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上市公司收购主要涉及收购者和目标公司两方主体,法律主要是通过对这两方主体的规制来保护股东合法权益的。本文从目标公司的各个具体层面入手,结合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收购办法》的评析,对上市公司收购中股东权保护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上市公司收购中股东权保护法律规制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上市公司收购是否以获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为必要特征、上市公司收购对象是否仅限于目标公司已经依法发行上市的股份等问题,提出了界定上市公司收购的判断方法。同时对上市公司收购主体、要约收购的法律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郭丹 《中国律师》2000,(5):54-55
要约收购(亦即“标购”)是境外证券市场兼并收购的最主要形式,是指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的股份的一定比例时,如果进行收购,应当依法向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东发出收购的意思表示而进行收购的一种方式。我国《证券法》第78条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取要约收购或者协议收购的方式。”该法涉及要约收购的条款达17条之多,且将要的收购放在上市公司收购方式之首,足见我国《证券法》对要的收购的重视,为要约收购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笔者仅就要约收购涉及到的几个法律问题做一粗浅探讨,以求对要约收购的实践有所助益。一、…  相似文献   

4.
股份有限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典型公司形式,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特征之一是将股本分成等额股份,由无限多的股东分别持有,并贯彻同股同权同股同利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基于保持公有制的主导性=股市资金和规模的有限性等因素的考虑,人为地将股份公司的股本分为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和外资股,并规定国家股、法人股暂不上市流通,仅社会公众股可以上市流通,结果造成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平均三分之二的股份沉淀在持有者手中,无法上市自由流通,进一步造就了同股不同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价的特殊股份有限公司,正是由于国家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持有者就想方设法在交易所外把国家股、法人股协议转让出去由此在实践中先出现了上市公司的协议收购方式,以后我国证券管理机构和《证券法》相继肯定和确认了这一收购方式,本文正是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的成因和对协议收购方式适用之影响,揭示协议收购方式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及今后随股权结构变化而可能产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证券法中的上市公司收购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上市公司收购是指投资者依法购买股份有限公司已发行上市的股 份,从而获得该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行为。我国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采取鼓励的政 策取向,对信息披露制度、强制要约收购制度、协议收购均作了有关规定。但对一致 行动问题和反收购制度未予涉及,值得提起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上市公司收购的特征和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分析了上市公司收购对中小股东利益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收购立法.加强对中小股东利益保护的若干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收购活动也越来越频繁。收购人是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关键当事人,如何规范其行为,是必须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国于2006年9月1日施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强化了对上市公司收购的规范和监管,并着力规范了收购人的行为。本文结合《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认为收购人应在上市公司收购中承担诚信义务,并详细分析了收购人的诚信义务内容及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8.
对公司收购价值的定位反映着立法对于公司收购价值的取向。同时,对指导收购立法的价值取向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文将从基本理论出发对上市公司收购的价值选择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为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指定提供理论基础,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公司法》第四章“上市公司的收购”确立了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监管的基本法律制度,中国证监会也通过《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细化了上市公司收购的监管规则与操作流程.尽管如此,相较于境外成熟证券市场的监管规则,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监管无论是在定义、法律条文、监管措施还是在监管理念、立法技术和制度设计上都存在着不少差距,甚至从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收购监管制度不能适应日趋市场化、复杂化的收购行为的问题.为此,本文希望通过制度分析的方法,重新梳理与审视我国现有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并根据我国证券市场“新兴+转轨”的特点对上市公司收购监管制度提出更为细致的设计方案,以推动立法者、监管者与学者们在上市公司收购监管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邵贞 《法制与社会》2014,(13):282-284,289
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一致行动行为普遍存在,规避了法律关于信息强制公开的规定,不利于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应对之予以规制。本文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及我国关于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一致行动人规定,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部分收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市公司部分收购的法律问题张敬前上市公司部分收购作为收购的一种,自应遵循收购的一般原则、基本程序及有关法律、规则的一般要求。但是,部分收购又不同于全面收购,其经济、法律效果、影响也有其特殊性,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  相似文献   

12.
一、管理层收购的概念、起源和功用(一)国外的管理层收购制度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简称MBO)是一种公司收购制度。它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流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欧美国家①。国外典型的M B O专指对上市公司的收购,通常的做法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经理层、核心技术人员等)集资设立一个壳公司,以该壳公司为主体对外融资,目的是收购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所有普通股股票。收购完成后,壳公司获取上市公司的全部股权,之后壳公司与上市公司合并,上市公司由公众公司改变为非上市的私人公司。M B O是…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上市公司收购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市公司收购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股东平等待遇原则、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原则、公司披露原则等,这些基本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三公原则作为证券法基本价值观念在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中的具体体现。一、股东平等待遇原则(一)股东平等待遇原则的法理股东平等待遇原则是公...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收购制度是证券市场资本运作和重组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上市公司的收购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目标公司中小股东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本文在考察国外相关立法规定的基础上,论述了法律规范上市公司收购制度的意义以及对收购过程中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必要性,并结合我国2005、2006年分别修订和颁布的有关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法规对我国立法的制度设计作出了具体分析。最后,就我国未来证券立法如何完善对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的保护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证券法设专章对上市公司的收购进行了规定。从规定的有关内容可以看出,该法对上市公司的收购采取的是积极鼓励和严格规范的立法取向。所谓积极鼓励,通过与《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比较,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主体放宽。证券法所规定的收购主体为“投资者”,不仅仅指法人,而且也包括自然人,从而使自然人与法人在公司收购中获得了同等的法律地位,为自然人直接收购并控股上市公司扫清了障碍,也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而《条例》不允许自然人本身通过收购来控股上市公司,其规…  相似文献   

16.
在上市公司的实际收购中,中小股东的权益常常会受到来自目标公司的控股股东、管理层及收购方的侵害,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是股东平等、信息公开等原则的客观要求,也凸显了法律的公平价值.本文指出,就现实意义而言,加大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力度,也能够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与繁荣,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的弊端及立法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永红 《现代法学》2001,23(6):85-88
上市公司协议收购是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唱主角的收购方式 ,也是立法规范最缺乏、操作适用中产生问题最多的收购方式。为此 ,本文概括论述了协议收购现存的主要弊端 ,具体提出了加强立法规范的建议和对策 ,期望促进我国证券收购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公司收购中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上市公司收购是指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家公司通过收买另一家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部分或者全部有表决权的股票,从而取得对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的产权交易行为。上市公司收购是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的反映;在西方国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方兴未艾。 在我国,自从1993年9月“宝延风波”拉开了上市公司收购的序幕,收购事件就接连不断,迄今已有十几起,这表明上市公司收购的基本条件在我国已初步具备。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监管尚很不健全,特别是《证券法》迟迟不能出台,有关的法规主要是国务院  相似文献   

19.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要约收购法律制度的缺陷、不规范的地方政府行为是导致上市公司股份协议收购大量发生的原因,应进一步完善协议收购程序、义务规范。  相似文献   

20.
《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收购的形式: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作出了规定,对收购者主体以投资者这一概念予以界定。理论上讲,投资者应当包含自然人投资者,然而比较我国现有法律法规,自然人投资者能否获得上市公司收购者的法律主体资格却颇值得怀疑。本文结合现行法规与当前证券市场实践,对这一问题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