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巴多斯是英国殖民地中第一个建立非缴费型养老金的地区,也是"五支柱"养老金体系中的"零支柱"的重要典范。从制度创新的视角考察巴巴多斯首创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的背景及过程,可以发现养老金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巴巴多斯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不仅鼓励了英国其他殖民地同类福利制度的建立,还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催生剂。本文认为政府在养老金制度创新中具有主导作用,人民是养老金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养老金体制需要根据国情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
在智利模式取得的成就和国内经济、人口压力的影响下,1997年墨西哥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转向了个人账户制。尽管10余年来墨西哥个人账户养老金制度所管理的资产份额与日俱增,但该制度逐渐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覆盖率偏低,二是碎片化严重。在墨西哥非正规就业居高不下的局面下,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这一问题依靠当前制度自身几乎没有可以改善的空间。为此,墨西哥采取了引入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的举措。实践表明,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在降低老年贫困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8年智利巴切莱特政府在养老金领域的再改革再次成为全球的焦点。这一轮新的改革是在智利经济社会不平衡发展、个人账户型养老金制度弊端日益明显以及中左翼联盟执政的背景下进行的。围绕防止老年贫困和促进性别平等的主要目标,再改革采取了建立团结支柱、新增母亲补助津贴、调整遗属残障保险费率、提升基金运营能力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方案在提高贫困者的养老金水平、改善女性退休待遇、缩小性别差异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负激励的问题,并且在养老金待遇充足性和财政可持续性方面面临着长期挑战。  相似文献   

4.
由于非正规就业人口比重大、贫困率较高、收入分配不公和对女性就业特点考虑不足等原因,拉美私有化养老金制度扩面困难.近几年来,一些国家纷纷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包括引入“零支柱”养老金制度来弥补私有化养老金制度覆盖死角;降低私有化养老金制度的最低养老金领取资格;向女性参保者提供资助以鼓励她们参保缴费;强制自雇者参保缴费;签署社会保障多边协议为跨国流动工人参保缴费提供便利.综上得出以下启示:养老金制度在待遇规则上应该向低收入者和妇女倾斜,同时加强政府财政转移支持力度并尽快建立和完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  相似文献   

5.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毛里求斯成功建立了多支柱养老金保险体系,成为世界银行倡导的"五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典范.该国养老金社会保障制度演化至今,经历了殖民地时期的酝酿、初创、确立与完善发展阶段.目前,毛里求斯已经形成一个以非缴费型养老金为基础、缴费型强制养老金为核心、多种企业年金和其他福利设施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金体制.通过回顾毛里求斯养老金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的偶然性中蕴藏着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在人口老龄化加快和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之后养老金改革的浪潮席卷全球。1981年智利养老金制度私有化改革是这次改革浪潮中率先彻底变革现收现付制养老金制度的重要创举,1993年秘鲁养老金公营计划与私营计划并行的改革模式也在拉美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两个拉美国家在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原因、基本内容、进程和存在的问题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改革模式与细则、投资组合和实施效果上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两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展现了个人账户积累型养老金制度的优越性,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通过对这两个国家养老金改革情况的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可以为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亟须强化养老保障制度的多支柱建设,特别是应该尽快建立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同时尽快完善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与监督体制。  相似文献   

7.
始于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社会保障私有化改革历程,许多国家引入了缴费型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划,但改革后各国的养老金覆盖面普遍呈下降的趋势。自21世纪初以来,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开始引入非缴费型社会养老金计划,对扩展农村地区社保覆盖面和降低老年贫困率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都给中国新型农村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带来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8.
享老金制度是指一国政府向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公民提供的一种现金转移支付计划,而与养老金受益人退休前是否缴费或缴费多少没有直接或必然的联系.拉美地区是世界上享老金制度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地区之一,经历了初步发展、繁荣发展和改革发展三个时期.拉美不同国家的享老金制度分为最低养老金担保、家计调查式、普惠式和混合型等四种类型,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管理机构和监管机制,比较成功地控制了享老金制度的成本,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减贫效果,同时也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印度建国后邦级区划变动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其邦级区划的频繁变动中存在两次重组浪潮。第一次重组浪潮以语言问题为依托,印度政府按主要语言将全国邦级区划从29个邦调整为14个邦、6个中央直辖区。第二次重组浪潮发生在印度东北部,是印度政府应对边疆民族问题的举措,这一地区的邦级区划从1个邦、2个中央直辖区调整为6个邦。这两次重组浪潮是特定时期或特定地域印度民族矛盾焦点的体现和中央一地方博弈的结果,也是我们考察印度社会政治发展的特殊视角。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私有化:智利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智利,参加社会保障的雇员必须将月工资的10%存入储蓄账户,由高度规范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管理。每家养老金管理公司只管理一支基金,并提供遗属和伤残保险。除了10%的缴费外,雇员还要向养老金管理公司缴纳管理佣金,其中一部分用于伤残和遗属保险费用,剩余部分用于弥补养老金管理公司的管理成本,并为其提供利润来源。在达到领取养老金资格时,雇员可以选择分期领取或者转化为终身年金。同时,智利社会保障系统还有一个由政府提供的最低养老保障金,其数额也是很可观的。与在保险公司购买的年金不同,这种最低养老金不是指数化的,而是由政府适时调整的。智利社会保障改革因制度能有效抵御政治风险和对资本积累、资本市场运行的积极影响而备受褒扬;但同时也在保险供给和管理成本上饱受指责。私有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成本之高,甚至超过了它所取代的"无效率"的传统社会保障制度,这或许是智利改革最令人感到意外的事情。据瓦尔德斯-普列托(Valdes-Prieto)估算,1991年每个有效成员平均每年支付的管理费用是89.10美元,相当于应税总收入的2.94%,接近于强制储蓄率的3/10。虽然人均成本与其他国家私人管理的养老金制度(如美国的待遇确定型私人养老金)相比差距不大,但比起运行良好的政府统一管理的制度,管理成本上的劣势却较为明显。显然,基于私人市场的管理效率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不在于智利社会保障制度的高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11.
智利失业保险储蓄账户制度:运行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利传统失业保险制度覆盖面狭窄、缺乏公平性以及存在道德风险等问题;解雇金制度虽能稳定就业,降低失业率,但在覆盖面和待遇上仍存在差异性与不公平,二者在解决失业风险问题上缺乏效率,效果不佳。在此背景下,作为民主联盟政府推进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利于2002年开始实施失业保险储蓄账户制度,该制度在规避道德风险、扩大覆盖范围、增强再就业激励等方面效果显著,但仍存在制度不公平、收入支持不足等问题,在能否降低管理成本上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为了提升失业保险储蓄账户制度的绩效,智利于2009年对该制度进行了深化改革。失业保险储蓄账户制度的发展方向应是与现存的养老金账户相结合,建立综合性储蓄账户制度。  相似文献   

1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印尼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人们收入水平较高,养老金制度的缺陷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金融危机的爆发冲击了原本不完善的印尼养老金制度,公共养老保险出现了巨额债务,给政府带来巨大财政压力;较低的养老金替代率降低了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这使得印尼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一、印尼养老金制度的构成印尼的养老金制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个是公共养老金计划,另一个是企业养老金计划。其中公共养老金计划分为两部分,即针对公共部门人员的养老金计划,和针对企业雇员的公共养老金计划。1.针对公共部门人员的养老金计划公…  相似文献   

13.
邓汉  高庆波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1):60-63,67
继阿根廷之后,2010年玻利维亚宣布对养老金制度进行国有化再改革,此时距玻利维亚把养老金制度改为个人账户制度只过去了13年.在国有化改革中,玻利维亚大幅度提高了养老金待遇并降低了法定退休年龄,这种改革方向与已有的改革均不尽相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个人账户制度更深层次的思考.文中作者就玻利维亚养老全制度从国有到私有,再从私有到国有的两次改革过程,分析了两次改革的背景和进程,并对国有化之后玻利维亚养老金制度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与中国一样 ,印度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 ,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 ,两个伟大的国家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相似性。但与中国不同的是 ,印度是联邦制国家 ,独立后继承了英国殖民主义者遗留下来的议会民主制 ,这使印度的传统文明、传统文化打上了“深深的西方烙印”①。在议会民主制之下 ,政府拥有议会制度 ,其核心是承诺举行定期、自由和公正选举的选举制度。这个选举制度决定政府的组成、议会两院的席位、邦立法会和联邦议会 ,以及总统和副总统。因此 ,了解印度选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对于理解印度的议会民主制度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5.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历史久,内涵广,对英国社会的发展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产生了消极影响。近10多年来,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福利制度的弊端,并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旨在化消极为积极,推动英国经济发展,以助于扭转英国日益下滑的国际地位。 一、社会福利制度概况 英国于1945年建立起“福利国家”。之后社会福利制度不断调整和修订,目前已达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主要有国民保险、国民保健、个人社会福利、住房和教育等5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国民保险 国民保险法规定了一个由多种津贴和补助金构成的综合性社会保险制度。津贴和补助分成缴费性的和非缴费性的两类。领取缴费性津贴的条件是领取人按周缴纳  相似文献   

16.
20多年前,一些拉美国家开始实施非缴费型基本养老金计划("NCP计划"),将其作为缴费型养老金的重要补充。哥斯达黎加是实施"NCP计划"取得成效最明显的拉美国家之一。哥斯达黎加的"NCP计划"把没有纳入缴费型养老金计划的贫困老人和残疾人作为主要对象,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现金补助。通过实施"NCP计划",哥斯达黎加扩大了养老计划的覆盖范围,尤其是增加了对贫困老年人口的覆盖率;由于"NCP计划"主要针对贫困老年人口,从而降低了贫困率,以较低的成本解决了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贫困老人的基本生存问题。但实施"NCP计划"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房连泉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4):20-25,7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智利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成为拉美地区贫困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智利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不公现象仍较为突出。本文考察了近20年来智利收入分配形势的变化趋势和特点,分析了社会保护政策在减贫中的结构性作用;针对近年来实施的有条件现金转移计划,以非缴费型社会救助养老金和智利团结计划为两个案例,分析了社会政策在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拉美国家的两轮结构性养老金制度改革备受世人瞩目。在经济全球化、国际机构参与和全球多支柱养老金制度改革浪潮的国际背景下,拉美国家改革采取了一致的政策取向:引入以增进效率为政策目标的私人管理的基金积累制养老金制度。这种激进的结构性养老金制度改革在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推动资本市场和减少财政负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对拉美国家结构性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国际背景、绩效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起点相近。中国实行经济改革比印度“小步子改革”早两年,但拉奥政府一年来大刀阔斧的改革也使人刮目相看。现仅从农业改革、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内政治环境等几个方面,将两国的经济改革作一比较。一、农业改革 50年代初,中印农业发展水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等方面极其接近。不同之处是,印度的人均耕地是中国的3倍。1950年至1979年,中国农业产值增长2.26倍.印度增长1.32倍。中国的优势表现在改变封建的生产关  相似文献   

20.
1947年——1964年,是印度现代史上的“尼赫鲁时代”。作为新印度的最高决策者,尼赫鲁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民族独立、寻求民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现代印度奠定了基础。一、废除封建土邦,建立统一的行政区划制度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奉行“分而治之”政策,在印度实行省邦并存制度,约有20个省直属英国殖民当局,565个土邦由封建王公统治。这些土邦王公是世袭君主,统治着印度三分之一的领土和四分之一的人口。他们享有各种独立大权,在各自的邦国中实行残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