之举。  相似文献   

2.
事实推定有着诸多弊端,存在造成冤假错案的风险,在刑事诉讼中不应轻易进行事实推定。只有在全案的证据已达到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已足以排除合理怀疑时,才能认定被告人对涉案毒品是明知的。  相似文献   

3.
主观明知是构成毒品犯罪的必需要件。相关司法解释也对如何运用客观证据来认定行为人的主观明知作了明确规定。通过对司法实务中典型案例的分析可知,运用司法解释规定来认定主观明知应当是间接证明而非推定,同样需要排除合理怀疑。一般来说,在判断主观明知问题时,可以从行为方式、时间地点、对价等几方面来增加对主观明知的确信,另一方面又要从行为人的年龄、阅历和交易习惯等方面来充分考虑行为人确受蒙骗的可能。对主观明知的认定需要综合全案证据,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
李鑫 《法制与社会》2013,(33):72-73
我国西北地区毒品犯罪案件逐年增长,在司法实务中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观明知”的刑事推定问题目益突出;近年来学术界对推定确认案件事实的特殊方法展开了初步研究,刑事推定制度及原则是诉讼证明的替代方法,与无罪推定、有利被告人原则并不矛盾,它利于解决司法实务中突显的问题;加强对西北地区毒品犯罪案件中刑事推定的运用,与其他禁毒方法、政策综合运用,以期部分解决该地区的毒品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日益加大,毒品犯罪证据中,证明犯罪嫌疑人主观明知的证据对认定案件事实,区分罪与非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证据的审查上,要区分犯罪嫌疑人是否如实供述,查获毒品的地方是否有悖常理等情况,同一待证事实对证据有不同的要求,要求我们积极把握证据之间的客观联系,从而得出确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毒品犯罪案件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刑事案件的特殊性,毒品案件中的证据又具有相对的单一性,必须当场缴获毒品和毒资才能证实犯罪。本文结合缉毒侦查中的具体情况,强调办理毒品案件必须增强证据意识,要把握好破案的时机,适时取证;收集证据一定要十分仔细,获取的证据应做好固定保全工作,并特别注意取证的合法性;采用技术侦察手段须把握住一条底线:不得诱人犯罪;应正确运用推定规则判定"明知",对推定结论允许以确凿的事实予以反驳。  相似文献   

7.
崔敏 《证据科学》2008,16(4):384-393
毒品犯罪案件有许多不同于普通刑事案件的特殊性,毒品案件中的证据又具有相对的单一性,必须当场缴获毒品和毒资才能证实犯罪。本文结合缉毒侦查中的具体情况,强调办理毒品案件必须增强证据意识,要把握好破案的时机,适时取证;收集证据一定要十分仔细,获取的证据应做好固定保全工作,并特别注意取证的合法性;采用技术侦察手段须把握住一条底线:不得诱人犯罪;应正确运用推定规则判定“明知”,对推定结论允许以确凿的事实予以反驳。  相似文献   

8.
“应当知道”与“可能知道”的差异与并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走私、运输毒品案件中,对于查获的毒品,可以采用事实推定制度,只要结合案件的基本事实和具体的关联性、伴随性因素,能够判定、证明犯罪嫌疑人"应当知道"或者"可能知道"的,就可以认定其主观上"明知"。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行法不仅存在转移完整证明责任的推定规则,也存在类似于美国法上仅转移举证责任的推定规则。在中国,对推定事实进行有效反驳的证明标准不应该是统一的优势证据标准,而应该根据诉讼类型、推定类型不同而有所区分。  相似文献   

10.
犯罪主观方面证明的困境使推定方法的引入具有必要性。犯罪主观方面的推定限于可反驳的事实推定。作为对证明方式的补充,事实推定同样可以达到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且其符合刑事诉讼的根本价值要求。我们可以通过相关制度规范规避事实推定的固有风险,发挥事实推定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毒品犯罪案件中证据认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品因其具有严重的成瘾性,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往往具有强大的经济诱惑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当前国际范围内的毒品大有泛滥之势。毒品的泛滥不仅会严重威胁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严重败坏社会风尚,直接导致或诱发各种犯罪。鉴于此,制止毒品泛滥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打击毒品犯罪已成为各国司法机关所共同面临的一项严峻任务。本文从分析毒品犯罪案件证据的特殊性入手,重点论述毒品犯罪中主观明知的认定以及使用司法推定和特情引诱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刘英明 《证据科学》2009,17(5):608-619
中国现行法不仅存在转移“完整证明责任”的推定规则,也存在类似于美国法上仅转移“举证责任”的推定规则。在中国,对推定事实进行有效反驳的证明标准不应该是统一的“优势证据”标准,而应该根据诉讼类型、推定类型不同而有所区分。  相似文献   

13.
论毒品犯罪中“明知”的证明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志华 《证据科学》2013,(3):325-333
针对毒品犯罪中"明知"的证明困难,在规范性文件和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解决方法,这些解决方法体现了不同的证明标准。"排除合理怀疑"已经成为毒品案件明知的证明标准,这与2012年刑诉法的确立的标准相契合,也是符合司法实践需要的科学标准。清楚和有说服力的证明标准以及优势证据标准存在风险,不能作为"明知"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14.
周岸岽 《法学评论》2012,(1):140-146
在毒品犯罪中对行为人主观明知的认定历来是审判中的难点和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心理是可以通过其客观行为来知悉的,同时犯罪心理学更进一步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行为人心理的方法和途径,许多学者在司法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一些知悉行为人心理的方法,因此,在无直接证据证实的情况下,可以适用事实推定的方法来进行主观明知的认定。一般而言,可以从运费、酬劳、运输的方式、交接方式、行为人的行为、行为人对毒品的知识和经验、是否事先申报和接受检查、地域等几方面来进行推定,但推定时也要充分注意到行为人的年龄、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等等足以影响行为人进行认识和判断事物的因素,充分听取行为人的辩解和解释而且量刑时要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诉讼证明中事实推定之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华 《现代法学》2005,27(3):74-80
事实推定都是有基础事实的推定,都是可反驳的推定。事实推定同利用证据进行证明一样,是诉讼证明的一种方法。事实推定可以降低证明的难度,可以有效打击犯罪。对主观方面(如故意、明知、目的等)的证明可以使用事实推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实施某行为的证明也可以使用事实推定。对事实推定的反驳不宜规定过高的标准,只要有合理的可能性即可。事实推定的运用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和程序。该程序应当保证被推定人的知情权,为被推定人提供充分反驳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事实推定是一种特殊的司法证明方式,作为证据证明的辅助手段,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事实推定的适用,不仅要遵循一般逻辑规则,而且要受特定的法律规则的约束,必须在穷尽了其他证明方法的情况下,事实推定才有适用的必要性,法官运用事实推定认定案件事实,必须心证公开,并且应当赋予当事人反驳的权利。事实推定能够产生转移提供证据责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刑事推定与被告人的抗辩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诉讼中 ,刑事推定是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控方证明的难度。对案件适用推定不是有罪推定 ,而恰恰与无罪推定原则具有相容性。推定具有可反驳性 ,被告要推翻控方的推定必须要提出证据证明 ,承担抗辩责任。此种抗辩责任与控方承担的证明责任不是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8.
试论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证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诉讼中,根据证明责任的分配原理,被告人应对其积极主张的某些程序法事实和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实体法事实承担主观证明责任;基于罪错推定与举证责任倒置,被告承 担特定的客观证明责任,即对法律规定的某些特殊犯罪,由被告人负责证明自己行为的合法 正当性,否则,将被推定有罪。考虑到被告人的证明能力,被告人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标准, 只需达到合理程度即可。  相似文献   

19.
走私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是认定相关案件罪与非罪的关键所在。在行为人拒不如实供述的情况下,侦查人员往往难以取得直接证据来证明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从而给走私犯罪的认定带来难度。因此,允许司法机关运用刑事推定的方法来认定走私主观故意,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0.
犯罪主观要件的证明——程序法和实体法的一个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主观要件的证明,作为一个程序法与实体法交错的问题,长久以来被学界所忽视。犯罪主观要件的证明虽然很多可以借助推理、推论来完成,但在一些疑难案件中控方却很难完成,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推定。推定通过直接认定事实,可以节省证明的成本,并减轻控方的证明责任。刑事实体法上对于犯罪主观要件的规定,应当考虑到证明的难度设立一些必要的推定,同时规定一些要求被告人承担部分证明责任的情形,以利于程序法上公平而合理地完成证明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